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那個更高明呢?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那個更高明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諸葛亮的《隆中對》,估計當時很多同學都對諸葛亮“未出茅廬先知天下三分”敬佩不已,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才發現紙上談兵是要不得的,而且諸葛亮的終極目標也不是天下三分,而是“成就霸業,興復漢室”。

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就是幫助劉備取代曹操的位置,說好聽一點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直白一點說,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五霸,都不太把周天子當回事兒。

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劉備要想成爲執掌漢室權柄的霸主,首先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其一,佔有四戰之地荊州;其二,以益州爲大後方和糧食兵源補充基地。

有一位大軍事家(爲尊者諱,姑隱其名)認爲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兩個致命硬傷:其一,荊州北有曹操,東有孫權,極有可能受到兩面夾攻,很難穩定發展,而且還可能成爲資源和兵力的粉碎機;其二,諸葛亮忘了在諸侯爭霸之際,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把荊州的安危寄託在“盟友”孫權身上,本身就是一廂情願的書生之見。

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替漢室宗親劉備制定長遠規劃,也只能從興復漢室的角度出發,而且他的戰略構想,在建安二十四年前,基本都是實現了的。所以我們對《隆中對》只能表示欽佩而最好少一點質疑。

諸葛亮深謀遠慮,沒有《隆中對》就不會有劉備、曹操、孫權鼎足三分——在請出諸葛亮之前,劉備大半輩子都在東奔西跑,地盤、老婆、兒子都丟了不止一次,是諸葛亮制定了聯吳抗曹的長遠戰略之後,劉備才能自說自話地當上了荊州牧、大司馬、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漢中王。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那個更高明呢?

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沒有能力殲滅劉備,孫權對劉備也十分客氣:“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數萬口稽顙。琦病死,羣下推先主爲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區區三百字的《隆中對》,徹底改變了劉備的命運,也間接影響了漢末歷史走向:如果劉備不與孫權聯合,那麼曹操南征,肯定是勢如破竹,先滅劉備後收江東,那時候天下一統就指日可待了——按照曹操最初的想法,他平定天下之後,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曹操之所以大權獨攬擁兵百萬威凌天下,是因爲“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他不敢“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也是怕失去兵權後被政敵秋後算賬:“誠恐己離兵爲人所禍也。既爲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爲也。”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那個更高明呢? 第2張

總而言之一句話:“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江湖未靜,就是劉備和孫權不肯服從大漢朝廷的管理,他們有自己的軍隊,佔據的地盤也不向朝廷繳納賦稅,要沒有曹操養着,大漢天子劉協又得餓飯。

我們不能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下三分生靈塗炭的起源之策,但在曹操看來,劉備孫權都是必須消滅的叛逆,天子劉協是怎麼想的,估計只有他自己知道:“曹操確實很強勢,但他見我的時候,也是禮貌周全,而且還把三個女兒一股腦送入我的後宮——如果他真有篡漢之心,怎麼會把女兒往火坑裏推?”

劉備孫權不給劉協一塊肉一文錢,這在當時肯定是不合禮儀的,所以天下英傑都跑去投奔曹操,“諸葛四友”中的孟建孟公威、石韜石廣元、徐庶徐元直都跑到曹操那裏去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純屬虛構,此公在曹魏的官職是“御史中丞”,當年不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言官之首,是靠參人吃飯的。

諸葛亮《隆中對》的是非功過難以評說,在諸葛亮三國茅廬之前,魯肅也曾向孫權獻過《榻上策》。

魯肅的《榻上策》,課本是不會收錄的,因爲在絕大多數人眼裏,魯肅都是一個仁慈憨厚的老好人,他力主聯劉抗曹,也等於救了劉備一命,而且“劉備借荊州”,也讓魯肅受了不少夾板子氣。

魯肅是不是一個“爛忠厚沒用”的老好人?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只看演義小說而不看史料。正史中的魯肅,是一位文武全才:“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爲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

魯肅曾被袁術任命爲東城縣長(漢制:大縣爲令,小縣爲長),魯肅很瞧不起袁術,就帶着幾百人棄官出走,面對大批追來的袁術騎兵,魯肅又秀了一把神射之術:“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騎既嘉肅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還。肅渡江往見策,策亦雅奇之。”

魯肅是一位勇士,但是對於大漢朝廷來說,他絕對不是一個忠臣,他向孫權獻《榻上策》,“不臣之心”表露無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就是課文不能收錄的魯肅《榻上策》,讀者諸君看了“漢室不可復興”六個字,應該對魯肅的爲人有了初步認識,而他勸孫權搶佔劉表的荊州,然後建號稱帝,跟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卻更加直白,好像操作性也更強。

諸葛亮要謀取荊州,魯肅也要謀取荊州,他們的主公劉備孫權也深有同感,這就是“孫劉聯盟”的脆弱之處:荊州必將成爲炸碎孫劉聯盟的火藥桶——雙方都想獨佔荊州,孫劉聯盟怎能穩固?

很多人都以爲是魯肅死後東吳才採取軍事行動襲取荊州,但是在正史中,魯肅也參與了奪荊州之戰:“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要沒有曹操在漢中攪局,建安二十年的時候,孫權和劉備就會在荊州拼個你死我活,而魯肅此時正帶領大軍跟關羽對峙,如果真打起來,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

《隆中對》和《榻上策》的衝突焦點就在荊州,諸葛亮和魯肅的區別,在於一個要興復漢室,一個認爲漢室不可復興,但是最後卻是殊途同歸:他們都幫自己的主公建號稱帝,而劉備孫權建號稱帝的時候,劉協雖然已經變成山陽公,但卻實實在在地活着。

諸葛亮和魯肅都是替自己的主公出謀劃策,大漢天子劉協不是他們效忠的對象,所以我們不能拿忠臣和叛臣來說事兒,這裏要請教讀者諸君的問題,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哪一個更高明?在雙方都把荊州當做重要戰略支撐點的情況下,怎樣才能維繫孫劉聯盟不至破裂?您認爲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存在致命的硬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