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襯字簡介:在元曲曲律規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

襯字簡介:在元曲曲律規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爲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爲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爲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爲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襯字就是在曲律規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稱爲墊字。

曲可加襯字,是它與詞或詩的主要區別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靈活性,行文造字更爲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小令所用的襯字較少,套曲則比較多。

在曲譜中,襯字往往用小字書寫,以區別於正字。襯字一般不佔用樂曲的節拍、音調,往往是唱時快速而有節奏地一口帶過。

就意義上說,襯字往往是些無關重要的字。就音韻上說,襯字不能用於重音。

襯字簡介:在元曲曲律規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

所謂“襯字”,是曲牌所規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襯字概念是隨着曲的格律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般認爲是北曲聲腔化後多出腔調的字(聲)。

曲可加襯字,是它與詞或詩的主要區別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靈活性,行文造字更爲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小令所用的襯字較少,套曲則比較多。

在曲譜中,襯字往往用小字書寫,以區別於正宇。襯字一般不佔用樂曲的節拍、音調,往往是唱時快速而有節奏地一口帶過。此外,雜劇使用襯字比較普遍,而南戲則比較少用。

句首的襯字可以用實詞(如名詞、動詞等),也可用虛詞(如連詞、助詞以及代詞、副詞等)。如尚仲賢《王魁負桂英》:“殿階前空立着正直牌”,“前”和“着”是襯字有時,襯字是一個句子,如白樸《梧桐雨》“寡人親捧一盞兒玉露春寒”,“玉”字前的句子是村字。

襯字有時可多至十多二十個字。如關漢卿的南呂《黃鐘尾》“我正是個蒸不熟煮不爛炒不爆錘不碎打不破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響”字前的部分即爲襯字。

襯字是在不更動原譜的基礎上增加字數的,這表明曲的句法相當自由和富於變化。襯字用得恰當,可使句法靈活多樣,增強了曲文的口語化和形象化特點。

散曲可以加襯字,這給作者了很大的自由。由於襯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講平仄,不拘字數。既可以補充語義,也可以增加語言的感情色彩,因而作者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表達複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從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襯字簡介:在元曲曲律規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 第2張

因此襯字的作用就是補充正字語意的缺漏,使之內容更加完整充實,語言更加周密豐富或生動,或者使字句與音樂旋律更加貼合。襯字用得恰當,可使句法靈活多樣,能增強曲文的口語化和形象化特點。

加襯字一般應遵照正襯可別、襯不佔主的原則。最常見的襯字多是不能獨立成文的虛詞,如語氣詞、連詞、助詞、副詞等。常見也有實詞中使用代詞、形容詞做襯,但應儘量避免行動性很強的動詞和實物名詞單獨做襯,一定不能避免時最好要與虛詞結合共同成襯。

襯字是爲正字服務的,依賴性強於獨立性。由於曲牌文辭格式已經設定了表達文意的詞句主體結構,所襯字詞要成爲有意義的表達,則必須依附在這個主體結構上,剝離襯字後的正字組成的語句仍能夠通解,反之脫離了正字的襯字則無法成文。

襯字帶有明顯的口語性特徵,這一點使得襯字可以調劑曲子的嚴肅品味和風格。曲牌正字形成的典雅文辭,一般都像正襟危坐的夫子,因而在正字體中能做到“本色”“當行”難度極大,這也是制曲者夢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在演出場上,襯字的處理都有賴於歌者。

正由於此,襯字從演出場上之唱,到格律之定規,再到文人對襯字的再規定後走向舞臺,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間,直至曲被格律化(或者聲腔化)之後才產生了真正概念上的襯字,這一過程已走過元明清。

延至今日襯字一說仍在文人學者中繼續爭鳴、深化與擴充,並逐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