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她在690年建立武周,但最後還是將政權還歸李唐,她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對於李唐一族而言,公元690年是個多事之秋,據《資治通鑑·唐紀·卷二十》記載“羣臣上言:有鳳凰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臺梧桐之上……及赤雀數萬集朝堂”,羣臣、四夷首領、道士紛紛奏請武則天廢唐立周,就連皇帝李旦也奏請武則天賜其武姓,江山改朝換代已成定局。

幾個月後,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國號周,自稱聖神皇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自此天下姓武而不姓李。武則天在位共計十五年,她的人生以歸政李唐、複稱皇后告終,這一結局的背後隱藏着諸多歷史因素。

01.潛藏的危機

儘管武則天登基稱帝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擁護,但李旦及部分大臣並不是真心,他們其實是因爲高壓恐怖的政治環境而違心的做出選擇。

在重病不起的時候,高宗李治“欲遜位,令天后攝知國事”,皇帝竟然要把大位禪讓給皇后,大臣們自然是一百個不願意,紛紛上表諫言萬萬不可,李治只好妥協,武則天失去了一次直接登基稱帝的機會。

李治去世後,李顯繼位,是爲唐中宗。在李顯的價值觀念中:江山屬於李唐一脈,身爲皇帝的他必須要牢牢攥住,他打算拔擢自己的岳父韋玄貞爲侍中,以此增強自己對朝野的控制力,裴炎進諫勸阻,李顯氣憤的說道:“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李顯的話引起了武則天的警覺,不久她便廢李顯改立李旦爲帝,是爲唐睿宗。

李顯被廢后,李唐勢力深刻意識到:武則天正在一步步走向皇帝的寶座,爲了維護江山社稷,李勣之孫徐敬業“殺長史陳敬之,據揚州起兵”,接着琅邪王李衝在博州起兵,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各地諸王起兵風起雲涌,武則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其一一平定。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爲了防止朝中大臣與外部反抗勢力勾結,武則天大興告密制度,“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傳入武則天耳中,她把朝中大臣私下的言談舉止掌握得一清二楚。

除了大興告密制度外,武則天還起用了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一幫酷吏,讓他們嚴刑峻法,以此讓與她做對的人付出慘重代價,從而達到震懾羣臣的目的。由於處在嚴密監控和高壓管制下,大臣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資治通鑑·唐紀·卷二十》記載,在武則天推行一系列監管措施後,“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每朝,輒與家人訣”,大臣們相見連話都不敢講,只能用眼神交流,每次上朝前他們都會與家人作生死式的告別,誰都不敢確定能否看到第二天的太陽。

朝中大臣被監管得服服帖帖,李唐宗族的諸王起義也紛紛以失敗告終,武則天登基稱帝的障礙由此得以掃清,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武則天打擊面過寬,李唐遺族對她的仇恨是不可能變淡的,部分大臣也不過是暫時妥協,一旦局勢發生變化,這些勢力就會突然轉變爲武則天的對立面,這一危機自武則天統治李唐江山起便潛藏在了她的身後。

02.宰相張柬之

據《廿二史札記·卷十九》記載,武則天是一個“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的人,對於臣子她基本上能夠知人而用,但由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宰相張柬之卻在日後成爲迫使她歸政李唐的主要人物。

少年時期的張柬之在太學讀書,他“涉獵經史,尤好《三禮》”,用學富五車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後來他進士及第,但偏偏在青城丞(縣令)的位子上幹了四十年之久,眼看自己年歲已高,政治前途也似乎就此止步,但命運的轉機卻在他六十多歲的時候降臨了。

據《舊唐書·列傳·卷二十一》記載,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則天爲提拔一批新人而開制舉“以賢良徵試”,在這次人才選撥中,“策者千餘人,柬之獨爲當時第一,擢拜監察御史”,他由地方小官一躍進入了中央政治舞臺,這一命運轉機其實是武則天給他的。

張柬之入朝爲官後,突厥首領默啜上表請求和親,武則天想讓自己的侄孫武延秀娶默啜的女兒,張柬之認爲萬不可行,他在奏摺中向武則天諫言道“自古無天子求娶夷狄女以配中國王者”。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第2張

他認爲自古從來沒有天子的兒孫娶過蠻族夷狄的女兒,武則天認爲他的奏摺“頗忤其旨”,不久張柬之便被趕出朝廷,到位於西南偏遠地區的合、蜀二州任刺史。

長安年間,七十多歲的張柬之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武則天一直想得到一名奇士,狄仁傑立馬舉薦了張柬之,很快武則天便提拔張柬之出任洛州司馬。

後來武則天又問姚崇誰爲宰相之材,姚崇不假思索的上奏道:“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在姚崇的大力舉薦下,張柬之沒過多長時間便入閣爲相了。

張柬之爲相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在張柬之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時候,楊元琰曾和他泛舟長談過,楊元琰毫不避諱的在張柬之面前表現出了自己匡復李唐的志向。

張柬之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的意圖很明顯:掌握兵權,發動政變。爲了消除張易之等武周死黨的懷疑,張柬之還讓武攸宜充任大將軍,楊元琰得以平穩的掌握住了兵權。

除了楊元琰之外,張柬之還把目光投向了大將軍李多祚,李多祚本是靺鞨人,由於對高宗李治鞍前馬後效忠而被賜姓爲李,他一直感念李唐一族的恩德。

張柬之前往李多祚辦公處直接對其說道:“今大帝之子爲二豎(指武則天的寵臣張宗昌、張易之)所危,將軍不思報大帝之德乎”,李多祚對天發誓:“苟利國家,惟相公處分,不敢顧身及妻”,很明顯,李多祚堅決支持張柬之發動政變。

一場危機正一步步朝武則天靠近。

03.神龍政變

晚年時期的武則天沉迷於享樂,史書記載“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八十多歲的武則天把心思放在了化妝上,即便早已兒孫滿堂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

大多數的朝政事物被寵臣張昌宗、張易之二兄弟把持,儘管他們的辦事能力很強,但畢竟經驗不足,他們身上缺少武則天的敏銳,大臣們受到的管控漸漸減少,原本由武則天穩固掌權的朝局出現了鬆動,早已做好佈置的張柬之決定正式動手。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第3張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兵分三路發動政變,武周死黨韋承嗣、房融、崔神慶首先被逮捕,京師得到控制。

張柬之發動政變的目的是爲了匡復李唐,太子李顯便成爲了要爭取的核心人物,當李多祚帶着一幫兵將去見李顯時,李顯猶豫不決,直接躲進了房中,王同皎勸言:“皇太后廢帝爲廬陵王,幽於別所已二十三載”,他還進一步指出李顯並沒有過失,本來是不應該遭到廢黜的,武則天的殘暴統治早已令天下民怨沸騰了。

李顯以武則天“身體欠安,不宜驚擾”爲由拒絕參加行動,經過好一番勸說,他才半推半就的跟隨李多祚等人前往玄武門,張柬之已在那裏等候多時了。

由於玄武門是通往皇帝寢宮的最後屏障,這裏的把守非常森嚴,掌管該門的將領和士兵都歸皇帝直接統轄。守門的兵將看到來人是太子李顯及一幫重臣,他們意識到不開門是不行的,畢竟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況且此時武則天年事已高),大門緩緩打開,張柬之率領一幫兵將蜂擁而入。

進入寢宮後,張宗昌、張易之二人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便被砍殺,大家簇擁着來到了武則天的龍牀前,而武則天剛被驚醒,張柬之等人上前慌忙解釋道:“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因此他們“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政變的原因直接被轉嫁成了張易之、張宗昌二兄弟謀反,深諳政治權術的武則天自然明白:這只不過是一番虛僞的說辭罷了。

根據《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記載,得知發生政變以後,武則天滿含委屈的對李顯說道:“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她本來就真正想讓李顯作江山的繼承人,但李顯卻聯合張柬之等五賊逼宮,這讓她受到驚嚇並感覺傷心。聽完自己母親的訴說後,生性孝順的李顯羞愧得默不作聲,他轉過身想要離開。

大臣桓彥範厲聲說道:“太子不能回去”,他認爲天意人心無不感念李唐的恩德,李顯年事已高,不能久做太子,爲此桓彥範直接進言道:“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武則天沒有再與桓彥範爭辯。

最後武則天對參與政變的大臣進行了一一質問,很多人都慚愧的低下了頭,但慚愧歸慚愧,武則天最終還是要退位。

04.武則天歸政

根據《新唐書·本紀·卷四》記載,神龍政變發生後的第二天,武則天便下詔“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第三天,“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武則天把皇位正式傳給了太子並移居到上陽宮;第四天,李顯“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與不在原限”,李顯即位的時候大赦天下,但唯獨對張易之一黨絕不放過。

武則天晚年爲何要歸政李唐?她最後爲何以皇后身份下葬? 第4張

儘管武則天已經歸政,但“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李顯並不想廢掉自己母親的皇帝之號,筆者認爲,他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武則天畢竟是他的母親,雖然這位母親平時常常板着一張臉,偶爾還會對他進行責罰,可二人間畢竟存在親情血緣關係,況且武則天是真心實意的想把帝位傳給他的,即使不與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他也能夠登基稱帝,出於一種愧疚心理,他想讓自己的母親留存最後一絲威嚴。

第二,李顯成爲皇帝后,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朝野上下以及黎民百姓的品評,因而他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模範式人物,以此爲天下臣民表率,廢掉自己母親的帝號,就會讓他背上不孝的罵名,自己作爲君主的威嚴將遭到削弱,所以他要保留武則天的帝號,以此擡高自己的道德聲譽。

第三,朝中有很多大臣是武則天一手提拔起來,他們非常感念武則天的恩德,這些大臣與張宗昌、張易之兄弟有着本質區別,他們對於江山社稷兢兢業業,李顯要是能爭取到這些人的支持,對其治國理政將會大大有益。如果李顯對武則天打擊過嚴,蒙受武則天恩德的大臣們將極易擰成一股繩進行反抗,從而會招致朝局不穩。李顯留下武則天的帝號能夠起到安撫作用,從而降低感念武則天恩德的大臣們進行反抗的可能性。

由於沒有男寵陪伴左右,武則天遷入上陽宮後便不再打扮,面容一天比一天衰老,身體也大不如前,昔日的武皇之風早已不在,但由於保留皇帝稱號,武則天在李顯面前依然有一定的權威性。

據《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記載,武則天歸政後,“武三思等得入其謀”,以武三思爲代表的武氏族人仍舊可以參與朝政,武則天對朝局依然發揮着影響,儘管作用非常微弱,但畢竟存在。

神龍政變發生後不到一年時間,武則天的生命便走到了盡頭,臨終前,她以皇帝的身份向李顯下了最後一道詔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武則天自己去掉了自己的帝號,她要求以皇后身份入李陵,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武周時代至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