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時期疆域在今信陽市一帶的小國都有哪些?

春秋時期疆域在今信陽市一帶的小國都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史稱“春秋時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爲河南省地級市。對於信陽市來說,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東連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信陽市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信陽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戰國以後,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點的“豫風楚韻”。信陽是孫叔敖、春申君、司馬光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

在春秋時期,有至少5個小國位於該地區,這促使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那麼,問題來了,春秋的5個小國,均位於今信陽市一帶,你都知道嗎?

一、申國

周宣王時,爲了加強對南方諸侯國的控制,封母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區,申國的封地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門戶重鎮。爲此,周宣王還派召伯虎去爲申伯經營都城謝邑(今河南南陽市宛城),還派遣近臣傅御把申伯的兵馬遷移過去。對於申國來說,雖然一開始的疆域主要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但是,春秋時期的周莊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國消滅申國之後,將申國遷移到了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去世後,楚平王即位。當年楚靈王滅蔡國後,楚靈王將許國、胡國、沈國、道國、房國和申國遷徙至楚國境內,楚平王即位後,促使陳國和蔡國復國,而這些被遷徙的小國,也都復國。在此基礎上,申國也在復國之列。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春秋後期,申國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得以復國。而這,自然也是信陽市古稱申州,又名申城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有“申息之師”的說法,楚國吞併申國和息國之後,在這兩個諸侯國的基礎上組建了大軍,這就是“申息之師”。在和晉國等大國爭霸的過程中,“申息之師”是楚國的重要力量。

二、黃國

黃國,是春秋時期嬴姓諸侯國,黃姓發源地。黃國故城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隆古鄉境內,遺址至今保存完好。據《竹書記年》記載,黃國源於黃帝公孫姓軒轅氏。和秦國等諸侯國一樣,黃國也是嬴姓諸侯國。

春秋時期疆域在今信陽市一帶的小國都有哪些?

黃國,史實見於《左傳》,始於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這時楚國正在崛起,在楚地約會諸侯,黃國和隨國這兩個諸侯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

魯莊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進攻黃國。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黃,敗黃師於踖陵,遂還" 。可能是黃國上下的全力抵擋,楚軍並沒有一鼓作氣滅亡黃國,在慘勝之後匆匆回國。而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這四個諸侯國又在山東陽谷舉行盟會。

公元前655年秋天,黃國和江國聯手討伐陳國。隨着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河流域的諸侯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公元前655年,楚國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國的君主逃到了黃國。6年後,即公元前649年冬,楚國藉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進攻黃國。半年後,即公元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帶兵消滅了。

三、弦國

弦國,周朝時期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在楚國東北方向,與楚國,黃國、息國、江國等諸侯國接壤。對於弦國來說,國君爲嬴姓(一說隗姓),公元前655年被楚國消滅。

弦國國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後裔,西周時期,弦國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立國,爵位爲子爵。公元655年,楚國北上開疆拓土的時候,順手滅掉弦國。弦國都城遺址在漢代軑縣和西陽兩縣之間,即今天的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西北部。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爲實力太過弱小,弦國在楚國大軍面前可謂不堪一擊,從而沒能在《史記》、《左傳》等史料中留下更多的記載。

四、息國

息國,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姬姓,侯爵。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息國和魯國、鄭國、衛國、晉國、燕國、吳國等諸侯國一樣,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息國故城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一帶。

春秋時期疆域在今信陽市一帶的小國都有哪些? 第2張

公元前684年,息侯因蔡哀侯對自己的夫人息嬀非禮,請求楚國僞裝討伐本國,吸引蔡國來救援,從而打擊蔡國羞辱蔡侯。楚文王同意,打敗蔡國並俘虜蔡侯。蔡侯爲此懷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讚譽息嬀的美貌。楚文王因此滅亡息國而娶息嬀,生下兩子,即後來的兩位楚王堵敖和楚成王。楚文王寵愛息嬀,並於公元前680年爲了息嬀討伐蔡國。對此,《左傳·哀公十七年》中記載楚文王“實縣申息”,說明楚國滅息國而設置爲縣。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的息縣,正是源自於春秋初期,楚國設立的息縣。

五、蓼(liǎo)國

蓼(liǎo)國是夏朝遠支宗室在中原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建立之初,蓼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以南40裏的湖陽鎮,東北依蓼山,山下有蓼王叔安疏洪治水開鑿的人工河蓼陽河、蓼陰河,是廖氏這一姓氏的重要發祥地。

蓼國君主是黃帝后裔。廖叔安爲西蓼國的開國國君,其後人以國爲姓,稱廖氏。在春秋時期,古蓼國的都城遷移到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一帶,其都城在今信陽市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公元前639年,蓼國被楚國消滅。在此背景下,蓼國宗室舉族外遷,在安豐、固始等地建立多個蓼國,史稱東蓼。漢置湖陽縣,屬南陽郡。綜上,春秋時期,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存在蓼國、息國、弦國、黃國、申國等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基本上都被楚國消滅了。換而言之,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主要屬於楚國的疆域,所以,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一帶,被稱之爲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