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普三次被拜相,三次被罷免,原因都是什麼呢?

趙普三次被拜相,三次被罷免,原因都是什麼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初期,同朝三次被拜爲丞相的,只有趙普和呂蒙正兩人。但是,倆人各自拜相及被罷免的原因卻不一樣,造成後來各人的結局,以及歷史對他們的評價也不一致,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下面就來說說趙普和呂蒙正三次拜相的經過,以及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再談談筆者對此事的觀念與認識。

一.首次拜相

趙普:因策劃與參與趙匡胤“黃袍加身”登皇位、力勸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收繳兵權,及主張太祖御駕親征平定“二李”叛亂等立下大功,成爲宋朝的開國功臣,被宋太祖首次授予宰相之位。

但隨着職位升遷,趙普逐漸開始獨斷專權,而且多次受賄、私自販賣違禁物資,因屢教不改被大臣們多次控告,宋太祖實在忍無可忍,終於依法罷免了趙普的宰相等職務。

呂蒙正:是因爲人厚道寬容,在朝廷中有很高名望,並且堅守正道自律,在前任宰相李昉被罷免後,被宋太宗首次任命爲宰相。他上任後,遇事敢出來講話,當每次討論時政有不公允的現象出現時,他一定是堅持反對意見,爲此皇帝讚許他能無所隱瞞。

趙普三次被拜相,三次被罷免,原因都是什麼呢?

呂蒙正畫像

如呂蒙正敢於以自身爲例上奏宋太宗,反對盧多遜任宰相時,他的兒子剛出仕就授官水部員外郎的不正確做法。讓宋朝從此以來,宰相的兒子只授給九品京官,成爲法定製度。主張國家高級幹部應該從基層做起。

到淳化年間,呂蒙正是因受到他妻子的族人宋沆,上奏疏違逆了皇上旨意的影響,而被罷相。

二。二次拜相

趙普的再度拜相已經到了宋太宗執政時代,他拿出自己曾經記錄的,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的遺言,內容是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即“金匱之盟”),爲宋太宗的名正言順即位找到了佐證,宋太宗非常高興,又看在他是前朝功臣的面子上,恢復了趙普的宰相之職。

但是,因爲趙普的文化程度有限,所以經常被盧多遜等文臣們詆譭,因此在朝廷任官幾年中,都顯得鬱郁不得志。後被朝廷外調任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

趙普三次被拜相,三次被罷免,原因都是什麼呢? 第2張

趙普雕塑

再說呂蒙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李昉被罷免宰相,呂蒙正又被宋太宗任命爲宰相。他再次上任後,曾勸阻宋太宗停止對外戰爭,他誠懇地說道:“治理國家的重點,在於國內勤修政事,那麼遠方之人必來歸服,自然會得到安寧。”宋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從此對外休戰。

三.三次拜相

趙普的第三次拜相與呂蒙正的首次拜相有關,當時宋太宗想任用呂蒙正爲宰相,因爲他是新提拔的人,就想借趙普原來的品行作爲他的表率,所以任命趙普爲太保兼侍中(宰相)。

因此,趙普與呂蒙正兩人不僅都是三次拜相,而且在宋太宗朝代曾經同朝爲相,對呂蒙正的人品及工作業績,趙普是非常讚許的。

呂蒙正的第三次拜相是在宋真宗即位後,因他對朝廷的貢獻任命他爲左僕射、以本官任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後又加封爲司空兼門下侍郎、太子太師一職,還封爲萊國公、徐國公、許國公。

因此呂蒙正與趙普,就成爲同一朝代期間,三次被拜相的大臣。

四.兩人三次拜相的不同之處及感悟

趙普與呂蒙正兩人,表面看來都是同朝三次拜相的大臣,但仔細分析這同樣的事件還是有其不同之處的。

趙普,在初步創業時期,以其聰明才智、敢言直諫爲宋太祖出謀劃策,立下了不小功勞,被首次拜相屬情理當中;但在位高權重後,他心胸狹窄、好用權術、貪財無度的一面表現了出來,最終因貪得無度被罷相也是他應得的後果。

趙普的第二次拜相完全是投機取巧,利用宋太宗急於名正言順即位的心理,拋出“金匱之盟”而獲得的相位。上任後因其文化程度不高(宋朝當時已經高度重視官員的文化素質),與同朝大臣們格格不入,終被外放遭第二次罷相。

再說趙普的第三次拜相,是宋太宗爲扶持新人(即呂蒙正),並看在他前朝所建立的功勳,讓他傳、幫、帶下新丞相而獲得的。好在最後趙普有自知之明,以年老多病爲由,主動請求辭職告老還鄉,得以善終。

呂蒙正的三次拜相情況與趙普相比,除第一次同樣因功外,後二次則大相徑庭。呂蒙正從小與母親遭遇過窮困窘迫,是通過自己刻苦讀書,以進士第一名入仕爲官的,況且他有爲人厚道寬容、堅守正道自律的良好品德。

因此,呂蒙正的三次拜相都是憑藉自己的品行,爲國家做出的貢獻,及在朝廷中樹立了很高名望而獲得的,沒有任何投機取巧行爲。他的二次罷相,一次是因親戚犯錯索連,另一次則是皇位更替造成的,完全不是因爲他個人的失職或者失德而造成的。

呂蒙正爲相期間,心繫國家和民衆的利益,具有“宰相肚裏能乘船”的氣量,而且能知人善任,爲宋朝推薦了許多有用之才。如後來宋仁宗時的宰相呂夷簡、富弼二人都是他極力推薦的。

就是在年老辭職回鄉路上,呂蒙正還不忘記囑咐宋真宗:“對遠方的人要和平共處,停止戰爭節省財用,是古往今來的治國上策,希望陛下經常替百姓着想。”足以看出他始終懷有愛國與爲民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