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壽春三叛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壽春三叛爆發於曹魏政權後期,起因都是因爲司馬氏專政,因爲看不過司馬氏難看的吃相,所以當時駐紮在壽春的統帥先後三次起兵反抗專政的司馬氏,但是可以說三次最終都被司馬氏輕鬆平定。

先是公元251年,因爲不滿司馬懿在曹爽被殺之後,專政朝權,所以王凌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爲魏主,發動了壽春一判,最後被司馬懿輕鬆鎮壓;

再是公元255年,曹芳被司馬師所廢,另立曹髦爲皇帝,毌丘儉文欽以保衛曹魏爲出發點,發動了壽春二判,最後被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輕鬆鎮壓;

最後是公元257年,魏徵東將軍諸葛誕向孫吳稱臣,司馬昭領着26萬大軍征討,雖說沒有像司馬懿和司馬氏鎮壓前兩次叛亂那麼輕易,但也僅僅是時間問題罷了。

壽春三叛分別被司馬氏的三個人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平定了,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爲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一、爲什麼司馬氏專政期間壽春頻繁爆發叛亂?

司馬氏專政期間,壽春會頻繁爆發叛亂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個天下還是姓魏的,而司馬氏以臣子的身份行的卻是天子的事情,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這些人當中,有的人是單純忠於魏室,想幫助魏室趕走司馬氏這個“竊國者”,有的人只是覺得有司馬氏在的一天,自己就不可能獲得更高的地位,介於這兩種原因,就有了壽春三叛。

1、司馬懿與王凌領導的壽春一叛

公元249年,司馬懿在長期被曹爽欺壓的情況下,在經過了長達十幾年的韜光養晦之後,一手策劃了高平陵之變,在這場事件中,權臣曹爽被殺,而一直以來和曹爽處於對立關係的司馬懿在曹爽死後開始大力扶持自己人,朋黨遍佈朝堂,開始初步掌握曹魏政權。司馬懿專政之後,將鎮守壽春的王凌升爲太尉,可王凌私心裏另有想法。

王凌有一個外甥叫令狐愚,以前是曹爽的長史,後與舅舅王凌一起統兵於淮南。

這一對舅甥眼看着曹魏政權被司馬懿牢牢把控在手中,而魏帝曹芳就跟一個花瓶一樣完全成爲了擺設,他們都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就想着廢掉傀儡皇帝曹芳,改立楚王曹彪爲皇帝。

歷史上很多人對王凌的這種行爲大多數都是高度讚揚的,認爲他忠於魏室,是節義之臣。由於人早已經作古,後人也只能憑着史料去評價這些歷史人物,我個人倒是覺得王凌選擇討伐司馬懿甚至願意重新擁立一個皇帝的行爲,一方面來說,他確實是在爲魏室着想,但是另一方面其實他自己也是有私心的,想借此扳倒司馬懿,甚至成爲第二個司馬懿。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2張

我們先不管王凌反叛的原因是什麼,總之他最後還是選擇在壽春領導一次叛亂。

公元251年,王凌看到東吳在塗水有軍事活動,於是就上書朝廷請求允許出兵討伐東吳,實際上王凌原本的打算是以討伐東吳爲藉口行反抗司馬懿之事,形象點說就是在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朝廷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王凌眼見朝廷不能支援,那還是需要找一點盟友,以擴大己方的實力,於是就派部將楊弘將他們的打算告訴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兗州刺史黃華,但是沒成想看走了眼,這兩個人轉身就在王凌背後插了一刀,向司馬懿打小報告去了。

渾然不知的王凌在對上強大的司馬懿的時候自然打不過,只能選擇投降。

司馬懿平定壽春一叛可以說是沒費一兵一卒,簡直不要太輕鬆。

壽春一叛平定後,司馬懿開始報仇了,將王凌、令狐愚等組織壽春一叛的人誅滅三族,甚至殺死了魏宗室的曹彪,曹彪可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3張

2、司馬師與毌丘儉、文欽領導的壽春二叛

公元254年,司馬師一手主導了嘉平之變,在此之前,先是以“誣告大臣造反”的罪名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腰斬,隨後以“荒淫無道,褻近娼優,聽信讒言,閉塞賢路”的理由廢曹芳改立曹髦爲魏帝。

這兩撥人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使得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感覺非常不爽,於是這二人打算合夥製造壽春二叛反抗司馬師。

據《三國志》記載,毌丘儉在準備討伐司馬師之前,還有寫一篇起兵檄文,裏面足足羅列了司馬師的十一條罪證,包括“坐擁強兵,無有臣禮”“爲臣不忠,爲子不孝”“遂意自由,不論封賞,權勢自在,無所領錄”“有無君之心”“不顧大義”“不奉法度”等等。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4張

整篇文章中,除了褒獎司馬家的其他人,包括司馬懿,司馬衷以及司馬孚,除此之外的大篇幅都是在敘說司馬師的不是,以證明“我不是跟司馬家有仇,只是司馬師的所作所爲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在對曹魏上表以表示此次行動的“正義性”之後,毌丘儉、文欽開始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這就有了壽春二叛。

東吳方面知道毌丘儉、文欽起兵反抗司馬師的事情之後,也很樂意伸出援助之手,畢竟你們鬧得更狠我才能安枕無憂嘛!

司馬師親自率領士兵平定叛亂,在作戰過程中,文欽戰敗後拒絕降服,選擇遠逃東吳,而毌丘儉在知道文欽逃走之後,知道事情怕是不成了,就也打算逃走,不過他的運氣不好,逃到慎縣的時候被當地的一個平民所殺,餘衆潰散,第二次壽春叛亂也被司馬師輕鬆平定。

壽春隨後又被司馬師一方的諸葛誕佔領,於是又爲第三次的壽春叛亂埋下了伏筆。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5張

3、司馬昭與諸葛誕領導的壽春三叛

司馬師在平定壽春二叛之後不久就去世,於是司馬家由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接手,按理說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是司馬家勢力下的人,爲什麼最後會選擇在壽春領導第三次的壽春叛亂呢?

其實是因爲司馬家的作態讓他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覺。眼看着他的好友夏侯玄以及組織壽春一叛和二叛的各個領導人最終都沒有獲得什麼好下場,內心極度不安,擔心自己的下場也會變成他們那樣。

官方說明諸葛誕是爲了自保才選擇組織淮南三叛的,實際上我倒是覺得他內心一定也有小九九,要不然他爲什麼要在淮南籠絡人心,還蓄養死士。

《三國志》:“結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凌、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傾帑藏振施以結衆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爲死士。”

除此以外,司馬昭的有取代曹魏的心思幾乎也是人盡皆知,那爲了取代曹魏,自然他就要將擁護曹魏的所有力量屠戮殆盡纔是。諸葛誕與夏侯玄是好友,私交甚篤,會被司馬昭認爲是潛在擁護曹魏反對自己的勢力也是有很大可能的,而諸葛誕本人對於“禪讓”的行爲是十分不支持的,這也是司馬昭想要去除諸葛誕的原因之一。

《資治通鑑》記載:司馬昭初秉政,長史賈充請遣參佐慰勞四徵,且觀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見誕,論說時事,因曰:“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以爲如何?”誕厲聲曰:“卿非賈豫州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乎!若洛中有難,吾當死之。”充默然。

恰好這個時候司馬昭爲了將擁護曹魏的勢力剷除乾淨,於是聽取了賈充的建議,準備逼反諸葛誕,召他入朝擔任司空。

諸葛誕哪裏猜不到這是司馬昭的鴻門宴呢,一旦他入朝,可能路上就會被司馬昭的勢力絞殺了,於是害怕性命不保的諸葛誕選擇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併爲了增加助力派長史吳綱將兒子諸葛靚送去東吳當人質。

諸葛誕反叛,司馬昭自然要鎮壓,於是他率領26萬大軍前去討伐諸葛誕,駐兵丘頭,接着兵分兩路,一路去抵抗前來相助諸葛誕的東吳士兵,另一路包圍壽春。

最後諸葛誕因爲壽春城內彈盡糧絕,更是不聽東吳援將文欽釋放城內的北方人以減少糧食損耗的建議,並殺害文欽。

最後文欽的兩個兒子知道父親被殺之後選擇對司馬昭投降,司馬昭對投降的文家兄弟兩大加封賞,這讓壽春城內的其他人變得更加沒有鬥志,隨後壽春在掙扎了幾個月之後最終還是被司馬昭攻克,諸葛誕本人也被擊殺,壽春三叛由此被司馬昭平定,除了用時長一點,也幾乎沒有花費什麼心力。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6張

二、壽春三叛爲什麼最終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1、沒有謀定而後動,也就是準備不足,倉促發動

王凌組織壽春一叛的時候,先是打算和侄子令狐愚合作的,但是沒有想到這個外甥竟然走在了舅舅的前面,徹底打亂了王凌的計劃。

接着王凌又打算“賣羊頭掛狗肉”,以征討東吳爲由,讓魏室撥兵馬給他,好讓他有資本去征討司馬懿,但是他又沒有想到魏室不同意他的這個做法。

王凌眼見朝廷不能支援,就想着找一些盟友,但是由於沒有擦亮眼睛,選了一個叛徒,最後這個叛徒選擇倒向司馬懿,使得王凌在沒有做足準備的情況下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鬥不過司馬懿,只能選擇投降。

而毌丘儉組織壽春二叛的時候,相比較壽春一叛,其實做的準備就充足很多,但是打仗的士兵們因爲家屬都在北方,作戰時軍心不穩甚至渙散,當時只有新依附的農民依然選擇爲毌丘儉效命。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因爲事發突然性,所以大多數士兵的軍事素質並不是很高,他們對參與壽春三叛的事情參與性和積極性都不高。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7張

再說到諸葛誕組織的壽春三叛,相比較而言,壽春三叛是司馬氏花費最長時間平定的,但是諸葛誕雖然在前期有積極在淮南籠絡人心蓄養死士以自保的準備,在後期作戰的時候,因爲與東吳援將文欽之間有個人恩怨,不僅選擇忽視文欽的所有可行性建議,還殺死文欽。

在外有司馬昭包圍的情況下殺死自己的援手,不知道該說諸葛誕愚笨還是什麼了,並且壽春城內爲什麼會出現彈盡糧絕的局面,也是因爲前期沒有考慮到糧食的問題啊!

總之,壽春三叛之所以被司馬氏輕鬆鎮壓,和那些領導人沒有謀定而後動,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發動叛亂有很大的關係。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8張

2、各自叛亂的理由不盡相同,所以註定大家不能擰成一股繩

雖然說明面上三次叛亂都是爲了討伐“竊國者”的司馬家,但是引導三次叛亂的領導者內心其實各有他們的想法。

比如說壽春一叛的王凌,他一是打算起兵反抗專政的司馬懿,另一方面還想着廢立傀儡皇帝曹芳,另外擁立楚王曹彪爲皇帝,這就會給別人一種猜想,你王凌起兵反叛的真正理由恐怕不單單是爲了想要征討專政的司馬家族吧?可怕你是另有私心的吧?我看你想廢立曹芳另立曹彪爲帝就是想要當第二個司馬氏吧?

有以上想法的人絕對不止少數,所以說,第一次叛亂的王凌在理由上就壓根站不住腳。

而要說到壽春二叛的領導者毌丘儉、文欽,毌丘儉的反叛理由起碼是比較看的過去的,畢竟有那麼一篇起兵檄文的存在,但是在這篇檄文裏面,毌丘儉對魏帝曹芳被廢除的事情並沒有多家側重,反而是一直在說司馬師個人怎麼怎麼樣,難免有一點簡單撓癢癢的感覺,沒有突出重點在於司馬師的權利凌駕於魏室之上。

再說到由諸葛誕領導的壽春三叛,我們先不管他有沒有自己的私心亦或是隻單純爲了自保,但是出於他和擁立魏室的夏侯玄關係很好,加上不支持“禪讓”的這個認知,就會讓司馬昭將他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了。

再加上諸葛誕在面對東吳援兵文欽的時候,因爲二人之間早有恩怨,最終選擇將文欽殺害,文欽的兩個兒子倒向司馬昭,也爲壽春三叛被成功平定添火加柴了。

所以說,因爲壽春三叛各自的領導者反叛理由的各不相同,加上不懂得協同作戰,有的時候還會摻雜個人恩怨,於是註定他們每一次反叛都不能讓所有勢力擰成一股繩,而分散的勢力司馬氏攻擊起來更是輕而易舉。

壽春三叛爲什麼都被司馬氏輕易平定 因爲三次叛亂都沒有做到謀定而後動 第9張

總結:

司馬氏的專政引發了壽春三叛,但是隨後也被司馬氏輕易鎮壓,我認爲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意識到“謀定後動”在戰場上的重要性,外加他們各自叛亂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註定大家不能擰成一股繩來對抗司馬氏,同時司馬氏在經過多年經營,背後的支持擁護者絕對不在少數,在實力上就能夠輕鬆碾壓他們。所以,壽春三叛被司馬氏輕鬆鎮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參考書籍:

《三國志》

《資治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