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爲何能崛起呢?這四位明君起了很大作用

秦國爲何能崛起呢?這四位明君起了很大作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秦始皇最終一統天下,這其中的功績很多都要歸功於秦始皇之前的四位明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秦國第一位明君秦孝公

在筆者看來秦國能由弱轉強最大的功臣就是秦孝公,秦國的後世之君最應該感謝的人也是秦孝公,若無秦孝公想必秦國還是那個隨時被欺辱的弱小諸侯國。

1、少入軍旅,沉穩有智謀。

嬴渠樑的父親秦獻公在30多歲時才被國中大臣擁立爲秦國國君,之前一至在隴西草原上流浪。秦獻公當上國君後,深感秦國河西之地不收復,秦國無法休養生息。因此秦獻公在位22年,年年有徵戰,與魏國打了一輩子仗,因此 嬴渠樑少小進入軍旅,輔助父親上陣殺敵。

少樑之戰中,前軍主將嬴虔被魏武卒重重包圍,情況萬分危急。秦獻公命 嬴渠樑帶5千輕兵(敢死營)突入前軍大陣,解救嬴虔。然則嬴渠樑考慮到5人輕兵攻入10萬魏武卒大陣,無易是以卵擊石,於是帶兵偷襲魏國中軍大帳,一舉活捉魏國三軍主帥丞相公叔痤,而嬴虔之圍自解。

2、忍辱負重,臥薪嚐膽。

少樑之戰後,秦獻公重傷不治身亡,傳位於嬴渠樑,也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繼位之初,一反老秦人有仇必報的特點,放魏國丞相公叔痤回魏國主張秦魏修好,秦國向魏國稱臣,並割土示好。如此隱忍,只爲給秦國一個休養時期,避免秦國滅亡。

之後六國謀秦,並策劃西戎反叛,亡國之危就在眼前。秦孝公作爲一個國君,沒有急於復仇,舉國血戰,而是砸鍋賣鐵,四處籌錢,用金錢分化離間六國,避免六國聯軍滅秦。對內則倚重哥哥嬴虔帶5萬秦軍一戰滅了西戎反叛部落。六國一看西戎退了,六國自身恩怨又多,滅秦聯軍也就散了。

3、嬴衛結盟,同心強秦。

秦孝公爲了治理窮弱秦國,頒佈了求賢令,法家衛鞅入秦,與秦孝公同謀變法強秦。秦孝公雖不實際主持變法,但卻爲衛鞅開路架橋,擋刀遮箭,是商鞅變法的強大支持者,是變法的核心人物。秦孝公先不動聲色的把秦國世族元老重臣明升暗降,又在實權部門委派變法新人,爲衛鞅的變法鋪開了路,架好了橋。

秦孝公如同一座大山壓在秦國老世族身上,讓復辟者無法攻擊變法;秦孝公不吝官惜爵,變法大臣不盡控制實權要職,更是高官重爵;爲了保護衛鞅變法,更是把親妹妹嫁給衛鞅,並授予衛鞅秦國最高實權爵位大良造,用古老的血親聯盟向世人宣示,秦國變法意志如山,斷不可改。

4、秦之天命,統一天下

秦國變法功成,一舉收復河西失地,二遷新都咸陽,秦國猛然強大起來了,天下諸侯莫不畏懼秦國。秦之霸業已成,前途安在?秦孝公給世代之君立下了發展方向:堅持法治,代有明君;統一天下,秦之天命。

秦國的第二位明君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秦孝公死後他繼承父親的位置開始掌管秦國。秦惠文王上臺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車裂了秦國的功臣商鞅,很多人都認爲秦惠文王殺了大功臣商鞅,那他就是一個昏君,殊不知他雖然殺了商鞅,但商鞅所有的法制他絲毫沒動,依然按照商鞅的做法來治理國家。

其實秦惠文王殺商鞅只不過是一種政治手段罷了,當時的商鞅在秦國樹敵無數,很多人都想要商鞅的命,如果秦惠文王不殺掉商鞅,那麼他的君主位置也無法坐穩,他殺掉商鞅來爲自己壯勢,以此坐穩了秦國君主的位置。

秦惠文王殺掉商鞅以後又將自己“公”的爵位晉升爲“王”,他也是秦國第一位君王,秦惠文王如此做法也向天下表明瞭自己和秦國的雄心壯志。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最出色的政績不是殺掉商鞅,也不是將自己的爵位由“公”改爲“王”,他最大的功績是重用張儀,採用張儀“連橫破合縱”的辦法多次擊潰六國滅秦之兵,使秦國轉危爲安。秦國打退六國的進攻之後開始對六國實施反擊,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平商於,如果說秦孝公是秦國的奠基者,那秦惠文王就是秦國的發揚者。

秦國的第三位明君秦武王

秦武王就是那個與人舉鼎被鼎砸死的君王,堂堂的一國之君不好好治理國家,反倒跑去別的國家舉鼎,任誰想誰都會覺得這是一個莽夫做的事情。

但秦武王可不是莽夫,相反他還是一個心思縝密之輩,秦武王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就是擺平了韓國。如果秦國想東出函谷關爭霸天下,那就必須先滅掉韓國,因爲韓國是就是擋在秦國討伐六國路上的絆腳石。秦武王上位不久就想對韓國用兵,但韓國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果強行攻打對於秦國來說是下下策,於是秦武王想到了個好辦法那就是“假道伐韓”。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爲誘餌誘使魏王共同討伐韓國,魏王見秦武王許下重利,於是同意與秦國結盟共同討伐韓國。韓國在秦、魏兩國的聯手攻擊之下只好向秦國投降請求議和。

秦武王擺平韓國以後本想繼續出兵平定其他諸侯國,但由於他的爭強好勝導致自己舉鼎而被砸死,同時也導致秦國的爭霸之路停滯下來。如果秦武王不過早死亡,想必秦國的天下一統會提前很多年。

秦國爲何能崛起呢?這四位明君起了很大作用

秦國的第四位明君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本是秦武王的弟弟,原本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但由於秦武王過早的去世,並且沒有留下子嗣,於是秦昭襄王則按照祖宗禮法繼承了哥哥秦武王的王位,秦昭襄王還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上位以後繼承先祖和哥哥秦武王的遺志,開始了滅亡六國爭霸天下的道路。他重用大將軍白起,先後戰勝了三晉、齊國、楚國,而後又拿下了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經過多次戰爭其他諸侯國對秦國已經是怕的要死,他們最害怕有一天秦軍的鐵蹄會踏平自己的國土。

雖然現在各諸侯國十分懼怕秦國,但秦國此時在秦昭襄王的帶領下一心謀求發展、一直在壯大自己的實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昭襄王感覺已經到了正式爭霸天下的時刻,於是他命令白起爲帥,開始征討其他諸侯國和大周王朝。白起發動的長平之戰滅掉了趙國,而後秦軍鐵騎又攻破周王朝的國都,活捉周赧王,同時滅掉大周結束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統治,爲後世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秦國爲何能崛起呢?這四位明君起了很大作用 第2張

在此基礎上,公元前221年,年輕的秦王嬴政派大將軍王賁帶百萬秦軍鐵騎攻打齊國,齊國國王面對黑壓壓的秦軍鐵騎害怕的要死,正當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秦軍派來使者告訴齊王只要投降,就可以免他一死。齊王聽聞秦軍使者的話,馬上下令舉國投降,至此秦國一統天下。

堪稱是歷史上最艱難的統一大業,由多位明君歷經170年才完成,正如一句著名的歷史公論,三代乃至明清三千多年的王朝歷史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統一分裂史,有分裂就必定有統一。

今天就先講到這裏,感謝大家的閱讀,您的喜愛和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