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在明代尤其強大。我們可以從鄭和的西行中看到。是好是壞?實際目的真的是我們想象的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鄭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前三次基本是去調解周邊小國的紛爭爲主。據記載,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路過馬來半島,當時的國王與周邊另一個小國爭奪海港,雙方都把仲裁權交給大明的皇帝,永樂大帝作爲天朝上國皇帝接到這一消息,全權委派鄭和處理,核心原則就是兩邊都不要得罪,就事論事。維持海路的長久安定纔是大局。鄭和經過調查,發現是馬來半島這個國家仗勢搶奪對方資源,所以就先到該國恩威並施使之讓出海港,同時不忘曉之以厲害加以警告,然後再去對方的小國通報,讓該小國甚感我天朝上國的榮威。

還有一次,鄭和路過斯里蘭卡時,當地的國王目空一切,不把大明王朝放在眼裏,甚至多次欺騙恐嚇鄭和,爲了獲得鄭和寶船內的金銀財寶,不惜開戰。當時斯里蘭卡國王騙取鄭和上岸,假惺惺的說要向上國進貢,然而鄭和率部登陸以後,國王卻藉故不見,暗地裏組織5萬軍馬封鎖回港口的路,此時鄭和身邊不到2000戰士,硬拼是行的,他想國王的大軍都在城外,那王城內一定是空虛的,何不擒賊先擒王,於是調轉戈頭攻入王城,把國王和其家眷親隨一衆全部帶着再衝出外圍。登船後,鄭和命令船隊停止向西行駛,轉而回國請示皇上定奪。後來朝廷衆大臣主張殺掉國王,然而永樂大帝並不贊成,他覺得殺了他,會影響周邊國家對天朝的影響。於是從國王的親隨中挑選一位認同大明政策的代理人回去做國王,讓老國王就終老在中國。

鄭和下西洋除了調節沿途各國紛爭以外,主要還是打通商路,販賣大宗的貨物,爲天朝獲得黃金和白銀等外匯。這跟今天國家領導人去各國推銷高鐵和衛星是一樣。鄭和就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長,把江浙的絲綢、內陸的茶葉以及各地官窯的瓷器賣給沿途各國,然後在從當地購入寶石、香料、瓜果等物品,讓貿易順差比例不至於過大。很多人覺得鄭和下西洋所謂的貿易只不過象徵性的,大部分交易還是在民間。但從資料記載來看,明朝在沿途重要的港口不僅建立中轉站,還建立很多太倉,對叫太倉,跟江蘇太倉那個名字一樣,就是天子的庫房。當時在馬六甲和今天的孟買都建有太倉,一方面收集當地的香料或寶石,另一方面儲存國內運轉過來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此倉庫看守甚嚴,除了我方的管理人員和部分戰士以外,還有當地的駐軍把守,一旦倉庫失守就像今天的大使館遭遇侵犯一樣。作爲天朝上國的倉庫時時牽動當地國王的心。這說明明朝在周邊國家的地位還是蠻高的。

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當時明朝的國民在沿途各國經商也是高人一等。不僅市民待之有禮,連國王也要高看一眼。有一次,下西洋時,有一首船遭遇風暴,100多個船員在還是飄浮後被當地漁民救助,回到岸邊,國王親子過來迎接,並妥善安排住宿,直到回程船隊。還有一次,也是因爲遭遇風暴,有一船員被一土著部落救起,但土著並不肯放他走,並向他索要贖金,後來當地國王知悉,立馬帥軍過來搭救,然後盛情款待,然後隨同貢使一起回國。回國以後皇帝的不僅嘉獎他,還讓他衣錦還鄉。誰說古代的皇帝不關心百姓!

總的來看鄭和下西洋是有利的,長遠來看,任何國家的對外關係,都有民間的和政府的兩種方式。鄭和下西洋是政府行爲,說它是主動外交,開放政策,一點不錯。但是,明朝實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從事貿易,關閉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門,海外貿易完全被政府壟斷, 這與宋、元時期政府鼓勵私人海外貿易相比,已經趨於保守和內向,是退步了。以至於明成祖朱棣死後,主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認爲下西洋是弊政,向即將繼位的太子建議罷西洋去寶船。鄭和去世後,反對者更是佔據優勢。明英宗時,兵部侍郎劉大夏鼓動兵部尚書項忠把鄭和下西洋的史料燒燬,連鄭和船隊也遭至被燒的命運。中國從此開始禁海,甚至“寸板不得入海”,兩代王朝實行了長達400年閉關鎖國政策。如此結局,絕非偶然。

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2張

那麼爲何最後停止了呢?

有一部分史學家說,鄭和不再去繼續出海,主要是因爲國家經濟拮据,沒辦法繼續出海航行。因爲鄭和往外跑一趟,花費的錢財太多了。想想鄭和那些船隊製造技術,就可以明白花費多少錢。再說了,朱棣那時候還整天跟蒙古打打鬧鬧,還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城。國家那麼多事,哪有那麼多錢讓鄭和拿到國外去顯擺?所以鄭和下西洋最終被朱棣取消。

但是,與此對應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鄭和出海,對於明朝經濟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爲鄭和出海,加大了明朝與別的國家的貿易,繁榮了進出口事業,別的國家知道明朝東西好,爭相來到明朝,跟明朝做生意。單單是每年進出口貿易,明朝就數錢數到手抽筋。

當然,對於爲什麼不繼續出海,民間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有個叫做劉大夏的官員,因爲覺着鄭和出海航行,實在是太勞民傷財,所以在國家又一次舉行航海活動時候,劉大夏就把鄭和航海海圖藏起來燒掉,讓國家沒有海圖,自然沒辦法航海。據史書考證,劉大夏的確是不支持航海事業,所以把海圖藏起來乃至燒掉都是有極有可能。

還有一種說法,說鄭和死後,國家沒有航海人才,所以就沒辦法繼續出海。要知道航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要對於天文氣象地理等都非常熟悉。而鄭和本來是回族人,當年跟着自己父親四處走,去麥加朝聖,所以鄭和的地理知識,旅遊經驗非常豐富。加上鄭和跟着朱棣征戰多年,有一定的統兵跟作戰能力,所以鄭和才能夠擔當起出海的任務。

而在鄭和後面,國家人才凋零,八股取士改變了讀書人思想,整天讀書做文章當然不知道航海知識,也不知道地理知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自然找不到帶兵出海的人才。加上後期南方經常有別的外國人來騷擾,所以明朝對於海禁也就嚴厲起來,更不能再進行規模宏大的出海活動。

對此你有何不同的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