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縱觀兩宋王朝,爲何說只有宋太祖和宋孝宗值得讚頌?

縱觀兩宋王朝,爲何說只有宋太祖和宋孝宗值得讚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讓你挑一個最羸弱的中原王朝,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兩宋王朝,因爲跟其他漢人王朝相比,兩宋活的實在太憋屈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是由後周武將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一個是由落魄皇子趙構建立的南宋王朝。從歷史角度客觀地看,趙匡胤是爲後世子孫背了鍋,一個貼着恥辱和窩囊標籤的黑鍋。960年,在趙匡胤的暗示下,親信部將和麾下幕僚都爭先恐後地力勸趙匡胤榮登大寶。一場黃袍加身的鬧劇在陳橋驛發生,隨後趙匡胤一副惺惺作態的樣子,滿臉寫着“是他們脅迫我做皇帝”,一路引吭高歌,班師回朝。

縱觀兩宋王朝,爲何說只有宋太祖和宋孝宗值得讚頌?

按照前朝的慣例,禪位的帝王一般都沒有好下場,鴆酒一喝,緊接着一命嗚呼,然後接替你的新帝還爲你慟哭不已,以此刷一波民間百姓的好感,立一下君王的威嚴。詳情參照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當了一輩子傀儡皇帝,即使識趣地讓位給高洋,依舊逃脫不了中毒身亡的悲慘命運。然而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卻沒有殘害後周皇室,見慣戰場廝殺的趙匡胤,按理說應該視生命如同草芥,更何況清除前朝勢力是理所應當的。因爲前朝君主還活着,自己的存在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對於剛剛建立的新朝始終是種潛在的威脅。可趙匡胤在回京途中,卻首先下達了“不得驚擾後周皇室和朝臣”的死命令,如有犯者,其罪可誅。

趙匡胤善待後周王室有兩條原因,其一就是趙匡胤歷經三朝,曾是後周太祖郭威和後周世宗柴榮的得力干將。直到柴榮臨終前爲確保幼主無恙,將趙匡胤提攜爲殿前都點檢,用來保證幼主不被另有企圖的人挾持。從柴榮的親信部署來看,柴榮最信任的人還是趙匡胤,當然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趙匡胤會竊據帝位,他低估了皇位的誘惑力。陳橋驛兵變是歷史上最爲成功的政變,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順利進入京城,還保留了後周的官員班子。

縱觀兩宋王朝,爲何說只有宋太祖和宋孝宗值得讚頌? 第2張

宋朝取代後周建立後,也不過是勢力最大的割據政權,南面還有吳越、南唐等地盤勢力,北面也有北漢虎視眈眈。趙匡胤定下“先南後北,先難後易”的進軍戰略,同時宋軍士氣高漲,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先後劃入宋朝版圖,宋朝有史以來統一中原的戰爭大部分都是在趙匡胤在位時完成的。這裏要重點強調一下,開國君主的統戰指揮能力一般都比較強悍,身經百戰的趙匡胤也不例外。

976年,一世英名的趙匡胤暴斃而亡,死因也是十分蹊蹺,民間流傳着“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的說法。同一年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即位,爲了擺脫弒兄篡位的嫌疑和皇位來路不正的說法,趙光義公開宣佈兄弟二人早有兄終弟及的盟約。

趙匡胤的子孫就此與皇位再無瓜葛,北宋王朝的皇帝都是趙光義的後人,直到南宋第二位皇帝,帝位纔算回到趙匡胤的子孫手裏。趙光義即位後,完成最後的統一大業,隨即兩次北上攻遼,意圖收回幽雲十六州。

遺憾的是,宋遼戰爭以宋軍敗退爲結局,自此宋軍由進攻轉爲防守,遼軍開始南下侵擾宋地。匪夷所思的是,趙匡胤在位時,亡國之君李煜還活的很好,每天寫一些悼念亡國之痛的詩文,也沒有遭到阻止。

然而趙光義在位時,不僅強行霸佔李煜的小周後,給李煜戴上一頂綠油油的帽子,還令畫師繪製當時的場景,並親自題爲淫樂圖。令人氣憤的是,趙光義做了醜事還怕李煜會圖謀不軌,直接賜杯毒酒,讓李煜毒盡身亡。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即使後來宋遼戰爭中,宋軍佔據優勢,宋真宗趙恆一心求和,簽訂澶淵之盟:交納歲幣和絲綢,宋遼結爲兄弟之國。

縱觀兩宋王朝,爲何說只有宋太祖和宋孝宗值得讚頌? 第3張

這還不算最窩囊的,北宋徽欽二帝引狼入室,聯金滅遼,使金軍看到宋軍的積弱問題,最後導致覆滅了整個王朝。北宋皇室幾乎全被擄去北境,只剩下趙光義的唯一血脈趙構,趙構在戰火紛飛的形勢下倉促即位。在目睹金兵的殘暴後,嚇破膽的趙構一路南逃,等穩定南方局勢後,宋軍聯合北方的農民軍成功反擊。

聞“金”色變的趙構成功繼承了祖先卑躬屈膝的基因,將勝仗看作談判的籌碼,直接放棄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北方地區,過起了偏安一隅的生活。比起北宋,南宋更是懦弱,北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時,每年的交納最多也就是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布,而且北宋和遼是平等地位。反觀南宋和金的紹興和約,不僅讓出實際統治的部分北方地區,還要每年交納二十五萬兩貢銀和二十萬匹絹(絹比布貴)。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南宋要向金稱臣,並且以父子相稱,三十多歲的宋高宗趙構稱二十多歲的金熙宗完顏亶皇父皇。

以至於幾十年後,62歲的宋孝宗趙昚爲避免叫二十一歲的金章宗完顏璟叔叔,急不可耐地宣佈退位。縱觀兩宋王朝,也就只有北宋太祖趙匡胤和南宋孝宗值得讚頌,宋孝宗是趙匡胤的七世孫。估計連趙匡胤也沒想到,自己辛苦建立的宋朝,竟然在後世史書裏以弱小形象出現,如果趙匡胤泉下有知,會怎樣對待宋朝的後世子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