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巴蜀被稱爲天府之國,爲何蜀漢的實力卻很弱呢?

巴蜀被稱爲天府之國,爲何蜀漢的實力卻很弱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王朝是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政權,蜀漢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佔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司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滅。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然後將荊州取到手中,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其實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不過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在他取得西川后也稱帝爲王。

大家對他的軍事實力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說他當時是三國鼎立之中最弱的一國。但是,一個國家的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曹操最開始最強大,但是赤壁兵敗之後就元氣大傷,實力損失不小。也就在此時,劉備趁機取得了荊州,也就瞬間提高了不少兵力,可以說與孫權的江東差不多啦。即使是這樣,還是北方的曹操最強大,孫權與劉備還是隻能和睦相處,一起抵抗北方的曹操。

在劉備剛入蜀時,擁有大約3萬兵力。赤壁之戰中,有兵2萬餘,包括關羽所帶領的水軍部隊一萬多人,劉琦在江夏所率領的一萬多人加上赤壁戰後奪取四郡收編的兵力,達到3萬左右。212年,劉備要求劉璋借兵、借糧還軍荊州,援助孫權,可劉璋只給他一部分。而劉璋又發現部下張鬆私通劉備取蜀,雙方決裂。劉備斬殺楊懷,進逼劉璋,劉?、冷苞、張任、鄧賢等堅守涪城對抗劉備,但被攻克。攻至綿竹關,守將李嚴投降。214年,於雒城被劉循擋攻勢,戰事長達一年,幸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援助,後來劉璋投降,劉備成爲蜀主。

後來劉備死亡,蜀漢的命運全交給諸葛亮手中,在平定南中四郡之後,諸葛亮首先重新劃分了南中地區的行政區域。之後諸葛亮將蜀漢有治理之才的李恢、呂凱、馬忠讓他們來管理,這一措施爲維護南中地區發展的非常好。後來蜀國的兵力也越來越強,諸葛亮爲了完成主公劉備的遺願,只好北伐滅曹,只可惜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少了一位奇才,其實力只能走下坡路,蜀漢政權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所以也就出現了後人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而曹魏政權地處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斷的涌現,最終被曹魏所消滅。

三分天下的蜀國爲何實力是最差勁的?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天下九州,魏國得其六,吳國得其二,就剩下一個留給蜀國,的確是十分尷尬。如果荊州還在蜀國手中,蜀國的土地就能翻一倍。而且荊州地大物博,擁有着數十萬的人口。在那個人口數量決定一切的年代,人口再增加一倍,對鄰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麼來看看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是如何一步步讓蜀國從鼎盛巔峯,淪落到三國當中最弱的存在。

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可謂是風光無限。遠在荊州的關羽知道後,覺得自己也不能落後,立馬叫上手下小弟對曹魏發起了戰爭。沒過多久,就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劉備的威望和實力在這個時候,達到了頂峯。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陸遜白衣渡江,一舉拿下荊州,隨後和曹魏前後夾擊關羽,再加上關羽陣營的糜芳、傅士仁叛變,尤其那時候關羽還沒有被封神,沒有戰鬥力加持,只好敗走麥城,最終被殺。

這場荊州之戰,蜀漢失去荊州的領土和人口,以及荊州地區的大部分軍隊,更是讓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爲一個笑話。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這無疑是致命的。沒有人口乜有軍隊,還怎麼和其他勢力抗衡?更何況這場戰爭,令關羽、關平、周倉、趙累、潘睿等人戰死,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又因爲劉封、孟達沒有救援關羽,導致後來的孟達帶着上庸三郡投降曹魏,劉封還被套路幹掉。這麼多人才的凋零,對蜀漢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

當然了,還有更加致命的打擊,那就是劉備後來的伐吳。大軍還沒開拔呢,範強、張達就拿着張飛的人頭逃往東吳,更是給蜀漢雪上加霜。後來的夷陵之戰就更不用說了。黃忠、張南、馮習、沙摩柯、馬良、傅彤等人戰死,杜路、劉寧等人投降東吳,黃權率領水軍投降曹魏,數萬精銳大軍損失殆盡,就連劉備沒過多久,都被氣死在白帝城。如此一來,蜀國怎麼可能不會最弱?

巴蜀被稱爲天府之國,爲何蜀漢的實力卻很弱呢?

在羣雄爭霸的時期,“蜀國”其實就不大,就如同現在“四川”的三分之二加上“雲南”的一部分,可以說是非常小的地盤了;要知道當時的整個天下分爲九個大洲,就算是在最繁盛的時期也就佔領連個州的面積,蜀汗面積也是不停地發生改變,要是分開說的話,有三個階段;

第一、最爲巔峯的時期;公元209年,“劉備”奪取“荊南四郡”,再到214年拿下益州,219年將曹操打敗奪取漢中,從此蜀國進入最爲鼎盛的時期,劉備也開始稱王,總國土面積大概有120萬平方公里的樣子,確實非常小,大概只有現代一個大省範圍。

第二、穩定發展的時期;最初諸葛亮用五年的時候與東吳和好,而且平定南中叛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讓民衆的得以在和平中穩定生產,恢復了不少的國力,包括政局也逐步向上發展。之後又用六年的時間先後五次北伐,雖說沒得到什麼好處,但也沒有損失什麼!至此一直穩定到滅亡的時期,疆土還剩106萬公里!

第三、走向衰落的時期;古代戰爭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是個人的野心大與小;219年的時候關羽大敗,然後被殺害;222年劉備親征夷陵沒有戰勝,導致蜀漢失去荊州五郡,在劉備去世之後,益州南部蠻夷發動了叛亂,也是歷史上最爲失落的時候,國土的面積縮小到70萬;直到諸葛亮執政期間才恢復到106萬的疆土。

蜀漢後期,由於姜維的北伐從而損失巨大的國力,雖然很多臣民反對,但是並沒有阻擋住;而另一方面有了內訌,直到魏軍攻入漢中,也沒能有效的防禦;從此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衆所周知,蜀漢在這三個國家裏無論是地盤還是人口都遠不是另外兩個國家的對手,尤其是北面的魏,但是在劉備登位,諸葛亮治理蜀漢以後,蜀漢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北伐,儘管屢屢失敗,但是諸葛亮還是不曾停下北伐的腳步,那麼爲什麼實力最爲弱小的蜀漢一定要以小博大北伐曹魏呢?

首先,諸葛亮在治蜀漢時就敏銳的覺察到蜀漢所處的大環境有多麼的不友好,他很清楚的知道蜀漢人力物力都不及另外兩個國家,如果等着曹魏從戰爭中緩過神來,那麼以被滅國是早晚的事。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思想,時時牽動着諸葛亮的一片赤誠之心,拼盡全力也要在戰爭方面,不讓蜀國處於劣勢。

第二,就算曹魏不主動進攻,但是蜀漢國家實在是太小,能夠經營的也就是這麼大的地方,即便是將蜀漢治理成強國,也不可能跟國土更大,人口更多的曹魏抗衡,蜀漢國家國力的上限就那麼高,再運營也不可能會有大的作爲。

第三,作爲軍事家,諸葛亮也知道在軍事上如果一味的採取守勢,在攻防的高壓之下,守方一定會犯錯誤,而一旦犯錯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他選擇北伐主要是想佔據主動,不斷地騷擾曹魏,可以讓曹魏國內不能夠一心一意的發展國力,如果在這過程中,敵人出現破綻,蜀漢可以佔領魏的土地,逐步的蠶食曹魏的有生力量,如果露出更大的破綻,他們就可以抓住機遇,收復中原。

諸葛亮不停的主動北伐,從主觀上來說,是拖累了蜀國發展農桑,大量的成年男子都去參加北伐,這是蜀國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從全局來看,主動北伐好處頗多,他把戰火引到了川蜀之外,蜀國的百姓自然可以趁此機會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國力,同時,連年的戰爭,使得曹魏和東吳始終都在高度的緊張中,他們無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心一意的國內發展中,需要時刻關注戰局的變化,剛好給了弱小的蜀國慢慢成長的時間。

巴蜀被稱爲天府之國,爲何蜀漢的實力卻很弱呢? 第2張

有哪些原因導致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呢?

最直接的原因,便關羽敗走麥城,和劉備兵敗夷陵。

關羽敗走麥城,失去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人口,軍隊,以及一大批的武將文臣。在那個冷兵器時代,誰擁有更多的人口,誰就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再到後來劉備兵敗夷陵,更是將蜀漢精銳損失殆盡。這兩場戰役的失敗,讓蜀漢損失大批高層將領。如果蜀漢沒有據守益州天險,也許夷陵之戰後就會被滅國。

三分天下,局勢已經大致穩定

劉備入蜀前,益州的老大是劉璋,劉璋的手下也是人才輩出,尤其是張任,落鳳坡一戰還射死了龐統。之所以劉璋身邊能聚集這麼多的人才,很大的功勞是因爲他父親劉焉。東漢末年戰亂不斷,擁有蜀道天險的天府之國,在劉焉的治理下是一片祥和,因此很多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人們便紛紛入蜀,令益州人口大增。

人口基數增加,人才的數量自然也會增加。然而到蜀漢末期,三分天下局勢已定,魏國,吳國發展治理的也非常不錯,人們不需要顛沛流離,因此就沒有外來人口進入益州。單靠益州那九十多萬的人口,如何跟吳國、魏國競爭?

蜀國內部,黨派林立

三國時期,天下九州,魏國得其六,吳國得其二,僅僅得一的蜀國,內部竟然還分爲四個派系,分別爲元老派(最早跟隨劉備的那一批人),荊州派(劉備進入荊州後的人),益州派(益州土生土長的人),東州派(劉焉、劉璋父子的人)。小小的一個益州,就派系林立,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都被東州派給坑了,更別說諸葛亮死後,姜維更加無法制衡各個派系,只能無奈的去種田。

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

從劉備去世,再到諸葛亮去世,僅僅只過去11年,結果諸葛亮就去世了,這就足以說明,這11年來,諸葛亮有多麼的疲憊。諸葛亮的職務是丞相、益州牧。丞相就意味着他要管軍國大事,益州牧就意味着地方上的事情,他也得處理。在事事都要自己處理的情況下,哪能有新的人才出現?

劉禪的昏庸無能

劉禪是爲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宦官黃皓的亂政,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都無奈到沓中種田,就更別說其他人了。在這種小人專政的情況下,哪有人才的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