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春秋時期,楚國爲什麼不向南擴張領土呢?

春秋時期,楚國爲什麼不向南擴張領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國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春秋時期,楚國爲什麼不向南擴張領土呢?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可能都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就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版圖面積十分大,基本上當時天下,楚國佔了一半,楚國的版圖甚至達到江淮、東海、南海、巴蜀。那麼,爲何會出現這個奇怪的現象呢?我們知道,周朝時期,天下諸侯都是周王朝分封的。從名義上來說,諸侯國都是周天子的附屬國。那麼,楚國當然也不例外是周王朝的附屬國。但是楚國由於遠離中原,地處偏遠。因此,實際上從西周中晚期開始,楚國開始了對外擴張。

楚國原本被周天子分封的時候,只有方圓數十里,而且爵位是子,也被人們稱爲楚子。說明楚國的地位在當時是很低的。可能是在周天子那裏得不到重視,加上荊楚一帶遠離中原且生性彪悍,楚國人骨子裏不服周天子。至今在湖北等地仍然有“不服周”的諺語。在西周時期,由於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也不帶兵隨從作戰,甚至對外擴張勢力範圍。

這樣楚國就破壞規矩了。周昭王時期,周天子爲了遏制楚國對外擴張的步伐,同時爲了教訓楚國。於是周昭王御駕親征,親率王師渡過漢水,然而卻中了詭楚國人的詭計。王師在還師的時候被楚國人用膠水粘貼的船沉沒。史書記載:王師盡喪漢水之上,就連周昭王也被淹死。楚國這一次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樹立了楚國的威望,在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不斷對外擴張,甚至楚國率先稱王,公開挑戰周王的權威,其他諸侯紛紛效仿。周天子不能遏制!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版圖達到了鼎盛,從原本方圓數十里的小國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大國,佔據了半壁江山。楚國能夠佔據南方半壁江山很大原因是:當時南方都是落後的部落和野蠻人,人煙稀少。基本上在南方沒有能夠與楚國抗衡的勢力,在春秋時期還有一個吳越國。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都衰落了,只能任由楚國在南方一家做大。

當時秦國、齊國是大國,自然不能對楚國一家獨大坐視不管。諸侯們經常發動對楚國的戰爭,想要削弱楚國的實力。由於當時秦國也很強大。那些中小諸侯就在秦國和楚國之間徘徊不定。於是就有了朝秦暮楚的說法。朝秦暮楚指的就是那些諸侯反覆無常,早上的時候還在楚國說要一起對付秦國,晚上的時候就與秦國商量着怎麼遏制楚國了。

楚國南邊有大片地域,楚國爲什麼不向南發展?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價值不大,征討困難。

南方百越之地,屬於蠻荒之地。沒有什麼出產,而且瘴癘橫行。這種情況,直到宋元時候,依然如此。宋朝的時候,要懲治一個大臣,就把他發配到這樣的地方去受苦。蘇東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發配到這樣的瘴癘之地。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敗了,但是在穿過這片地域進入湖南的時候,卻因爲被瘴癘侵染,而不得不退兵。所以,楚國雖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對於這樣的地域,其實興趣不大。

除了興趣不大外,這些地方還很難打下來。秦始皇當時派50萬大軍前往進攻的時候,有30萬大軍直接對陣廣西那一帶的百越之地。但是打了三年,都沒有打下來,主帥屠睢還戰死了,由副帥趙佗帶領繼續征戰。秦朝那麼強悍的軍隊,尚且打得如此艱難,何況楚國。

第二,周朝前期楚國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楚國原本是黃帝的後裔,後來在商朝敗落,周朝崛起的時候,楚國首領鬻熊率領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滅商。滅商後,楚國被周武王封爲“子爵”。這是一個非常低的爵位。之所以封得這麼低,一是楚國當時的地盤確實比較小,二是楚國處於“蠻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區的國家瞧得上。這也就因此讓周楚結下了矛盾。此後,楚國的地盤漸漸擴大,漸漸不聽周朝的招呼。後來,周昭王的時候,率領大軍攻打楚國,沒想到全軍覆沒。因此楚國的勢力更加強大。

但是,就算勢力變大,楚國的爵位依然很低,這是楚人心中的一個梗。他們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讓自己居於正統地位。熊通的時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並沒有答應,熊通一怒之下,乾脆自封爲“王”,一下把爵位提到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地步。顯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發展。因爲向南發展,不管你佔有多大的地盤,政治待遇也沒有得到提高。

第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想取代周朝問鼎中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由於在戰爭中兼併了非常多的諸侯國,無論地盤和國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從熊通的兒子楚文王開始,歷經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國與中原國家,尤其是晉國發生了數次大戰,目的就是要爭霸中原,問鼎中原。尤其是在楚莊王的時候,他打到周王室邊界地方,還問了“九鼎”的大小、輕重,明顯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見,楚國作爲周朝的一個諸侯國,他和其他強國一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取代周朝,成爲中原的霸主。既然是這樣的想法,因此,楚國顯然不會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對於他們來說沒什麼意義的南方了。

強大的楚國爲什麼很容易就被秦國給打敗了呢?

其實,戰國七個國家能被秦國統一真的是不容易,三個國家就能夠形成鼎立之勢,互相牽制,可見當時的戰國有多熱鬧,兩個國家開戰,其他的國家都會來湊熱鬧,國與國之間就緊挨着,也不好防備,可是,在這個時期,所有的國家就奉行一個理論,那就是,合縱連橫。如果有哪個國家比較強大了,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被其他的六個國家羣起而攻之,很多人以爲只有面對秦國時才採取了這種策略,其實是不對的,在很早的時候大家就都這麼幹了。

比如早先的魏國,就被這麼招待過,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軍所向披靡,可是,他一走,事情就變了,魏國被各種欺負,龐涓被孫臏打的不成樣子,最終還自殺了,從此魏國就一蹶不振了,齊國也是,早先耀武揚威,別人都看不順眼,然後被大家羣毆了,從此再也不敢高調做事了,所以說爲什麼後期對待秦國的合縱這麼脆弱了,大家互相都有血海深仇,結盟根本不可能牢固,一點利益糾紛就容易被破壞了。所以當時六國就在張儀連橫的策略下,很快就瓦解了,進攻秦國的計劃也就接着破滅了,只能說是很可惜了。

春秋時期,楚國爲什麼不向南擴張領土呢? 第2張

而楚國也是這種情況,在秦國想要滅掉楚國的時候,大家沒有去幫助楚國,反而都落井下石,幫着秦國軍隊一起攻打楚國,雖然在楚國失敗的原因中,楚懷王的昏庸是要佔到很大一部分的,但是,這份戰功也並不完全是秦軍的,而是其他幾個國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這也是楚國很快失敗的一個原因。除了這個,還有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這就要從楚國的上層說起了,一個國家如果腐敗了,肯定是從上層開始的,楚國也不例外,他的軍隊凝聚力不夠強,這也是因爲楚國的執政理念,他們的上層執政人員基本上都是歷代楚王的親戚之類的,楚王沒有絕對的權力,這就導致了軍隊不能同心同德,這也是楚國滅亡很快的原因。

因爲大家沒有一個同樣的目標,這樣的話,一旦戰局失利,大家就一起往回跑,自然就輸的快了,而相比於實力弱小的趙國和魏國,他們在滅亡之前,卻都能夠以死來捍衛自己國家最後的尊嚴,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熱血。可是,楚國卻沒有很激烈的抵抗,軍隊失掉了這一切,也就難怪國家會滅亡了,可嘆楚國原本有機會統一戰國的,他並不比秦國差多少,只是太過張揚,也沒能夠改變自己國家的一些弊端,最終走上了覆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