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成樑擔任遼東總兵時,爲何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

李成樑擔任遼東總兵時,爲何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成樑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李成樑是明末時期的一位關鍵性人物。在他就任遼東總兵的前二十二年中,銳意進取、屢出奇謀,“先後奏大捷者十(《明史·李成樑傳》)”,一舉解決了爲患遼東已久的北虜(土蠻、兀良哈等部)、東夷(海西、建州等部)問題,給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然而,在他就任遼東總兵的最後八年裏,故步自封、養虎爲患,坐視建州部努爾哈赤做大,最終導致了明亡清興。所以,史學界對與李成樑的評價向來都是褒貶不一,總結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李成樑擔任遼東總兵時,爲何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

第一種說法是對李成樑的完全肯定。持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明史紀事本末》的作者谷應泰,他在書中引用了陳子壯對李成樑的評價,認爲李成樑維護了大明王朝在遼東的統治,具有相當積極的歷史意義,而明亡是王朝更替的必然結果,與李成樑無關,所以他對的李成樑的評價是有功無過;

第二種說法是對李成樑的完全否定。持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史學家和田正広,他認爲李成樑在取得赫赫戰功後,僅因一己私利就直接促成了遼東武人集團的軍閥化,對明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他對李成樑的評價是有過無功;

第三種說法是對李成樑譭譽皆有。持這種說法的歷史學者們大都肯定了李成樑就任遼東總兵的前二十二年,否定了他就任遼東總兵的最後八年。由於對李成樑功過認識的分歧,這些學者對李成樑的評價又分爲功大於過、過大於功和功過參半三類。比如樊樹志在《晚明史》中對李成樑的評價是: “李成樑功過參半,他穩定了遼東局勢,卻激化了外部與內部的雙重矛盾。 ”

這些說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爲李成樑在就任遼東總兵的前二十二年中立下了大功,甚至對李成樑有頗多詆譭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邊帥(李成樑)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由此,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遼東局勢,纔會讓李成樑立下赫赫戰功?

李成樑擔任遼東總兵時,爲何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 第2張

明孝宗時期,戶部尚書葉淇對保障邊鎮軍需供應的“開中法”進行了改革,將商人通過向邊鎮輸送糧、鐵、馬匹等物資來換取鹽引、茶引的規定改成了商人只需要向朝廷繳納銀兩就可以換取鹽引和茶引,所以葉淇的改革也被稱爲“開中折色法”。此後,幾乎所有的大明邊鎮都迅速陷入了物資匱乏的窘境,這一窘境又加重了邊將貪污腐化、壓榨普通士卒等問題。

明武宗時期,從內閣大學士張彩、焦芳先後投靠劉瑾開始,明代吏治的敗壞程度迅速加深。

發展到嘉靖、隆慶時期,邊將貪污腐化、壓榨普通士卒等問題和吏治的敗壞共同導致了遼東局勢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李成樑擔任遼東總兵時,爲何能立下赫赫戰功?當時的局勢是怎樣的? 第3張

一、邊軍譁變

巡撫遼東都御史呂經以苛虐失衆心。遼東諸衛所每軍一以餘丁三供之。每馬一給牧田五十畝。經檄行清革。每軍給餘丁一,餘悉編入徭冊徵銀,解廣寧庫,追牧馬田還官,召佃納租,由是衆益怨之。是月,經巡視遼陽,檄將吏並城築圍牆及臺,將吏希經意。督並嚴急。諸軍遂大噪。擁衆入撫院,罷工,及免馬田租。都指揮劉尚德者以中軍爲經信用。經所行多出尚德,於時適在旁,叱衆退。不應。經怒,呼左右榜笞告者。經倉皇棄敕逾垣走,匿苑馬寺幽室中,衆軍遂擊毀院門。火其徭役籍。尋圍苑馬寺,搜得經,盡裂其冠裳。執副(赴)都司公署。

這是《明世宗實錄》中記載的一起較爲典型的遼東駐軍譁變事件,其大意是遼東巡撫呂經與遼東都指揮使劉尚德狼狽爲奸虐待遼東駐軍,最終導致軍隊譁變,劉尚德被毆打,呂經被扣押。

這次軍隊譁變發生在遼東巡撫衙門的所在地遼陽,是整個遼東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就這還發生了士卒爲求生存而毆打都指揮使、扣押巡撫的事件,可見當時遼東各地駐軍的生存狀態已經惡化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二、士卒逃亡

根據《全遼志》中的記載,永樂十年,遼東地區歲收軍屯糧七十一萬六千一百餘擔,不僅能滿足當地十萬駐軍的需求,還有餘糧能輸送京師。可是到了嘉靖初年,這一數字竟然下降到了十萬八千擔。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軍屯田地的減少。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了,減少的那些軍屯田地都去哪了?

答案就是被當地那些文臣、武將、鎮守太監和豪紳之家給侵佔了,比如嘉靖時期的遼東巡按御史王重賢曾向皇帝朱厚熜上奏:“遼東鎮守太監白懷、鎮守總兵麻循、遼陽副總兵張銘、參將肖滓、遊擊將軍傅瀚等人,各佔種軍民田土,多者二百五十餘頃,少者十餘頃。”

然而,軍屯田地被侵佔後,士卒們還得繼續向各衛所繳納屯糧(田歸勢豪,賦累士卒),結果就是衛所士卒不斷逃亡。

三、將領殺良冒功及養寇自重

士卒的不斷譁變和逃亡,必然會導致士氣低迷、守衛空虛、戰鬥力低下等問題,這樣的軍隊是很難擋住北虜、東夷的入侵。一旦戰敗,將領必然會被朝廷問罪,所以爲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將領只能採取一些投機取巧的辦法,比如殺良冒功及養寇自重。

查閱《明世宗實錄》,能發現許多此類事件: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六月,巡按御史張鐸奏疏:“初,遼東東寧衛指揮胡孝臣等爲虜盜其馬畜,懼得罪。乃潛兵出塞掩殺住牧熟夷二十六人。詐稱對陣斬獲以自飾。”

嘉靖二十八年(1549) 八月,禮科給事中紐緯等奏報:“去年十二月,虜犯遼陽,指揮高勳、劉椿殺降啓釁。”

嘉靖二十八年(1549)八月,禮科給事中紐緯等奏報,將“鎮守總兵官李琦按兵縱寇,攘級冒功” 的罪行大白於天下。

看看這些事,大明花費巨量的糧、餉等物資來供養遼東駐軍,結果肥了將領、苦了士卒,到頭來僅僅養出了一些自欺欺人的廢物,與其指望他們守衛遼東,還不如在心中乞求北虜、東夷不要進犯。

在李成樑就任遼東總兵前,遼東地區的局勢就是這樣,之所以此時的遼東還在大明手中,不過是因爲北虜、東夷勢力太過於分散,一旦有一個人能將這些勢力整合到一起,大明將迅速失去遼東。

縱使是在勢力分散的北虜、東夷眼中,局勢處在崩潰邊緣的遼東無疑是一隻肥美的大白羊,所以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的要來啃一口,而這也給李成樑在遼東地區立下二百年未有之赫赫戰功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