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白起和王翦這二位名將,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爲何結局不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強大除了有統治者的英明睿智知人善任之外,還需要有“忠臣良將”的輔佐。

忠臣可以輔佐君主銳意改革,爲朝廷開創太平盛世,使朝廷出臺的政策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而良將則是爲君主衝鋒陷陣開疆擴土從而不斷的擴大版圖。

白起和王翦這二位名將,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爲何結局不同?

衆所周知,在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幾代英明君主的勵精圖治。先是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得秦朝的實力不斷提升。後有秦惠文王任用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他舌燦蓮花屢次破壞六國的連縱之術多次化解秦國的危機,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以至於後來歷代君主任用范雎、李斯等治世能臣。有了他們的輔佐,秦國國力蒸蒸日上,以至於讓秦國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然而在這諸侯紛爭天下大亂的大爭之世,狼煙四起戰火紛飛。正所謂:聞戰鼓思良將。也許是天佑大秦,讓秦國相繼出現了多名能征善戰擁有上馬定乾坤能力的“戰神”。秦國大軍在他們的帶領下攻城略地一路勢如破竹,不斷爲秦國開疆擴土擴大版圖。

在秦國蕩平六國的過程中,有兩個名副其實的"戰神"。他們帶領部隊東征西戰南征北討,都爲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們各自的結局卻天差地別。那麼他們都是誰呢?有什麼功績呢?

白起和王翦這二位名將,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爲何結局不同?

白起曾是楚國王族後裔,當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日益強大。強大的秦國不甘心偏安一隅,於是便廣納賢才。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由於秦國推行的按軍功授爵的制度讓白起慕名而來。

由於白起勇冠三軍又善於用兵,很快便在軍中嶄露頭角。他在沙場上屢立戰功很快便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後來,秦王任命他爲大將軍帶領秦軍四處征戰。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第2張

他帶領秦軍進攻韓國,先後攻佔韓國九座城池並佔領了韓國軍事重鎮南陽,隔斷了上黨同韓國的聯繫。同時大軍兵臨上黨城下。

爲了祈求趙國的援兵,上黨太守將城池獻給趙國。原本上黨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秦國又怎麼能容忍到最的鴨子飛了呢?於是便引發了秦趙之戰。

於是,秦趙兩軍會戰於長平,兩軍在長平拉開了戰爭。結果趙軍大敗,白起奉行范雎不收降將之說,坑殺了趙軍40萬人,從此趙國國力衰退再也沒有與秦國抗衡的實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由於他功勳卓著,被任命爲國尉受封“武安君”。

王翦字維張,自幼習武是秦王嬴政的隨侍,秦王嬴政親政以後,他便成爲秦王的左膀右臂。由於他武藝高強又深諳兵法,屢次帶領秦軍爲秦國開疆擴土,令六國諸侯聞風喪膽。

他帶領秦軍滅趙國俘趙王,攻陷燕國國都並消滅了趙國公子嘉在代國的殘餘勢力。後來秦國伐楚,秦王在朝堂上議論伐楚需要多少兵馬。

王翦認爲至少需要60萬,而李信則信誓旦旦的說20萬足以。這讓秦王開始疏遠王翦,他認爲王翦老了沒有了往日的英武,於是便罷免了王翦的一切職務,要求他告老還鄉。

誰知,李信率領20萬大軍伐楚大敗而歸。沒有辦法,秦王只能再請王翦出山。王翦率領60萬大軍成功殲滅了楚國。

可以說,在秦始皇蕩平六國的進程中,王翦和他的兒子居功至偉。他們滿門忠烈,除了最爲弱小的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全部爲王氏父子所滅。說王氏父子是秦國第一大功臣,絲毫不爲過,秦王爲了表彰其功績,封其爲“武成侯”。

不同的結局

正所謂功高震主,白起的戰功引來了秦王和范雎的忌憚,最終被逼自殺。而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急流勇退卸掉了一切職務,盡享榮華富貴,得以善終。

白起和王翦同爲戰國四大名將,都曾因功高蓋主受到了秦王的猜忌,爲什麼結局卻不一樣呢?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第3張

態度不同

臣子居功自傲是最大的忌諱,正所謂“一茶一飯當思君恩”。臣子能夠有後來的成就,全因君主能夠知人善任,只有君主發現了臣子的才能,並且讓臣子的才能發揮了出來,纔有了臣子後世的成就,否則臣子將不知在何處蒙塵。

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居功至偉,他爲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於是他便居功自傲認爲秦國沒他不行。由此引來了秦王的忌憚和反感,秦王便讓他交出了兵權。

後來,秦軍再次發兵進攻邯鄲,結果大敗而歸。秦王不得已請白起出山,可此時的白起不同意出兵。秦王無奈之下,只能另派他人領兵出征。結果導致魏楚兩國聯軍圍秦救趙,讓秦軍再次陷入被動。

此時的白起不僅不爲秦王出謀劃策解救秦軍的困境,反而幸災樂禍彪炳自己的謀略,暗諷秦王是因爲不聽自己的勸告,才導致秦軍陷入困境。

秦王聽到後勃然大怒,強迫他領兵出征。可是白起的脾氣一上來居然稱病抗旨。如此三番五次違拗君王的旨意,結果惹來了殺身之禍。

而王翦則不一樣,當李信伐楚失敗以後,秦王嬴政請他出山的時候,他只是要求秦王派兵自己需要的60萬人馬而已並沒有做過多的推辭。

他趁此機會向秦王索要一些美宅田園,金銀財寶這些不疼不癢的的東西。雖然當時有很多人不解,但是這卻讓秦王嬴政覺得他並不貪戀權勢,只是一心想要榮華富貴而已。後來,他帶領秦軍滅了楚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王翦更是自動請辭解甲歸田,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得以善終。

都爲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和王翦,結局爲何不同? 第4張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聞戰鼓,思良將。”但是在太平盛世,手握兵權的武將是最容易受到君王的忌憚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身爲臣子更是要懂得君心。

只有知進退,讓君主知道自己不貪功不貪權,時刻牢記君恩,讓君主放下對自己心中的芥蒂,這樣的臣子才能得以善終。這也正是同爲秦國兩大名將,但是卻有不同的結局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