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中國巖畫有着哪些分佈特徵?

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中國巖畫有着哪些分佈特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早著錄巖畫的文獻是5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其後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也有零星的記載。1915年,黃仲琴對福建省華安縣 汰溪巖畫的調查。1928年,瑞典人貝克曼對新疆 庫魯克山岩畫作過考察。

1949年以後,巖畫有了大量的發現。50年代對廣西花山崖壁畫進行了大規模調查。60年代以來,又對雲南滄源崖畫和內蒙古 陰山岩畫均有大量發現和研究。80年代在新疆、寧夏等地也發現一些巖畫。

巖畫的分佈區域極廣,中國已有12個省(自治區)的40個以上的縣(旗)發現了巖畫。從其地域分佈,可劃分爲北方地區巖畫和南方地區巖畫。

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中國巖畫有着哪些分佈特徵?

北方地區巖畫

分佈在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自治區)。其中,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等地的巖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活動,描繪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祇、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圖像,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獵遊牧民族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審美觀念等方面的情況。

作品數量多達數萬幅,是北方草原上規模宏大的巖畫羣。作品延續時間很長,據研究推斷,以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巖畫最多,是內蒙古巖畫的鼎盛時期。寧夏賀蘭山岩畫,分佈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銅峽地區許多山口及縱深地帶的岩石上,以類人面形的圖像最爲突出。

如在賀蘭口的巖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靈圖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裝飾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習俗。

新疆巖畫幾乎遍及全疆,主要分佈在天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崑崙山和庫魯克山等的高山牧場、中低山區以及牧民們轉道的牧場上,部分河谷地帶也有發現;大都鑿刻在黑砂岩、花崗岩和板岩的巖面上,也有少數彩繪巖畫見於洞穴中。畫面有動物、行獵、放牧、舞蹈、車輛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號等。

例如,霍城縣的乾溝巖畫繪有許多大角羊,裕民縣的紅石頭泉巖畫繪有牧區帳篷周圍的生活情景,尉犁縣的庫魯克山岩畫規模較大,皮山縣桑株鎮崑崙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爾山口的巖畫,大約是牧羣轉場的路標。新疆各地發現的巖畫,除個別作品外,一般尚難確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中國巖畫有着哪些分佈特徵? 第2張

南方地區巖畫

在福建、廣西、雲南、四川、貴州和江蘇等省(自治區)均有發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雲南滄源和廣西左江兩地的巖畫。雲南滄源巖畫在阿佤山區,靠近中緬邊境,已發現10個地點,共有圖形1000多個。

巖畫內容豐富,能表現出當時人們各種生產生活的活動場面。如描寫狩獵的,有的獵人身旁有狗相隨,說明當時狗已被馴養;另有牛羣成行或頸上套了繩索被拖拉的情況,大約是一種放牧的畫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圓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爭舞。

戰爭的畫面在人羣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圖,描寫戰爭凱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約是一次重大戰爭的記錄。巖畫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爲距今約3000年,同時在巖畫分佈區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這些事實大體上可以證明巖畫當爲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廣西左江流域已發現80餘處巖畫點,其中寧明縣花山崖壁畫,畫面寬約221米,高約40米,尚可辯認的圖像1819個,爲國內已知的規模最大的巖畫。畫面絕大多數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種姿勢,雙手向上伸張,雙腳向下叉開,似作舞蹈。同樣的圖形反覆出現,密密麻麻地佈滿了數千平方米的崖面。

這處巖畫人物衆多,密集而重複,充滿着原始的英雄主義。畫面中有少數人形體高大,腰佩環首刀,當是部落的首領;人物周圍還畫了一些動物(狗)、銅鼓、銅鑼等。巖畫大都發現在江水拐彎的懸崖峭壁上,從這個位置看,最大的功能應當是鎮水,因爲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災害,作畫鎮水,表現出先民對自己力量的覺醒。

根據各地點畫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銅鼓),與廣西地下實際出土的這類器物的年代,和對覆蓋畫面的石鐘乳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等情況看,巖畫的年代上限爲戰國,下限爲東漢,距今約2000年。

2016年12月,四川省考古院首次發現石渠巖畫,初步認定,其時代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前幾百年,隨後一直延續至公元800年前後,這相當於中原的戰國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