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

爲什麼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國從巔峯到滅亡只有短短14年時間,爲什麼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

秦王政站在秦國先王們的肩膀上繼續奮進,用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實現了天下統一,這是亙古未有之事,秦王政做到了“人跡所至,無不臣者”,他自認“功蓋五帝”,因此自封始皇帝。秦始皇對於他建立起來的帝國是非常自信的,他曾暢想:“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然而,秦始皇即便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巡視天下登高刻石來歌功頌德,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一手締造的不世帝業在他去世後不過才苟延殘喘了三年。

秦朝之所以存在時間如此之短,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裏就不一一說明了,只來說一下秦朝在滅亡之際的慘烈場景,實際上這些慘烈的場景早在始皇帝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已經初見端倪,但並不明顯,以至於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便公子扶蘇曾對秦始皇的嚴苛統治提出了質疑,但很明顯的,秦始皇並不以爲意,他太相信自己的統治以及他信任的法家了。以至於他一去世,嚴苛統治的後遺症迅速撲向秦朝和它的統治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其遺體與鹹魚混合被運回了咸陽,然後在驪山下葬,秦始皇墓的修建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單就人力來說,就有七十萬民衆曾被徵調修建陵墓,而在秦始皇下葬後,秦二世做了這樣的指令:“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秦始皇后宮中的那些沒有生育的妃子都被要求殉葬,另外殉葬的還有陵墓修建過程中的那些工匠們,具體有多少人爲秦始皇殉葬,我們不得而知,但其數量一定不是個小數字。如此多的人在同一時間死去,或許也預示了秦朝的統治已經到頭了,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秦始皇去世之前並沒有公開定下繼承人,因此,他一去世,跟在他身邊的趙高和胡亥以及李斯等人就矯詔讓胡亥繼位,是爲秦二世。秦二世一繼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異己,第二件事就是實行暴政。關於清除異己這件事,胡亥在趙高的建議下做到了極致: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

這一次清除異己是從胡亥的兄弟姐妹開始的,即秦始皇的子女,除去胡亥,沒有一個有機會活命,即便是胡亥的姐姐妹妹們也不例外,全部在被殺之列,就更不用說那些對胡亥有意見的大臣們了,格殺勿論。這一大清洗,朝中基本沒有人再敢反對胡亥。當然這樣的胡亥也基本成爲趙高的一個傀儡皇帝,趙高甚至敢指鹿爲馬,胡亥幽居禁中,所依賴的只有趙高一人而已。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這位亡國之君開始全面統治天下,他命人繼續阿房宮的興建,以此當做他的政績來完成,但秦二世雖然有秦始皇的狠勁,卻沒有秦始皇的能力。因此,很快,就傳出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秦二世責問的時候,大臣們對以“不足憂”。然而,這就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起義軍遠不止陳勝、吳廣這一支,原先被滅的六國貴族也都揭竿而起,打着復國的名義紛紛起兵反秦。

到了第二年,即公元前208年,秦二世終於慌了,於是少府章邯扛起了保衛秦朝的職責,他帶領驪山的囚徒們開始平叛,這是秦朝最後的力量,雖然前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還是不能堅持到最後。因爲在章邯稍有敗績的時候,秦二世派人責問章邯,而朝中又有趙高這個權傾朝野的權臣把持朝政,可以說章邯的未來是可以預見的,因此他在後來投降了項羽。秦軍失去了最後對抗叛軍的力量。

早在起義軍猖獗的時候,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就曾聯合向久未露面的秦二世進諫,希望秦二世能夠關注關東羣盜,減輕賦稅,停止阿房宮的修建,減省四邊戍轉。但是秦二世不僅沒有采取建議,反而問罪於三人,二馮選擇自殺,而李斯入獄。秦朝的統治越來越瘋狂的走向滅亡。

秦朝的能臣良將死的死,入獄的入獄,還有投降叛軍的,鉅鹿之戰中,王離被擒獲,而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緊接着,“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這一舉動嚇壞了趙高,趙高稱病不朝,秦二世終於開始責怪趙高,於是趙高就殺死了秦二世,而另立子嬰爲秦王。可以說,秦始皇的子女全部死於趙高之手,只是趙高也並沒有活的太久,子嬰在繼位之際,設計除掉了趙高。只是即便趙高已死,子嬰也無力迴天,實際上子嬰繼位不久,秦朝就滅亡了。

劉邦搶先一步入關,接受了子嬰的請降,然後項羽帶領各諸侯軍到來,項羽:“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在項羽的一聲號令下,咸陽成了一座空城。

爲什麼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

秦國從巔峯到滅亡只有短短14年時間,雖然它是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時間確實太短了。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爲什麼強大的秦國在一統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最後可以說是被打的節節敗退,似乎毫無還手之力。秦國的快速衰落恐怕無人能預料到,很多人都把這一切歸結於趙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遺囑,讓秦二世上位。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因素。

一、二世皇帝的原因

二世皇帝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的起義,敲響了秦帝國滅亡的喪鐘。但是,這個喪鐘不僅僅是陳勝吳廣敲響了,也是二世皇帝敲響的。二世皇帝即位之後,採用了趙高的計策,元年四月,把自己的兄弟全部殺死,王室的屏障就這樣沒了。當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二世皇帝認爲始皇帝改造過的大秦帝國固若金湯,根本不可能存在造反的事情,所以對前來報信的使者,都選擇了不相信和斬殺。可是,紙終究蓋不住火。

短短四個月時間,陳勝吳廣就把始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六國光復了五國。不僅如此,張楚政權還派出軍隊直接挑戰帝國的權威,兵至戲水,二世皇帝才終於信了。這一次,二世皇帝啓用了章邯。章邯,貌似名不見經傳。王翦、王賁、李信都哪去了?我們不知道。但是,章邯沒有辜負二世皇帝的期盼,短短兩個月時間,張楚政權的核心就被他帶領的獄犯兵團徹底擊潰。緊接着,章邯再一次把矛頭對準了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魏國。

魏國不堪一擊,求助於齊,魏齊聯軍卻被章邯再一次擊潰,魏王咎自殺,齊王田儋戰死。魏國軍隊被擊潰,齊國軍隊被圍。這時候,突然冒出了一個叫項梁的楚國軍隊,章邯第一次真正感覺到了威脅,所以步步爲營,穩紮穩打,甚至不惜失去一些城市換取戰爭主動權。終於,章邯的苦心達到了回報,二世皇帝二年九月,章邯在定陶城外大破項梁,楚國軍隊主力損失殆盡。

這時候,長城軍團已經南下,章邯轉戰千里,無條件支持王離滅趙。可是,王離並沒有他爺爺王翦和他父親王賁那樣厲害,面對一個小小的鉅鹿城,久攻不下。而這時候,支零破碎的楚軍再一次集結力量開啓了援助趙國的計劃。王離遇見項羽,就像遇見了剋星一樣,可謂是十戰十敗。短短三個月時間,大秦帝國長城軍團20餘萬軍隊全部葬送在王離手中。

面對王離丟失戰略要地的現狀,章邯再一次選擇了避其鋒芒,不急於和項羽開戰。章邯從不打無把握之仗,他要等對手露出破綻,然後一擊而定。可是,二世皇帝卻下旨責怪章邯剿匪不力。章邯派出副將司馬欣去咸陽做戰略解釋,卻被趙高阻攔,不得面聖。最重要的是,在章邯率領臨時組成的軍團,就大破陳勝、魏齊聯軍之後,二世皇帝竟然覺得,六國也就那麼回事,父皇並沒有想象中的偉大,所以開始聽信趙高的意見,關閉了和大臣們的聯繫,以致於作爲帝國軍隊副帥的司馬欣回到咸陽,居然見不到皇帝。

二世皇帝三年的開始,秦帝國的唯一可用大將,就這樣和皇帝分崩離析。章邯想投降,項羽卻不同意,因爲,項羽即看不起章邯,也看不慣章邯。看不起,是因爲章邯退卻;看不慣,是因爲他殺了自己的叔父。不接受投降的項羽,本計劃像擊敗王離一樣擊敗章邯,然而呢,章邯依舊選擇避而不戰。最後,項羽因爲糧草短缺,熬不起,不得不同意章邯的投降。

章邯的投降,對於秦帝國而言,簡直是噩夢,身爲丞相的趙高非常驚慌。由於怕二世皇帝的責問,趙高幹脆自己謀反,派女婿殺了二世皇帝。在這期間,爲了試探大臣們的反應,趙高還來了一個指鹿爲馬的故事。歷史的滑稽,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可憐的胡亥,僅僅爲了自己的自由而登上王位,卻落得一個身家性命不保的下場,豈不後悔?

二、帝國制度的缺陷

秦帝國滅亡了,如果要追求原因,第一責任人必是胡亥無疑。“亡秦者,胡也”和“始皇帝死而地分”,當年的兩大預言,成爲了現實。始皇帝當年的謎團,也終於解開。然而,要進一步深究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其帝國制度的缺陷,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始皇帝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確實保證了帝國權力的集中。可是,如此集中的權力,必須需要一個能夠揮灑自如的人來執行。始皇帝是一個工作狂,當然能夠駕馭這個帝國,然而繼位者胡亥,完全不勝任這個職位。也就是說,在最應該設置的權力交接上,帝國制度的制定者有意忽略了。秦始皇真以爲自己能夠長生?

其次,從軍事角度講,始皇帝用武力平定了六國,並且銷鋒鏑、毀關隘、修馳道等等,大大方便了帝國軍隊的調用,可是,在中央權力不利用的情況下,也大大方便了叛軍的入關速度。如果,始皇帝沒有毀關隘,劉邦入秦,會那麼容易嗎?很顯然,不會。再說秦帝國的兩大軍團,長城軍團和南方軍團,中央對他們的調控,亦無節制方法。

在得到中央政府的調令之後,長城軍團是南下了,但主帥無能。事實上,他們若不奉詔,二世皇帝也沒辦法。比如南方軍團就拒絕奉詔,認爲可以憑藉地勢,自立爲王。後來,南方軍團副統帥趙佗還建立南越政權。軍隊的實權,軍隊不能過於集中,這就是始皇帝留下的遺憾。

三、六國舊勢力成反秦主力

有一點可以肯定:始皇帝平定六國之後,並沒有濫殺無辜,相反,這些人全部解甲歸田,以恢復帝國經濟秩序和工農生產。始皇帝在位之時,天下一片平靜,號稱漢代三傑之一的張良,只能幹出和荊軻一樣的蠢事。然而,這些力量卻是一直存在的。只有時間可以去軟化他們。然而,上臺的秦二世卻沒有秦始皇的手腕,所以,一場大雨後,隨着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不是更多的民衆,而是那些六國舊貴族。

我們知道,張楚政權很快就被剿滅。但對於復國的舊貴族,卻再也剿滅不完了。所以,對於大秦的迅速覆滅,有人說,是因爲始皇帝太過於仁慈,沒把六國舊貴族殺完。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在一提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多半會說主要是濫用民力、重用刑罰、不施仁政,導致民不聊生,天下怨聲載道,最後離心離德,秦王朝也就土崩瓦解,徹底滅亡了。那麼,真是這樣嗎?也對,也不對。要知道,根據鄒衍的五行學說,秦始皇創建的這個王朝,是一個“水德王朝”,水屬陰,陰主殺,所以秦始皇勢必要嚴酷刑罰,不施仁政。再加上秦始皇剛剛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的東西,在他的這種獨裁統治下,無休止地濫用民力,也就不足爲奇了。

這麼說起來,秦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還真是這兩個:第一,刑罰太重;第二,賦稅太狠。因爲這兩個原因,漸漸導致秦王朝滅亡了。其實,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細緻說來,要比這複雜得多。

首先說第一條:刑罰太重。根據從土裏挖出來的《田律》《倉律》《均工律》《徭律》等十一部大秦律法書籍,我們得出一個結論,秦朝的刑罰主要分爲四種。

第一種刑罰:經濟性懲罰。主要指官吏無意失職,民衆較輕的犯罪行爲,如吐痰、貼小廣告、偷錢等。處罰主要是罰錢,警告,坐幾天大牢這種方式,不涉及人身攻擊。從第二種開始,秦朝的律法就涉及人身攻擊了,而且每升一級,威力就會加強一倍。

第二種刑罰:“刑徒”。就是被罰做苦役,給國家當奴隸。由於國家需要這方面的人,所以要是受到了這種刑罰,服刑時間直接三年起,根本不能討價還價。到了秦二世時期,更是變本加厲,直接五年起。

第三種刑罰:傷殘類刑罰。這類刑罰數量衆多,傷害程度也不盡相同。從最輕的遷開始,依次爲髡,黥,劓,斬趾,鋈,腐,等等。雖然這些刑罰很殘忍,但是它們還有一點兒“人性化”,不會傷人性命,至少還能讓人活着,而第四種懲罰,就是死刑了。

爲了引以爲戒,警示世人,所以秦朝的死刑方法很多,也很殘酷。除了砍頭、腰斬、剖腹以外,還有戮,磔,烹,等等。其中,單人享受的“最高等級待遇”,是車裂,就是我們常說的“五馬分屍”,而家族最高的“禮遇”是“夷三族”。

這麼說起來,秦朝的律法真的很殘酷。那麼,跟其他的王朝相比呢?秦朝最高的懲罰不過是“車裂”,但是到了後世,中國的刑罰愈演愈烈,最後誕生了“萬剮凌遲”這種匪夷所思的刑罰。而對於集體的懲罰,秦王朝最高等級爲“夷三族”,而後世幾乎都是“株連九族”,甚至有“夷十族”的情況。

可見,如果比刑罰,後世的那些皇帝絕對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他們眼裏,“戮”“磔”“烹”等都過時了,要“與時俱進”,這纔是正道!碰上某些嚴酷的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還喜歡“剝人皮”,就是做成人皮稻草人。可見,秦朝的律法雖然很殘忍,但是,這並不能動搖秦朝的統治。

再看看秦朝滅亡的另外一個原因,賦稅太狠。自古以來,國家收稅,老百姓交稅,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至於怎麼收稅,各朝各代都不同,但總體上主要分爲三類,即口賦、田租、徭役。一是口賦,就是按照人頭給國家交錢。誰讓你是皇帝的臣民呢?這是公民的義務。二是田租,皇帝拼死拼活得到了土地,你種了皇帝的地,自然要給錢。三是徭役,就是賣苦力,國家需要搞點兒建設,身爲國民,就得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幹好本職的“義務”。

上千年了,中國老百姓就揹着這三座大山,苦哈哈地過日子。實事求是地講,秦王朝雖然無休止地徵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但是秦王朝的賦稅比例只有二十比一,這比唐王朝的十比一、明末清初的五比一要小得多。可見,即使賦稅翻兩番,大秦王朝還是可以長治久安的。刑罰很重,但是比後世王朝要輕得多;賦稅太狠,但是還有提升三倍的空間。

我們不禁要問,後世那些王朝都可以長治久安,秦朝怎麼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呢?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法家治國”理念。後世王朝講究“內儒外法”,正所謂“法理通人情”,你要是真有什麼困難,不妨拿出來說說,我們可以商量商量。但是在秦國,這基本就是一個夢。法家治國,導致國家極端化,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

比如說,秦國的田租規定:“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政策,防止某些人“佔着茅坑不拉屎”。但是在秦國,老百姓真的沒有時間耕種呀!沒有時間耕種?你們都忙什麼呢?看看下面的統計,您就會知道了。

秦始皇二十七年,即大秦帝國建國第二年,秦始皇開始了大規模地修築棧道。這些秦朝的“高速公路”,整整耗費了十年的時間,共用了大秦五十萬的人力資源。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在五十萬大軍攻擊百越受阻的情況下,繼續調集了五十萬大軍出征。在這次爲期四年的南征之戰中,秦始皇投入的兵力至少超過一百萬,而給這一百萬人做後勤保障的部隊,人數也要旗鼓相當。秦始皇三十四年,爲了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命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還動用一百萬人修築長城。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開始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秦始皇陵。當時,秦始皇至少投入了七十萬人修築自己的皇陵。

對比秦始皇陵,阿房宮動用的人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史料記載,阿房宮規模之巨大,耗費人力、物力之多,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動用了一百萬勞工。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胡亥繼續修,一直到項羽攻陷了咸陽,這座雄偉的宮殿都沒有落成。綜上所述,五十萬人修馬路,一百萬人徵百越,三十萬人擊匈奴,一百萬修長城,七十萬人修秦始皇陵,一百萬人修阿房宮。光我們知道的數據,這就有四百五十萬人了!

如果算上後勤補給、糧食運輸、尋丹問藥、鑄造兵馬俑、修鑿靈渠等,秦始皇爲了這些“工程”投入的人口總數,絕對超過了五百萬人!五百萬人是什麼概念?統一天下的大秦帝國,它最巔峯的時期,人口也就是兩千萬。刨去一半女的,就一千萬男的。五百萬人徭役等於除了小孩、老人以外的男人全被抓走了。當時的大秦帝國,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的局面。

如果這個國家,男的披甲打仗,或者去服勞役,女的負責送東西,搞運輸,那麼這個帝國的年輕人就沒法幹活了,在農田裏幹活的,只剩下公交車上被讓座的老、幼、病、殘、孕了。您還讓百姓怎麼種地?但是,規矩就是規矩,還是那句話:“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然而,因爲秦王朝的各種工程,百姓無法種地,無法種地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會受到懲罰,受完懲罰依舊無法種地,無法種地就沒有錢,沒有錢……

出現了這種局面,這個國家也就完了!再說一遍:“天下苦秦久矣。”這就是當時人們心裏最真實的寫照。對一個帝國來說,雖然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是爲了個人享樂的工程,會被後世子孫口誅筆伐,痛罵不已;但是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修棧道、築長城這些工程,是不同的。這些工程會給一個國家帶來穩定與和平,所以修築這些工程本身沒有錯。但是,工程實施得太多、太急、太廣,那就是錯了。

爲什麼秦國在統一六國後反而變弱了呢? 第2張

秦始皇統一天下前,各國紛爭不斷,互相討伐。爲統一天下,秦始皇先後投入了一百萬以上的軍隊,而爲了對抗秦軍的入侵,五國抵擋秦國的軍隊總數也應該與秦國軍隊持平,甚至比這個還要高。連年的征戰,已經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好不容易中國重新統一,人民期盼明主,需要休養生息,卻不幸攤上了這麼一個“主”。

秦始皇從統一六國到沙丘離世,只有十二年時間。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秦始皇一下子攤開了這麼多,這麼大、這麼重的工程,這就是完全不顧百姓的承受能力,甚至不顧他們的死活了。在這種殘暴不仁的統治下的秦帝國,它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於是,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公元前209年7月,伴隨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一聲怒吼,在今天安徽宿縣的大澤鄉,陳勝、吳廣正式起義。隨後,天下英豪接連響應,劉邦、項羽等人也揭竿而起,率衆起義。最終,在這場熊熊燃燒的農民起義中,大秦帝國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