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邦出身低微,爲什麼卻能開創強盛的漢朝呢?

劉邦出身低微,爲什麼卻能開創強盛的漢朝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高祖劉邦作爲漢民族的始作俑者,這位出身布衣的草根英雄,身無長物,卻能手提三尺利劍斬蛇起義,一統天下。劉邦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爲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劉邦出身低微,爲什麼卻能開創強盛的漢朝呢?

公元前198年5月,洛陽正在開一場慶功大會。此時距離當年舉兵起事已過去12年,大會的主角漢高祖,這個男人58歲了。他是得意的。白手起家,攪動風雲,一介布衣提三尺劍而取天下,四海之內,幾人能夠?但他似乎又有點傷感,這一路走來,眼見多少白雲蒼狗變幻,白髮黃沙沉埋,才一步步走到今天,走到權力的頂點。我爲什麼能成功,老對手項羽爲什麼失敗?他想要一個答案。

羣臣紛紛對答,“陛下大方,捨得封賞,而項羽遇到有功之臣,印把子在手裏都快磨壞了還捨不得發下去”。其實劉邦心中早已有了思慮已久的答案。“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後人也確實把這點作爲混混劉邦能取天下的最大祕密。劉邦能用人,善用人,人盡皆知。但能用“漢初三傑”,就是他成功的緣由嗎?恐不盡然。或者是另一個翻遍歷史者總結出的中國成大事者的必備特質:愛才如命;揮金如土;殺人如麻。這三要素是劉邦致勝的答案麼?恐怕也未必,第三條套在項羽身上顯然更合適。那麼,草根劉邦勝出的真正原因何在呢?在我看來,劉邦身上有一種卓越領導者的特質:空。心是身之主宰。佛家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能空空如也,空靈無礙,便能情順萬物,應變無窮。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在《項羽與劉邦》中,便把劉邦稱爲一個“包着空氣的大袋”,他寫道:“這個人總是一覽無餘,沒有鮮明的主張和立場,就像一個大袋子。沒裝東西的袋子形狀不固定,也沒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張,唯一的好處是有容量。這反而比賢者更能成爲棟樑吧。賢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論多麼優秀也總有界限,袋子卻能容納賢者爲己所用。”空,故能誠,故能容,故能仁。正是一個“空”字,成就了劉邦作爲一個傑出領導者的三大特質,也助其贏得了整個天下。

劉邦起事前,常去王媼和武媼的酒館喝酒,從不給錢,老闆娘卻很高興,因爲他就是酒館的網紅。他一去,大家就都跟着去了。爲什麼,因爲劉邦自帶一種開朗活潑、親切可人的氣質。他一進酒館,“店內外便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快活和後世孔乙己帶給酒客們的快活不同,不是因其滑稽好笑,而是因其開放、爽朗,帶給人的愉悅甚至敬服。空,故無蔽,能以本色示人。正是他的真實灑脫,本色風範,折服了他優秀的同鄉蕭何。蕭何儘管在辦事的具體才幹上遠勝劉邦,也知道他“多大言而少成事”,卻被他的可愛可親弄得神魂顛倒,俯首甘爲孺子牛。劉邦沒有學識,這是他的不幸,卻也是他的幸運。正因爲如此,讀書人虛僞的一面,他幾乎沒有絲毫沾染,我自本真任天然。需要示弱的地方,他直接低頭,沒有逞強、遮掩。夏侯嬰在被問爲何追隨劉邦時,便說,“沒有我,劉大哥就只是一個呆木瓜。”蕭何、張良、曹參、陳平、酈食其、孫叔通、韓信、樊噲、周勃、灌嬰、夏侯嬰……劉邦麾下將星如雨,謀士如雲,人才濟濟。正是因爲自然天真、灑脫不羈、不事算計的個性與魅力,他才能集結起這樣一支出身各異而各有所長的豪華團隊。真實與真誠是領導力第一要義。反觀現時有一些企業領導者,要麼成了帶着面具四處耍寶的演員,要麼自視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超人,實際上卻是脫離了真實的人性,與團隊自然也漸行漸遠。人都愛登峯自高,卻不知平地托起高山,靜默無言。站在地上的人,最踏實。

與項羽這種名門之後不同,劉邦並不把世界看成黑白兩色,他眼中的世界,很多時候就像他童年裏看到的自己和別人,是灰色的。空,故能虛心以容人。因此,他用人所長,而不求全責備。陳平投奔劉邦的時候,幾乎是個劣跡斑斑的人。屬下常有議論,陳平跟嫂子有染,又換過好幾個東家,纔來到劉邦陣營,而且還收受下屬的錢財賄賂。劉邦聽了,找陳平來談話,問他忠誠和貪污問題是什麼情況?陳平說,我在魏王和項王那裏,他們都不聽我的,聽說大王能用人,我就來歸附了。我孤身而來,沒有工作經費,只能這樣。錢都放在這裏,你要不用我的計謀,我就走吧。劉邦聽了,馬上給陳平道歉,不問了不說,還給升職加薪。陳平後來獻了好幾個關鍵性的大計。其實,之前陳平的推薦人也給劉邦解釋過,此人是有缺點,但確是有用之才。“我說的是本事,你說的是品行,當今大爭之世,即使他有再好的品行,但沒本事,有什麼用呢?”這段話發人深省。對於企業而言,本事和品行哪個更重要?做人和做事哪個更重要?很多企業家都會宣稱,德重於才,做人優於做事。但已故的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也爲經營者們留下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認爲應先懂得做事,瞭解做事的事理,把事情做得徹徹底底,纔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常常說如何做人,那只是口頭說說而已,理想化的。我們提倡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可是在外國則只談做事,少談做人,他們的進步與發展不是很有成就嗎?因此,我認爲事要做得好,才談做人。”劉邦的大將韓信也是低情商,只懂做事不會做人的風格。他直言領導只能帶兵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類似這樣狂傲的話,他給劉邦說過很多次,劉邦卻從不介懷,還“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對韓信器重非常。所以,韓信有了謀反實力的時候,也無異心,面對下屬屢次勸進,始終不爲所動。韓信想當齊王的時候,劉邦正被項羽圍困,焦頭爛額。初聽消息,他很是惱怒:我在這兒忙着突圍,你還問我要官做呢?張良、陳平在旁提醒,這時得穩住韓信。劉邦馬上轉變態度,讓手下趕製齊王印璽,授予韓信。劉邦有個老鄉紀信,常在背後說劉邦壞話,最後都傳到了他耳朵裏。劉邦卻左耳進右耳出,並不給小鞋穿。最後滎陽城破,劉邦遭遇危難之時,紀信甘願假扮劉邦佯裝投降,救了劉邦一命。在激發並聽取合理化建議方面,劉邦也是領導者的典範,他無意於做組織裏的最強大腦,誰有好主意,就聽誰的,少有剛愎自用。他看不起儒生,還往他們帽子裏撒尿,但陸賈忠告他馬上得天下,不能在馬上治天下之後,他很快醒悟過來,讓陸賈把古今成敗得失總結著述爲《新語》一書,時常翻看,“其後過魯,又以太牢祠孔子”,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前後判若兩人。入關中後,劉邦一開始也想入住秦宮室,坐擁美女、財寶,樊噲、張良都勸,你是想做富家翁,還是想要天下呢?劉邦趕緊聽從勸告,還軍霸上。領導者都是有所成的人。事業的成長往往也伴隨着成見與傲慢的增長,自衿自是,專橫獨斷,成爲阻礙其繼續進階的心魔。像劉邦這樣知人之長,容人之短,聽人之言的,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前幾年在山西某地和一個企業家朋友見面,聽他講過一個難忘的故事。當地有個龍頭企業,兩位創始人早年同心同志,艱難起家,企業漸上軌道,一度成爲當地頭牌,大老闆便有些膨脹。一天中午,公司食堂做了大家期盼已久的花糕,一把手忙完事走上飯桌,看見二把手竟沒等他,兀自抓着一個花糕開吃了,當下便覺很不痛快,一下子變了臉色。就爲此事,兩人很快鬧掰,企業不久後就分崩離析。一個好端端的企業,便這樣毀於一個花糕。當地知曉兩人創業歷程的人,談起這個故事,都嘆息不已。

很多人也會疑惑,劉邦逃亡之時,連自己的親生兒女都要三番五次地推下車。自己的老父親遭威脅要被烹煮之時,他還向對手要一杯羹。這樣道德水準的人,最後憑什麼贏了?推而廣之,在歷史上的多次爭霸對決之中,好像最後取勝的往往是道德方面不佔優勢的,這是什麼道理?我想,箇中原因恐怕有兩條。第一,取勝者往往愛天下勝過愛自己,因此,在他們認爲必要之時,爲了所謂的天下,甚至自己的親眷都可以犧牲。這類人在此方面的認知確實異於常人。

《三國演義》中便有類似情節:趙雲拼死從曹軍的刀劍叢林中救下劉備的幼子阿斗,送到他面前後,劉備卻接過襁褓中的嬰兒,往地上一扔,悲憤道:“爲你這孺子,差點痛失我一員大將!”“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在他們眼裏,唯有“天下”纔是真正的“大德”。

第二,得人心者得天下。在與對手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最終的勝利者往往更能得人心。空,故能無常心,而以百姓心爲心。不可否認,早年被視爲鄉間無賴的劉邦身上卻也有一種“大仁”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對他的描述是“仁而愛人,喜施”。他在當泗水的小亭長時,要把幾百需服勞役的奴隸從沛城押送到咸陽,他知道這些老鄉到了終點後幹完活就得死,很不忍心,就縱容他們逃跑,最後剩餘的人,就帶着他們一起潛藏草澤。入主關中後,他將暴秦的法律一律廢除,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老百姓感激不盡,紛紛獻禮,他也一概不受。登基回鄉,他把家鄉豐縣和沛縣的賦稅徭役永遠免除,使得父老鄉親歡欣鼓舞。

反觀項羽,在這些方面,做得實在差勁。向其投降的秦軍20萬人,被他生生活埋;頗有民望的義帝,被他於流徙途中暗殺;更火燒咸陽,把諸多古蹟奇珍付之一炬,“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不僅當時,後世也一直爲之嘆惋遺憾。而鴻門宴上,又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初有小成,天下未得,便滿心想着要衣錦還鄉,威風八面。從這個維度來看,儘管項羽也有對部下慈悲仁愛的一面,而且驍勇冠絕當時,但作爲一個領導者,卻終究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與對手的境界、格局相去甚遠。毛澤東便曾評價劉邦爲“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而對項羽則是“不可沽名學霸王”。劉邦的厲害,便是厲害在“空”上。能做到這個字,便能不爲自我和外物所拘,不爲傲慢與偏見所誤,本色示人,知人善任,從善如流,順勢而爲。劉項兩人都曾看到過秦始皇的威儀無量,一個當時感慨:大丈夫當如是耳,一個從此誓言:彼可取而代之。由此,拉開了一個爭雄時代的大幕。楚河漢界、漢風楚雨這一段歲月,當爲中國數千年曆史的華彩篇章中,最爲恢弘多彩的段落之一。如今,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劉項作爲兩大對立陣營領導者的成敗得失,永遠值得後人探求思索。儘管“原來劉項不讀書”,但這兩位人傑作爲人格史與創業史上的獨特標本,卻無疑會成爲後人永遠能汲取營養與啓示的活教材。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創造出由一個泗水小亭長扶搖直上成爲西漢皇帝的歷史傳奇。他締造傳奇道路上的輔助能臣蕭何、樊噲、盧綰、周勃等紛紛從市井的販夫走卒、邊邊角角的小官小吏一躍成爲西漢不可或缺的人才,這在歷史上也堪稱一個奇蹟。

這個歷史上十分典型的草根團隊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必然有他們獨到的過人之處。

一是劉邦浮誇的外表下,深藏識人之道

劉邦雖然僅是一個小小的亭長,甚至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流氓,但劉邦一直胸懷大志,浮誇的外表下藏着一份鴻鵠之志。《史記·高祖本紀》原文記載如下: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有一次去咸陽做事,正好趕上秦始皇巡遊,盛大的場面實在壯觀不已。劉邦見到此情此情不禁失聲感嘆道"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一樣如此風光無限"。此時的劉邦尚且是一介布衣,但從此話中可以看出他宏偉的抱負和異於常人敢想敢做的魄力。

劉邦發跡前最喜歡乾的事就是"無所事事",他們一家老小都勤勤懇懇的耕種農桑,唯有劉邦成日與一羣市井無賴喝酒撒歡,搞得劉老太公十分頭疼,一家人也不怎麼待見他。由於劉邦不幹活,經常夜不歸宿在外廝混,其年幼的兒子劉盈只好跟着自己的母親呂雉下地幹活。

劉邦雖然表面看起來不管老婆孩子的死活,實際上在自己的老家沛縣混得可謂風生水起,漢初名臣樊噲、蕭何、曹參、周勃、陳平、叔孫通、夏侯嬰、盧綰都是自己當年沛縣時候的老哥們,這些人中有的是縣衙的小官吏,有的是專業屠戶,來路十分混雜,但都以劉邦爲人仗義,這羣人打心眼裏佩服他。

劉邦並不是什麼人都會結交,他結交人必定經過自己的一番考察。比如後來匡扶漢室,再造乾坤的周勃。劉邦剛剛聚義之初,周勃便十分積極響應,跟着劉邦率先登城,劉邦發現周勃的勇氣和忠誠度非一般人能夠比擬,是位不可多得的反秦人才。

再比如淮陰侯韓信,雖然不是沛縣的老哥們,而是由項羽處跳槽過來,經過蕭何月下追回並強烈推薦,劉邦與之進行深入的談論軍事,發現韓信的軍事眼光不是一般的將領所能相提並論,於是力排衆議、修築拜將臺,把韓信由一個無人知曉的小人物擡到大將軍的職位。事實證明,沛縣時的老哥們,加上後來的韓信,劉邦一個也沒看走眼,個個都身懷絕技,掌握異能。

劉邦出身低微,爲什麼卻能開創強盛的漢朝呢? 第2張

二是劉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之道

單單靠着精準的識人眼光,也只能把優秀的人才選出來。當然而能夠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位置上,纔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劉邦用人上有自己非常獨到的一面,那邊是疑人不用和用人不疑。劉邦不懷疑自己的手下,也是聞名於史。

最爲大家熟知的應該是陳平。陳平此人不用多講,品行和名聲惡劣到與劉邦不相上下。最初的時候陳平跟着項羽混,後來偶然結識劉邦,兩人一見如故,轉而死心塌地投靠劉邦。雖然沛縣的老哥們也都不是英明神武的人物,但大家都十分看不起陳平。一天到晚擠兌陳平,逮着機會便向劉邦打小報告。

陳平早年的行爲確實拿不上臺面,因爲"盜嫂受金"令人不齒。劉邦卻不以爲然,他覺得陳平品行有問題,那也是早些年因爲生活貧苦所致,何況陳平的才幹對自己來說是剛需。劉邦先是安撫舊臣,再向陳平解釋自己的老哥們因爲時間的緣故還沒有接受新人,希望陳平繼續跟隨自己,陳平因此十分感動,死心塌地跟着劉邦打天下。

劉邦年輕時候,一起廝混的刀筆小吏蕭何,劉邦把蕭何安排到合適的大後方,蕭何依靠秦朝遺留的文書和地圖,大力爲劉邦發展社會生產力,源源不斷的後勤配備爲劉邦成爲皇帝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韓信平定齊地時,要挾劉邦封王。劉邦雖然憤怒,好在張良和蕭何及時提醒下,才立馬掉轉態度答應韓信的要求。這纔有韓信拒絕項羽三分天下的請求。恰恰是劉邦給予韓信充分的信任,才使得韓信經過一番利益權衡後拒絕項羽。對此,韓信曾表示過,劉邦爲人大度,對於部下的信任比起項羽何止百倍。

三是時勢造英雄

俗話說"成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劉邦和部下雖然是主僕雙方互相依附和成就的關係,能夠成事必然離不開大的社會環境。秦末羣雄逐鹿是最好的舞臺,劉邦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手下運籌帷幄、浴血奮戰,一步一步入主天下。

一方面秦朝實在是太過苛刻殘暴,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厭倦暴秦的情緒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劉邦與人和善的親和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中顯得十分耀眼,特別是進入咸陽後和百姓約法三章,以彰顯出自己的個人魅力。

另一方面劉邦的死對頭項羽是個不足以成事的人,連自己唯一的頭號大謀士范增,項羽都不能用,氣的范增大罵項羽"豎子不可與謀"。一頓大吵之後負氣出走,在還沒回家的路上,就因爲背上的大瘡發作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