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王允滅了董卓後,爲何卻要逼反李傕郭汜呢?

王允滅了董卓後,爲何卻要逼反李傕郭汜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除掉董卓和呂布的最大功臣,王允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王允後來越來越不得志,最終失去民心的呢?

王允滅了董卓後,爲何卻要逼反李傕郭汜呢?

王允是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在三國演義裏,他導演的貂蟬戲弄董卓和呂布好戲,致使董卓和呂布內訌,最後呂布刺死了董卓。這時候的王允是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他的領導下,大漢朝應該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可惜在王允身上,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讓人感覺王允其實也不過爾爾。更爲重要的是王允一些錯誤事情的表態,居然讓大漢朝走向極爲衰退的邊緣。

其一,殺死蔡邕。蔡邕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詩歌寫的也挺好的,有個女兒叫蔡文姬,很有才華。蔡邕在董卓當政時備受重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操守,後來董卓死了,蔡邕伏在屍首上痛哭流涕。王允知道,立刻就把蔡邕下獄。邕伏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爲之一哭,自知罪大。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衆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馬日磾亦密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爲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殺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日磾無言而退,私謂衆官曰:“王允其無後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豈能久乎?”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爲流涕。可見殺死蔡邕,王允是失去了民心的。

其二,逼反李傕郭汜。董卓死去,手下大將李傕郭汜等慌忙逃竄,嚇壞了。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使者回報李傕。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謀士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傕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曰:“王允將欲洗盪此方之人矣!”衆皆驚惶。乃復揚言曰:“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衆皆願從。於是聚衆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如果當初王允不是硬逼着交出李傕郭汜,而是設巧計把他們誆入京師,一個個誅滅,大漢朝哪裏會遭到這樣的生靈塗炭。

王允滅了董卓後,爲何卻要逼反李傕郭汜呢? 第2張

那麼王允爲何在政治上短視:

其一,利令智昏。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我的地盤我做主,其他一切人都要聽我的,聽不見別人的意見或建議。

其二,不愛與別人溝通,已經喪失了昔日的銳氣。自己以前在臺下的時候,目光敏銳,及至自己掌握大權,便和衆人漠視了關係,眼睛只看見自己身邊的那些人。

其三,只看表面現象,不再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也是王允最突出的問題。只知道頭疼醫頭,治標不治本。

其四,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不會想方法。只是憑着自己的思維去處理事情。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聰明如王允者尚且在政治上短視,何況他人?王允昔日頗有才幹,被稱爲“王佐之才”,可是一旦掌握了權力,卻不再仔細思考問題,而是一味的武斷專行,結果鑄成大錯,不僅自己死的很難看,也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大麻煩,某些領導者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