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徐壽輝:擁兵百萬起義軍,最後結局爲何很慘?

徐壽輝:擁兵百萬起義軍,最後結局爲何很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是向來不缺動盪的。每到王朝積重難返之時,野心勃勃的地方豪傑或苦於暴政的普通百姓就常參與到亂局之中,以謀求擴大自身影響或爭取一線生存之機。於是古代也頻出草莽英雄,甚至還出了朱元璋一般的草莽皇帝。只是“成王敗寇”。哪怕是徐壽輝一般曾指揮朱元璋的豪傑,一朝惜敗也只能落得個名不正言不順的下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徐壽輝:擁兵百萬起義軍,最後結局爲何很慘?

一、販夫走卒與一軍之帥

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不滿朝廷暴虐統治的數萬民衆在白蓮教徒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的鼓譟下於大別山北起義,兩三月間就將元朝廷在大別山北麓的統治動搖得岌岌可危。待八月,大別山主峯一帶又崛起另一支起義隊伍。其初代首領,便是曾在鄉間以販賣土布爲生的小販徐壽輝。

徐壽輝這人,說平凡確實挺平凡。他出身平平,祖上沒出過什麼名人,家中也沒有什麼產業。若不是他後來參與了起義並做出了些成績,憑他布商的身份恐怕都不會有留名於史的機會。可徐壽輝也有不凡的一面。徐壽輝參與到所謂“紅巾軍”,在一開始是“袁州僧彭瑩玉以妖術與麻城鄒普勝聚衆爲亂”。但因爲狀貌非凡又行事正直,徐壽輝“擊敗”了彭瑩玉、鄒普勝等其他發起人,順順利利地成爲了紅巾軍的第一代領導人。

且在起義後,依憑自身的威名和百姓對元朝廷的怒火,徐壽輝帶領紅巾軍一路勢如破竹。成立僅一年,紅巾軍就佔領了以今湖北省黃岡市爲中心的江西、湖南的大片地區,其隊伍也擴大到數十萬人。至極盛時,徐壽輝甚至堪稱指揮着百萬大軍。

二、農民政權與“坐擁金山”

如同歷史上的許多起義政權一樣,在壯大之後,紅巾軍也不滿足於自己農民政權的身份。於是在僅僅起兵兩月後,徐壽輝就率領紅巾軍以蘄水(今湖北浠水)爲都 ,自稱皇帝,定國號“天完”,改元爲“治平”。

徐壽輝:擁兵百萬起義軍,最後結局爲何很慘? 第2張

後來,坊間還出現了一種所謂“徐壽輝錢”。不過在這種錢幣鑄造之時,徐壽輝卻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統帥數十萬紅巾軍的徐壽輝了。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前後,徐壽輝被政權丞相倪文俊架空 ,成爲徒有虛名的傀儡皇帝。在做了幾個月擺設後,徐壽輝更是差點被倪文俊刺殺。幸得陳友諒等覺察了倪文俊意圖殺皇帝,降元朝的意圖,這場政變才被陳友諒以斬殺倪文俊而扼殺。

然而在倪文俊死後,陳友諒成了又一個“倪文俊”。徐壽輝雖還坐在自己的土皇帝寶座上,卻依舊沒有實權。陳友諒成了紅巾軍的實際操縱者。也正是在這一時段,天完政權鑄造了兩批錢幣。其實際下令製造者是陳友諒。但因爲徐壽輝還是名義上的政權最高統帥,這批錢幣便也被冠以了 “徐壽輝錢”的名號。只是于徐壽輝本人而言,自己坐擁的這金山徒有其名罷了。

三、江河日下與身後之名

元至正十八年(1358),徐壽輝意圖遷都龍興(今江西南昌),但受到陳友諒阻撓,二人爆發嚴重衝突。次年年末,遷都之心不死的徐壽輝乾脆直接帶着部署動身,結果在行至江洲(今江西九江)時被陳友諒埋伏。徐壽輝僅存的那點支持者折損殆盡。天完政權的都城也被陳友諒強行遷到了徐壽輝人生地不熟的江州。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之部行至採石磯,徐壽輝亦被挾持于軍中。作爲一方兵家必爭的神奇之地,採石磯或許也曾讓徐壽輝察覺到一絲不安 。但早已被架空的他再也無力改變什麼——陳友諒派部下偷襲徐壽輝,以鐵器將其頭顱擊碎。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火速“繼位”,更國號爲“漢”,改元“大義”,將歷史的齒輪撥到與朱元璋爭霸的階段。而徐壽輝和他的“天完”政權,後來被證實遭到了朱元璋及其明政權的遺棄和歪曲。

所謂“遺棄和歪曲”,最典型的便是“天完政權”到底是不是“天完”。縱觀元末的衆多農民政權 ,有國號“大夏”、“漢”、“大周”者,基本都是襲用歷史上的其他國號 。但僅有徐壽輝的政權,有個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天完”之稱。

對此,曾有解釋說“天完”是對“大元”的改寫,是“以字形壓”大元 。然而在上世紀末重慶出土明玉珍衣冠墓的玄宮之碑後,人們發現徐壽輝所建政權的真正名稱是——“宋”,徐壽輝也被尊爲“宋主”。

至於 “大宋”爲何變成了“天完”,這事還得算到朱元璋頭上。朱元璋雖曾是紅巾軍的一員,聽命于徐壽輝,但他所尊奉的卻是大宋龍鳳政權。雖國號都是“宋”,朱元璋所認可的宋卻是韓林兒所建的“宋”,而非徐壽輝的“宋”。故而在統一各政權後,爲示褒貶,朱元璋將徐壽輝的“大宋”進行了改字——“大”加“一”,“宋”去“木”。曾經的“大宋”,便成了所謂的“天完”。徐壽輝,也成了命中註定的總得“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