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東吳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古代的封建王朝,接班人的問題一直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創業者打江山不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找一個人把基業守住。如果在繼承人方面出了問題,勢必會出大麻煩。孫權早年何等英明神武,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他到了晚年也昏庸起來,尤其是在選太子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導致東吳國勢由盛轉衰。爲什麼孫權一世英名,晚年連自己的兒子也應付不了?今天我就來說說東吳太子爭奪戰。

孫權有七個兒子,他在稱王的時候就立了一個太子孫登。孫登的聰明,仁慈,孝順那是有口皆碑凡是認識這位太子的人無不挑大指稱讚“東吳有這樣的接班人,真是國家之幸。”可惜孫登33歲就病死了。此前孫權的二兒子孫慮就已經病故,孫權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以說如果孫登不死東吳的命運也許會是另一種走向。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孫登和孫慮死後,三子孫和理所當然地的被立爲太子。但是孫權同時寵愛另一個人子孫霸,幾個月後把孫霸封爲魯王。孫權犯了一個錯誤,因爲這兩個孩子他都喜歡,所以讓魯王享受和太子同樣的待遇,太子和魯王在行動坐臥的規格上沒有差別。而且孫權還不立皇后,不立皇后就等於兒子們沒有嫡庶之分,這就讓文武官員以爲日後誰當太子還不一定。這樣就讓孫霸起了謀奪太子之位的心思:我的待遇既然和太子一樣,父親又喜歡我,我憑什麼不能當太子?

在古代嫡庶關係一定要特別明確。嫡子和庶子的待遇一定要有區別,這樣太子纔能有穩固的地位,嫡子和庶子不能僭越,要守自己的本分,這樣才能團結。孫權的做法等於提供了窩裏斗的條件。使孫霸起了僭越之心,與孫和漸漸不不合起來。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第2張

正好孫權的女兒孫魯班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不和。孫魯班是一個陰險毒辣,工於心計的女人。正好趕上孫權生了一場大病。孫魯班假裝關心父親,不離左右,無微不至的伺候着。孫權很是感動。孫和到孫策的廟裏爲孫權祈福,因爲孫策的宗廟離着孫和妃子的叔父張休的家很近,所以張休就邀孫和來家坐坐,兩個人談談心。這本來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可是在好事者眼裏就變了味。孫魯班正愁整不了孫和,這次正好是個機會。她就在孫權的耳邊搬弄是非說:“您看,太子給您祈福他都不專心,隨便到別人家串門。誰知道太子和張休在謀劃什麼陰謀。”又說:“王夫人聽說您病了非常高興。說您一死我的兒子很快就能當皇帝了。”孫權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去責問王夫人,王夫人滿肚子的冤枉說不明白,最後抑鬱而死。孫權連帶着也不喜歡孫和了。失去了母親,又失去了父親的寵愛,孫和心裏像刀扎一樣難受。他不知道,命運還是在折磨他,更大的不幸還在後面。

魯王孫霸看太子失去了寵愛,更加強烈地想謀求太子之位。此時朝臣爲太子的爭奪戰分爲兩派。陸遜,吾粲,顧譚,諸葛恪,丁密等支持孫和。全琮,步騭,呂岱,呂據支持孫霸。雙方不斷的明爭暗鬥。顧譚,吾粲,等太子黨紛紛上書孫權說:“陛下您不能像這樣。太子是正統,應該有磐石一樣的穩定地位。魯王是番臣,待遇上應該和太子有區別。這樣主臣有序才能長治久安。”顧譚還說:“當年淮南王雖然是文帝的弟弟,但沒有終身享受封邑是因爲勢力太重。文帝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坐,袁盎讓慎夫人退後。向文帝陳述尊卑大意,說了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警戒。文帝和慎夫人都醒悟了。今天我說這些不是偏袒任何一方,只是想穩定太子的地位,也有益於魯王。”

這話說的太對了。太子就是國家的基本,地位應該非常確切纔對。如果太子的地位不穩就是動搖國本,國家的靈魂就沒了,一定要出亂子的。只有太子的位置穩固了,才能各得其所。如果庶子享受和嫡子一樣的待遇,嫡子一定會不平衡,庶子則有了僭越的理由,這樣勢必破壞兒子們的安定團結。可是孫權並不聽。全寄等魯王黨趁機不斷的說孫和的壞話,孫權對孫和是越來越不滿。孫權把顧譚,顧乘,姚信等流放,把吾粲下獄處死。他還三番五次派人去譴責陸遜,陸遜因此憂憤而死。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第3張

陸遜死後黨爭並沒有結束 ,孫權將太子軟禁,屈晃,朱據等人把自己的臉塗上泥,自己綁着自己跪在午朝門外請求放了太子。孫權一看十分厭惡,心想你們這是幹什麼,有完沒完了,我就這樣了,你們真是無理取鬧。孫權說;“我打算廢了孫和,立孫亮爲太子。”他們就勸:“不能啊,太子沒犯錯,不能隨便廢,動搖國本。孫亮太小,掌握不了國家。”孫權一煩:“拉下去,每人打一百大棒。”結果他們只留下了遍體鱗傷。孫權終於把孫和貶到了故障。羣臣因爲保孫和而被流放被殺的有幾十人。孫和終於失去了自己擁有的一切。但是事到如今,他能說什麼只能是認命了。

然而野心勃勃的魯王孫霸也沒得到好下場,不久他被孫權賜死。他的同黨楊竺被殺之後屍體扔到河裏,全寄等也被殺。孫霸本來盼望着太子之位,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賠上了卿卿性命。他在喝毒酒之前一定在嘆息:“爲什麼父親會捨得殺親兒子?我爭取了半天利益爲什麼會是這種結局?爲什麼權力來得快去得也快?血濃與水的親情爲什麼在權勢面前那樣軟弱無力?”這些他只能帶着無限的遺憾在地下尋找答案了。孫權終於病重,臨死前他終於立了小兒子孫亮爲太子。

孫和的下場更悲慘。他本以爲自己總算保住了命也算不錯,可是孫權死後,諸葛恪執政,想要遷都,民間傳說他要迎立孫和。到了孫駿誅殺諸葛恪以後。孫駿因爲這個事剝奪了孫和的印綬玉帶,把他流放到新都,不久讓使者賜死於他。孫和是萬念俱灰,權力鬥爭就是這樣,權力來得容易失去的也容易。一旦失去權力不要說你的一切都沒了,你連活下去的資格都沒有。他不想再說什麼,這是命運的安排,人不能違抗命運的安排。他只能認命了。也許他會想。但願來世生在平民百姓家。雖然吃糠咽菜,但能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

所以,在這場博弈中,孫和孫霸都是輸家,他們沒佔到任何便宜。東吳因爲這次政變而被處死的大臣就數不清了。當然,最大的輸家其實是孫權。他不僅失去了兩個兒子,還是去了一堆忠心的大臣。而且吳國的元氣大傷,後來小兒子孫亮登基,他掌管不了朝政,大權落在諸葛恪手裏。以後東吳又先後出現了孫駿,孫綝這些權臣。導致東吳江山風雨飄搖。可以說孫權自己創立了東吳的輝煌,又自己埋下了東吳滅亡的禍根。可以說孫權損失了整個國家。一點便宜也沒得到。

孫權晚年時期爲何搞不定自己的兒子?探索東吳太子之爭 第4張

那麼孫權爲什麼要發動這一場政變,原因不是爲了整太子,而是爲了打擊江東士族的勢力。可以看到捱整的都是江東士族。士族一直是個很特殊的集體,它與皇權的關係既尷尬又微妙。一方面,皇帝要利用士族鞏固自己的統治。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備士族勢力凌駕於皇權之上。這一點在後來的晉朝尤爲突出。所以皇帝對士族只是利用,並不是真正的信任。是又拉攏又防範。孫權絕不願意看到江東士族的影響太大了,所以藉助廢太子這一由頭打擊他們。孫權的目的是想維護自己的統治,孫權也是怕他們的功勞太大,後代震懾不住。士族們功高震主是肯定的。這就有一個矛盾。不給他們權力,就立不了功,就不會功高震主。可是不給他們權力他們又不能很好地爲國家出力。同樣大臣如果不立功就對不起國家,立功太多又怕功高震主。所以有些人養寇自保也是沒辦法的事,這就是封建皇權的悲劇。

陸遜作爲江東士族的代表自然是捱整的對象。孫權一定覺得太子的事是他的家事。可陸遜想的是整個江東,他認爲是公事,他認爲他必須勸阻皇帝。他想不到孫權的真實想法。他一番熱情卻被孫權潑了一盆冷水,心裏能不難過嗎?我很理解他的心情。

孫權這樣做的結果是誰也沒得到好處?他爲了整治江東士族,導致國本動搖是,人才凋敝,最痛心的是兒子無辜的死。東吳也因爲這件事由盛轉衰,最終走向末路。這真是得不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