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

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熱是肯定會熱的,甚至還會因此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這就要考驗將領的水平了。

古時打仗,並不是一窩蜂的上去狂呼猛砍,而是有相當多的講究。比如在應對自然條件方面,水流、地勢、風向、天氣等都在考慮之中。舉個例子,如果戰場上有風,那進入戰場是要搶佔上風位;如果是遭遇戰來不及調整怎麼辦?那就先做好防守,等風勢變弱再行出擊。

當年侯景應對慕容紹宗的渦陽之戰、後周世宗柴榮迎擊北漢,都將利用風向的學問發揮得淋漓盡致。

說到夏天炎熱的問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漢代以後,軍隊中成建制的鐵甲部隊已經比較常見了。這種裝備防護能力是很強,但是也有弱點:太重,不靈活,不方便將士做出細節操作;若長時間暴曬,人在裏面等於是變成了烤豬。

所以鐵甲部隊的使用要講究合適的時機,並不會一直讓隊伍全副武裝在烈日下傻等。不然我們爲什麼在演義中時常見到“披掛上馬”的字眼,腦子有問題纔會隨時穿着一身裝甲到處顯擺。

那會不會出現兩軍長時間對峙、不得不一直穿着裝甲的情況?有的,但是古人並不傻,爲了保持軍人的體力、戰鬥力,將領們一般會採取多種對策:

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

安排偵察兵,及時掌握敵軍動向;

修築工事以及防衝鋒的設施,延遲對方的行軍速度,爲本方爭取準備、列陣的時間;

受制於戰場寬度,兩軍開戰後,直接與敵人接觸的畢竟是小部分,一般的軍隊實行輪班制,前排累了會及時讓後排上前替換,如此循環。

所以,行軍打仗,對統帥的觀察、判斷、協調等能力要求極高;揮舞大刀上前猛砍的,那是武將、不是統帥。

這裏舉個真實的案例,將夏天如何打仗體現的淋漓盡致。

公元1140年,金國元帥完顏宗弼(即金兀朮),以收回河南、陝西之地爲藉口,撕毀之前達成的和約,兵分四路大舉攻宋。

當時的南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北上途中路過順昌,得知金軍前鋒逐漸迫近,決定利用地利、堅守順昌,以屏蔽江淮。下定決心後,他採取了以下措施加強戰備:

派出多路偵察兵,及時掌握金軍動向;

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 第2張

發動城中百姓、將士,加固城池,在城外修築工事,並且設置了大量障礙,以抵消金軍的騎兵優勢。

六月,金兀朮率領十二萬主力抵達順昌城外,其中就有金軍的絕對精銳——柺子馬和鐵浮屠。鐵浮屠就是標準的重騎兵,史書稱“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檐……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在平原上,這種重裝甲騎兵無異於後世的坦克,對步兵具有極大殺傷力。

而當時劉錡手下不過只有兩萬人,而且多爲步兵,但他並非毫無對策。這天,他主動向金兀朮下戰書,約好決戰日期。金軍按期抵達城下,鐵浮屠擺開陣勢:“連山鐵陣、甚密不動”,相當有震撼力。

然而劉錡賴着不出城,他在烈日下襬了一副鐵甲,時不時讓部下去摸摸溫度;直到鐵甲燙得沒法下手時,劉錡才叫來一隊將士,吃好喝好,並事先服下降暑藥(有些史料稱是“五苓大順散”),帶着大鐵斧衝出城外與敵人交鋒。他們只砍敵軍的馬腿,敵軍三人相連,一馬倒下、三騎全倒,再加上他們早已渴熱難耐,戰鬥力大打折扣。

在古代炎炎夏日時,那些戰士是如何作戰的? 第3張

而這還沒完,每過一陣,劉錡就派出另一波隊伍出城與一線將士進行輪換,史書稱“曡出疊入”,以逸待勞的車輪戰連番攻擊下,金軍大敗。

經過幾天的戰鬥後,金兀朮的王牌—柺子馬和鐵浮屠損失慘重,不得不撤軍。順昌之戰,也打破了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拉開了南宋軍隊反擊的序幕,其後纔有岳飛的郾城大捷。

所以:夏天穿着鐵甲,真的有可能影響軍隊的戰鬥力,關鍵看統帥如何合理組織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