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總督都是幹什麼的?

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總督都是幹什麼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有所瞭解的讀者想必一定聽說過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官職,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幾個職務都創立於明朝,而且都是從“臨時工”的角色逐漸轉正,最後成爲很顯赫的官職。今天小編就來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內閣大學士、總督、巡撫這些職務是如何誕生,以及他們究竟是幹什麼的。

明朝開國之初的組織架構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三大機構,分別爲:中書省(主管行政)、大都督府(主管軍事)、御史臺(主管監察和司法監督)。後來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爲這種組織架構可能會危及到皇權,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銷了三大機構,並將關鍵權力全部掌握到了皇帝手中。

然而即便皇帝再怎麼勤奮,但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要處理那麼多國家事務顯然使他力不從心。於是在1382年,朱元璋從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級別的大學士在宮中效勞。這些大學士被分配到皇宮中的六座指定殿閣(華蓋殿、謹身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中工作,因此也稱爲殿閣大學士。

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總督都是幹什麼的?

最初時期,殿閣大學士只是充當祕書和顧問的角色。但在朱元璋去世後,明朝後來的皇帝沒有朱元璋那麼勤奮,也沒有朱元璋那麼多疑。於是就把越來越多的工作和權力下放給大學士,他們開始被授予實職(一般兼任六部尚書或侍郎)和崇高的品級、頭銜。原先身份並不起眼的大學士成爲了顯赫的內閣大學士,地位在所有其他文官之上。

內閣大學士在朝廷中除了負責具體事務外,還充當協調者的角色。他們需要平衡內廷皇帝和外廷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有時還得與宮中最有權勢的宦官合作。他們既能對皇帝和文官集團施加影響,也經常不被皇帝和文官集團信任。當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爆發激烈矛盾的時候,內閣大學士往往會成爲雙方指責的對象。最典型的就是在明朝萬曆皇帝執政時期,萬曆帝長達三十年不上朝,憤怒的文官們把氣都撒到內閣首輔葉向高頭上。葉向高頂不住壓力,連上六十二道奏疏向皇帝請求致仕,終獲批准回鄉,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明朝時期的內閣大學士、總督都是幹什麼的? 第2張

內閣大學士是中央的協調者,而在省一級也同樣需要協調者來調解和處理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都指揮使司(主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監察)之間的矛盾,巡撫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

巡撫最初只是個臨時工種,當帝國某些地方出現混亂情況的時候,皇帝會派高級京官到地方安撫軍民。從1430年開始,巡撫開始成爲留駐在各省和重要軍事據點的協調者,任期不定,主要任務是監督和協調管轄地區的行政。

爲了方便展開工作,巡撫往往還會被任命兼提督軍務或贊理軍務。從1453年後,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僉都御史成爲標配。

隨着明朝國內事務的日趨複雜,巡撫這個職務中又分化出一個級別更高的職務,那就是總督。總督和巡撫一樣,同屬於文官。他受朝廷委派去協調處理一個或多個省的軍事問題。此外,還有專管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和專管河道治理的河道總督。

總督通常會掛名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例外)。除了管轄範圍更大,級別更高之外,總督與巡撫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側重軍務,後者側重行政。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總督、巡撫都是在地方工作,但卻並不算地方官員。更確切地說,總督、巡撫是皇帝在地方上的代理人,負責監督、協調、領導地方上那些實際處理事務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