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窗戶紙真的一捅就破嗎?窗戶紙用什麼做的?

古代窗戶紙真的一捅就破嗎?窗戶紙用什麼做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常常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幕,有人靠近了門房,爲了窺探室內發生的事件,就輕輕鬆鬆地捅破了窗戶紙,睜着眼睛窺探室內的動靜。也許這時候就有人會想,古人用來糊窗戶的紙如此脆弱,那麼面臨風雨之時,豈不是很容易就破損,尤其江南地區多風雨,這樣總是要替換豈不是既麻煩又費錢麼?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而解決這個問題,古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糊窗材料多樣

窗戶,早在7000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根據考古學家對仰韶文化遺址的研究發現,彼時的古人在搭建房屋之時,會在屋子上方特意留出一個洞口來增加房間的採光,這也就是最早的窗戶了。

但是此時的窗戶完全沒有遮蔽物,一旦風雨襲來很容易就會出現漏雨的情況,因此大部分建築當中是沒有窗戶的。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隨着建築技術的突飛猛進,纔出現了類似如今的真正意義上的窗戶設計。

窗戶是出現了,但是彼時還沒有造紙術,因此此時的窗戶自然也不是用紙糊的。當時的窗戶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富人用的,一種是窮人用的。富人當時大多使用毛皮、絲綢等等相對昂貴的材料來糊窗,而這兩種材料都是比較耐用的,其透光性在當時也是比較好的。而窮人家則主要使用茅草、樹皮、麻布乃至直接使用木板來作爲窗戶的遮擋物,天晴時取下,下雨時再裝上,雖然麻煩了一些,但是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古代窗戶紙真的一捅就破嗎?窗戶紙用什麼做的?

西漢時期,造紙術被髮明瞭出來,但此時的紙張還十分貴重,依然只有富人才使用得起。直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之後,紙張纔開始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爲了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能夠用來糊窗的材料。

但當時的窗戶紙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普通紙張,而是一種特製的較厚的紙張,在紙張之上還會使用桐油塗抹,進一步增加紙張的韌性和防水性能,其材質類似於油紙傘的傘面,油紙傘可以在風雨天氣保撐傘人一身乾淨,而類似油紙傘傘面的窗戶紙的強度和防水能力自然也比普通紙張強的多,一般的風雨對古代窗戶紙是沒有什麼威脅的。

此外,到了明朝時候,大戶人家還會專門使用一種叫做“明瓦”的材料來裝裱窗戶。這種所謂的“明瓦”,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石英片,材質跟玻璃有些相像,但透光性遠不如玻璃,可放在那個時代也已經相當之好了。

而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玻璃這種材料也漸漸由西方傳入了我國,在後來便成爲了最被廣泛使用的窗戶建材。玻璃無論是從強度還是透光度來說都遠遠勝過以往的材料,人們也不用經常爲着窗戶飄雨而發愁了。

雙重保險乃至多重保險

此外,古人在進行建築設計的時候,也專門考慮到了保護窗戶紙的這一點。在古代的很多建築中,牆壁和門窗之外,都會有一條足以容納三人通行的廊道,而廊道之上,即是延伸而出的屋檐,能夠極大程度的防止風雨漂溼窗戶紙。

另外,除了屋檐之外,在窗戶上面還有專門的窗櫺,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遮擋雨水。甚至於彼時還有專門的窗板,這種窗板可以旋轉。天晴的時候,就將窗板撐上去,下雨的時候就將窗板放下來。比如電視劇《水滸傳》中,潘金蓮結識西門慶,就是在撐窗戶的時候開始的。

古代窗戶紙真的一捅就破嗎?窗戶紙用什麼做的? 第2張

在如此多的保護措施之下,窗戶紙的使用壽命自然也大大延長。而即使在如此重重保護之下依然壞掉,那麼也只需要重新糊一層窗戶紙就行,畢竟到了唐宋時期時候,窗戶紙的價格已經十分低廉了。

正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靠的就是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智慧,這一點從窗戶紙的歷史上就足以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