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既然南宋有着重鎧甲步兵,是否也有“柺子馬”一樣的部隊?

既然南宋有着重鎧甲步兵,是否也有“柺子馬”一樣的部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宋金之戰中,金軍有一支被宋朝人稱之爲“鐵浮圖”的軍隊,在著名的順昌之戰中,金軍就使用了“鐵浮圖”軍隊與守城的宋軍作戰,那麼“鐵浮圖”究竟是一支什麼軍隊呢?鄧廣銘先生在《有關“柺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一文中指出了:“按實說來,鐵浮圖也只能是漢人給予的稱呼,決非女真語。”確實如此,金軍的“鐵浮圖”又稱“鐵浮屠”(當時宋朝的順昌通判汪若海在送呈南宋王朝的《札子》中描述金軍時稱:“其所將攻城士卒好鐵浮屠,又日鐵塔兵”),“浮屠”的意思是佛家的塔,所謂的“鐵浮屠”其實就是說士兵全身披重甲好象鐵塔一樣。(《宋史吳玠吳璘傳》稱:“金人有四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既然南宋有着重鎧甲步兵,是否也有“柺子馬”一樣的部隊?

從汪若海送呈南宋王朝的《札子》中描述金軍“鐵浮屠”“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已經清楚的表明了這時的鐵浮屠是步兵。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因爲當時的金軍正打算攻城,而攻城馬匹無用武之地,只能夠用步兵,金軍的“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不單止在順昌之戰使用過,類似的步兵攻堅作戰方式,在陝川戰場上與宋朝將領吳玠、吳璘兄弟作戰時也使用過。上述事實足以證明,順昌之戰所謂的“鐵浮圖”只是金軍攻堅的步兵。

“鐵浮圖”這個形容重裝步兵的詞源自宋人並不是偶然的,事實上,宋朝也有類似類似“鐵浮圖”的軍隊。南宋比較重視步兵的鎧甲,連宋帝都要親自過問。據《宋史》記載:“紹興四年,軍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緣甲之式有四等,甲葉千八百二十五,表裏磨鋥。內披膊葉五百四,每葉重二錢六分;又甲身葉三百三十二,每葉重四錢七分;又腿裙鶻尾葉六百七十九,每葉重四錢五分;又兜鍪簾葉三百一十,每葉重二錢五分。並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兩,皮線結頭等重五斤十二兩五錢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兩。若甲葉一一依元領分兩,如重輕差殊,即棄不用,虛費工材。乞以新式甲葉分兩輕重通融,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詔勿過五十斤。”宋軍重步兵披着數十斤重的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與金軍相比,也許並不遜色。宋軍步兵由於裝備過重,有時甚至影響機動性。柘皋之戰中,宋軍大敗金軍,但劉錡的軍隊“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馳,下令無所取。故無俘獲焉。”(《續資治通鑑 》之宋紀一百二十四)

宋軍與金軍不單止在重步兵的裝備上相似,而且戰術也相似。在順昌之戰中,金軍的戰術是以“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的“鐵浮圖”軍居中,以號稱“柺子馬”的鐵騎爲左右翼夾擊。其實類似的戰術宋軍也一樣會使用,據《宋史吳玠吳璘傳》記載:

初,胡盞與習不祝合軍五萬屯劉家圈,璘請討之。世將問策安出,璘曰:“有新立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爲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爲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諸將始猶竊議曰:“吾軍其殲於此乎?”璘曰:“此古束伍令也,軍法有之,諸君不識爾。得車戰餘意,無出於此,戰士心定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及與二酋遇,遂用之。

在此戰中,宋軍中路步兵“以拒馬爲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這種戰術運用幾乎與順昌之戰時的金軍“鐵浮圖”一模一樣。這個現象非常有趣,宋軍“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的作戰方式與金軍“鐵浮圖”是“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的作戰方式雷同,不知是誰抄襲了誰,真是耐人尋味;而且雙方也都在利用拒馬輔助步兵作戰。(金軍“鐵浮圖”“人進一步,移馬子<馬子即拒馬>一 步,示不反顧。”引自汪若海的《札子》)

陝川戰場上宋軍與金軍作戰時,雙方採取的戰術如此相似,在這種情況下,那一方的統帥、士兵綜合素質高,那一方就會獲勝。在宋朝紹興二年的饒風嶺之戰中,“金人被重鎧,登山仰攻。一人先登則二人擁後;先者既死,後者代攻。”而在紹興四年二月的仙人關殺金坪之戰中,“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宋史吳玠吳璘傳》所記載的這兩次作戰宋軍一勝一負,這表明在同等的條件下,宋軍軍只要敢戰,也一樣有勝利的機會。

南宋有類似金軍“鐵浮圖”的重鎧甲步兵,那麼南宋是否也有類似金軍“柺子馬”的部隊呢?

既然南宋有着重鎧甲步兵,是否也有“柺子馬”一樣的部隊? 第2張

《宋史.岳飛傳》記載:“初,兀朮有勁軍,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爲聯,號“柺子馬”,官軍不能當。是役也(郾城之戰),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

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所著的《岳飛傳》是研究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權威之作。鄧廣銘先生認爲“柺子馬的正確解釋是左右翼騎兵”,那麼,事實的真相是否真的如鄧廣銘先生所說的這麼簡單呢?

明朝未年,女真人重新崛起建國,史稱“後金,”與後金作戰過的明將熊廷弼在描述後金軍作戰的情況稱:“奴兵戰法,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亡,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而後銳兵始乘其勝,一一效阿骨打、兀朮等行事。”

明將熊廷弼的這一段話非常重要,後金軍作戰時有兩個特點值得研究,第一點就是“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實際就是先鋒,類似於敢死隊。任務是冒着敵人的弓矢炮石突入敵人陣地,左衝右突,使敵人預先佈置好的陣地處於癱瘓狀態。衆所周知,古代作戰時是非常講究陣法的。所謂陣法,是指戰鬥隊形。講究兵器配備長短兼備、步騎協同、攻防結合等等,以能夠充分發揮人和武器的整體威力爲目的。宋、明兩代的軍隊作戰時都很重視佈陣,例如南宋名將吳粼針對金軍所創造的“疊陣”、明朝將領戚繼光作戰時更是善於佈陣,他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內含很多陣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巨大的影響。可以想象,戰爭上一個精心佈置的陣在轉瞬之間被“死兵”所摧毀,必然會給對手的物質及心理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而後金軍“銳兵”則相當於預備隊,任務是在“死兵”搞亂敵人陣地的基礎上乘機出擊、擴大戰果。“一一效阿骨打、兀朮”的後金軍,其“死兵”及“銳兵”與鄧廣銘先生所說的左右翼騎兵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兩翼騎兵出擊;與鄧廣銘先生所說的不同之處在於,後金軍的兩翼騎兵的作戰任務有主有次、並不相同。

第二點就是後金軍作戰時“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後金軍“騎雙馬衝前”的原因,是當一匹馬疲憊或傷亡時可以迅速換上另外一匹馬,繼續衝鋒,這種戰法就是著名的“副馬之制”,“副馬”又稱“從馬”。後金軍作戰時,不一定僅僅限於“騎雙馬”,也可以騎三馬、甚至四馬。而金軍作戰時與後金軍一樣也有用副馬的習慣。(據《金史突合速傳》記載:“突合速從馬五(即五匹副馬)、沃魯破宋兵四千於文水。”

金軍與後金軍一樣,在作戰時騎雙馬、三馬或者四馬衝前時,爲了避免衆多副馬四面散開,必然要把其餘副馬長長的繮革系在主馬,對手在遠處看見,可能會產生“貫以韋索,三人爲聯”的錯覺。“三人爲聯”其實是“三馬爲聯”(或者數匹馬聯在一起)。這就是金軍“柺子馬”的真相。金軍“柺子馬”既然是聯在一起的,遭到敢於狙擊的宋軍時就會吃虧。“柺子馬”“既相聯合,一馬僨,二馬皆不能行,坐而待斃。”

我認爲金軍“柺子馬”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並非是左右翼夾擊,而是其擔任敢死隊的某一翼,強行突入對方陣地,使敵人預先佈置好的陣地處於癱瘓狀態。這相當於後金軍的“死兵”。宋朝也有類似金軍“柺子馬”及後金軍“死兵”的部隊,只不過是名字不同而已--宋朝的類似的部隊叫“先鋒”。宋朝“先鋒”的任務也是強行突入對方陣地,使敵人預先佈置好的陣地處於癱瘓狀態。比較一下金軍“柺子馬”與宋軍的“先鋒”,就會發現兩者有很多相同之處。

首先,金軍的“柺子馬”是人馬“皆重鎧”,宋軍的“先鋒”也一樣是人馬皆重鎧。據《宋史兵志》記載靖康初宋臣張旗奏曰:“河陽自今春以來,累有軍馬經過,軍士舉隨身軍器若馬甲、神臂弓、箭槍牌之類,於市肆博易熟食,名爲寄頓,其實棄遣,避逃徵役。”可見,宋軍的馬也是有馬甲的。南宋抗金的愛國詩人陸游亦有詩云:“鐵馬秋風大散關”。所謂“鐵馬”,就是指披鎧甲的宋軍馬匹。而《宋史岳飛傳》記載:“ 紹興元年,張俊請飛同討李成。時成將馬進犯洪州,連營西山。飛曰:'賊貪而不慮後,若以騎兵自上流絕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飛請自爲先鋒,俊大喜。飛重鎧躍馬,潛出賊右,突其陣,所部從之。”很難想象,身穿重鎧突擊敵陣的岳飛,其戰馬會沒有鎧甲。宋軍先鋒戰時總是首當其衝,經常遍體粼傷(《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雲:潁昌大戰,無慮十數,出入行陣,體被百餘創,甲裳爲赤),宋軍擔任先鋒的將士是穿重鎧的,假如他們跨下戰馬沒有鎧甲的話,恐怕剛入敵陣,戰馬就被打死,不得不步行。所以,宋軍的“先鋒”其戰馬肯定有鎧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宋史岳飛傳》記載:“康王至相,飛因劉浩見,命招賊吉倩,倩以衆三百八十人降。補承信郎。以鐵騎三百往李固渡嘗敵,敗之。”已經明確的說到了岳飛的戰馬是“鐵騎”。但宋史的這段記載似乎是源於岳珂的《行實編年》,而宋史專家鄧廣銘在《岳飛傳》考證稱岳珂的《行實編年》有關記載並不可靠。但是,岳飛在建炎四年的一篇題記中寫道:“餘駐大兵宜興,沿幹王事過此,陪僧僚謁金仙,徘徊暫息。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 一作當 俟立奇功,殄醜 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 快哉。”這有力的證明了岳飛軍隊確實有“鐵騎”。更何況,岳家軍還可以用徼獲金軍戰馬的方式來得到馬甲。(據岳珂《鄂王行實編年》記載:先臣遣臣雲領背嵬、遊奕馬軍直貫虜陣,……鏖戰數十合,賊屍布野,得馬數百匹。…… )

其次,宋軍也是有“副馬之制”的,(《宋史.王珪傳》及《宋史.王仲寶傳》記載好水川之役:“(王珪)乃復入戰,殺數十百人,鞭鐵撓曲,手掌盡裂,奮擊自若。馬中鏃,凡三易,猶馳擊殺數十人”,“時任福大敗好水川,別將朱觀被圍於姚家堡,仲寶以兵救之,拔觀出圍,乘以從馬(即副馬)。時諸將皆沒,獨仲寶與觀得還。”)喜歡做先鋒的岳飛當然也一樣有副馬。《宋史岳飛傳》記載:七年,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否?”飛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

不過,金軍的“柺子馬”與宋軍的“先鋒”也有不同之處,一方面金軍馬匹比宋軍多,因此,金軍的柺子馬部隊可能有二、三匹甚至四、五匹的副馬,相反,宋軍由於缺馬,其先鋒部隊不一定人人都有副馬;宋軍缺馬,所以宋軍不能象金軍那樣以騎兵爲主,出擊的左右翼全是騎兵。從《宋史》記載的多數戰例來看,宋軍通常僅僅只有“先鋒”的這一翼是騎兵,而乘勝追擊的是步兵。《宋史岳雲傳》記載的潁昌之戰就是一個好例子:“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既然金軍的“柺子馬”與岳家軍的“先鋒”都是突擊隊,那麼,這兩條部隊到底誰強誰弱呢?岳家軍大破金軍的“柺子馬”的歷史早已經燴炙人口,在此略過不表;單說岳家軍的“先鋒”出擊金軍陣地時的表現,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兀朮益兵來,部將王剛以五十騎覘敵,遇之,奮斬其將。飛時出視戰地,望見黃塵蔽天,自以四十騎突戰,敗之。”這一戰,岳飛親自做“先鋒”大破金軍,顯然是一個經典例子--事實就擺在眼前,儘管金軍的“柺子馬”與岳家軍的“先鋒”都是同一類型的部隊,但岳家軍的“先鋒”其戰鬥力比金軍的“柺子馬”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