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科舉考試,爲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績差距很大?

古代的科舉考試,爲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績差距很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方多戰亂,南方多穩定,這種社會格局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因此南北方科舉考生的成績差距相當大。

自古以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了各地考生水平的差異。到了明清時期,這種不均衡更加嚴重。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經二月會試和三月殿試,由翰林學士劉三吾和白信蹈等人主持的考試共取宋詞琮等51人,是爲春榜,因所錄取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南榜”。

南方雖然經濟、文化都要比北方發達,但整個考試北方人一名未取,實爲從來所未有。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控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朱元璋遂命張信等人對落第舉子進行復核考試,增錄北方人。不料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中,文理都不佳,且有犯禁忌之語。又有人控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中囑咐張信等人,故意將很差的卷子上呈。朱元璋遂大怒,劉三吾流放邊疆,白信蹈﹑張信等被凌遲處死。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取錄任伯安等61名,次月進行殿試,因所錄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

古代的科舉考試,爲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績差距很大?

南北榜科場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但並不能長久地解決問題。隨後的考試,北方人也無非南方人的對手,常常是十不取一。於是,到了明仁宗時期,遂決定對南北士子分榜錄取:“科舉之士須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選北人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場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老實說,這種雖然全國一張卷、但卻按名額錄取的方式,在清朝乃至此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續和發揮。從此,南北方的考生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出貢生後,再統一參加殿式。

到了清代,這種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僅以進士考試中最難考中的“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來看,就很容易發現這一點。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清代獨中狀元的以江蘇人最多,有50個,是第二名浙江省的2倍多,也比其他所有省份的全部總和還要多。如果說江蘇的教育水平最發達,人文最昌盛,估計清代人是不會反對的。

江蘇在科舉考試中雖然厲害,但也呈現出省內的不平衡性。這其中,蘇州一府就獨出25個狀元,比浙江全省還多,佔全國的22%。常州府則出了8個狀元,太倉5個。

浙江的湖州出了6個狀元,杭州出了5個狀元,嘉興4個。

廣西的4個狀元都出在了桂林。

山西省整個清代一個狀元也沒有。

陝西好一些,有一個,就是嘉慶時期扳倒權臣和珅的王傑。但他中狀元並不光彩,因爲本來這一科的狀元是江蘇人、著名史學家趙翼,只因乾隆帝在最終確定等級時,突然問到本朝有沒有出過陝西的狀元,閱卷官回答還沒有,於是就將陝西籍的王傑提到第一名。

古代的科舉考試,爲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績差距很大? 第2張

這件事也成爲趙翼一輩子的隱痛,他還專門寫詩:“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千秋自有無窮眼,豈用爭名在一時?”滿紙辛酸,撲面而來。

利益決定立場。如何取捨公正與公平,實在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