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蜀漢的兵力並不強,爲何諸葛亮始終堅持北伐?

蜀漢的兵力並不強,爲何諸葛亮始終堅持北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從漢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的6年時間裏,諸葛亮曾五次率領10萬蜀漢兵力北伐。據估計當時曹魏有40萬大軍,無論是兵力上還是儲備上,諸葛亮都不佔優勢,其最後北伐的效果也非常有限。那麼,爲什麼諸葛亮在兵力不強的情況下,依然要選擇北伐呢?

在面對歷史事件時,很多人總喜歡問如果。如果諸葛亮沒有北伐,如果諸葛亮安於在蜀漢生產,那麼結果會怎樣?其實,當我們穿過歷史長河,回過頭來看歷史時就會發現,某個時刻的事件其發生看似有各種不利因素,但卻有其存在和發生的意義。與其糾結諸葛亮北伐決策的正確性,不如在這個既定背景下,去看看當時的諸葛亮爲何這麼做。

蜀漢的兵力並不強,爲何諸葛亮始終堅持北伐?

興復漢室、促進統一

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對蜀漢發展的長遠目標進行了規劃,那就是“成就霸業”“興復漢室”,這也成爲他北伐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那時,劉備在隆中對與諸葛亮會面時,也談及了自己的規劃和想法。劉備談到“志猶未已”,這裏他的“志”也是針對當時漢室頹廢的現象,因此劉備心中也是有復興漢室的願景的。

由此看來在當時,劉備和諸葛亮都對興復漢室抱定目標。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種下的“興復漢室”的種子對於他後來在蜀漢秉政時期北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後來劉備在敗於孫權後不久就病逝了,他未完成的夙願成爲了諸葛亮要爲之奮鬥的動力。在他給後主劉禪的上書《出師表》中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以此表明劉備期望結束割據的目標。

蜀漢的兵力並不強,爲何諸葛亮始終堅持北伐? 第2張

後來諸葛亮也提到“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都深刻表現除了他對興復漢室的願望。雖然,此時的漢室與之前劉備所說的漢室,在一些歷史學者的眼中是有着不同的,但無論其漢室的屬性是否一樣,但結束割據,促進統一的願望沒有變,可以說這是諸葛亮的最高目標。作爲蜀漢的大軍師,他的謀篇佈局、他的運籌帷幄都是從這一遠大理想目標出發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北伐則是一個繞不開的環節。

調整軍事戰略

討論完了劉備、諸葛亮的長遠目標,我們再回到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前後的戰略側重點是不同的,他在《隆中對》中對自己的戰略目標進行的規劃是,要興復漢室需要通過奪取荊、益兩州來積蓄力量,同時再進一步向洛陽、潼關來奪取中原。但是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這之後發生了夷陵之戰。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不僅沒能實現爲關羽報仇的目的,還大敗於孫權。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諸葛亮意識到蜀漢軍事戰略上的問題。在夷陵之戰以前,蜀漢非常看重荊州,以至於這裏成爲劉備和孫權爭奪的重點。但是後來諸葛亮意識到,興復漢室需要解決孫吳、曹魏,但是兩者有先後順序。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需要先同孫吳搞好關係。因此,諸葛亮決定放下荊州,把戰略重點調整到隴右。因此此後諸葛亮的北伐也對他軍事戰略和部署的一種迴應。

另外,對於諸葛亮北伐來說,雖然不一定能夠一舉消滅曹魏,但是可以使蜀漢在雍涼甚至整個涼州獲得一定的控制區,從而形成有利於以後的戰略隔絕。作爲一個有着戰略眼光和長足部署的人來說,諸葛亮不會只把眼睛盯在當下,更會考慮未來。另外,諸葛亮的北伐在當時對於其敵方曹魏來說,也產生了軍事上的威懾和騷擾。這也是有着軍事目的的,可以對魏國施加軍事壓力,其次是對魏國保持政治壓力。

凝聚內部、重振力量

在劉備在世時,蜀漢內部其實就存在着派系劃分的問題,劉備去世後這一問題也並非消失,這也是諸葛亮提到的“奸佞小人”的問題。通過北伐可以起到凝聚內部共識的作用。而且更爲重要的是,諸葛亮作爲蜀國的大軍師,他對蜀國的人才部署和人才儲備是非常清楚的。他深刻地認識到,蔣琬、費禕等人的能力遠不及自己。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蜀國的立國者後代能夠擔當大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蜀漢的兵力並不強,爲何諸葛亮始終堅持北伐? 第3張

綜上所述,雖然說諸葛亮北伐,讓蜀軍在幾年的時間中都很疲乏,損失也不不小,很多人把這些歸結到諸葛亮頭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北伐對曹魏是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射殺魏國名將張郃、擊敗雍州刺史郭淮等,司馬懿帶領的魏軍的避戰也說明的這一問題。經過諸葛亮的北伐,蜀國內部也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整頓。回過頭來,我們再看諸葛亮的北伐,他之所以堅定地北伐,不是因爲他知道北伐會成功,而是在時不我待的情況下,他知道,現在勝算不大,以後勝算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