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李唐皇室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唐朝皇帝的血統在網絡上爭辯的比較多,很多人都喜歡說唐代皇室是鮮卑人後裔,以此證明唐朝是鮮卑王朝,而非正統的漢王朝。有些時候更是成爲博人眼球的爆點。

誠然唐王朝的皇室確實受到北朝以來的鮮卑風俗影響,而且唐朝皇室確實帶有鮮卑血統。但這種不依據歷史環境,而以現代思維分析古代情況是十分不靠譜的。

而且很多人喜歡用民族來劃分人類,但是他們對於民族的概念並不是很瞭解,導致他們會把血統用來論證民族,但是在實際上民族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作爲依據,而不是血統。我們可以通過中外皇室的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來說明唐朝的身份問題。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唐朝皇室和中外皇室在血統上作比較

只有對比事物,才能夠更加準確的發掘問題的關鍵所在。

李唐王室自稱出自隴西李氏,遠祖是老子李耳,不過這種說法不可信。按照唐史大家陳寅恪先生的考據,李唐王室一族應該是趙郡李氏的破落戶,這個趙郡李氏是戰國時期傳承下來的華夏士族,所以在歷史學界基本確認李唐的父系一脈是漢人,不過是受到鮮卑風俗影響的漢人。

李唐王室的母系血脈確實有外族血統,唐朝建立之後主要是兩人:李淵之妻竇皇后、李世民之妻長孫皇后。竇皇后出自紇豆陵氏,嚴格意義上講紇豆陵氏是匈奴貴族,鮮卑入主草原後依附鮮卑,算不上純粹的鮮卑人。長孫皇后的家族長孫氏是北魏皇族後裔,然而這兩人都屬於漢化鮮卑人,而且長孫皇后還是宋明清三朝承認的賢后。除了她倆之外,歷代唐朝皇后基本都是漢人。

如果有人因爲唐朝皇室母族的兩人帶有鮮卑血脈,就把唐朝皇室認爲鮮卑人後裔,那有意思的就來了,他們該怎麼看待清朝呢?

我們先看看清代皇帝的血脈:

順治帝的母親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出自蒙古科爾沁部,是正統的蒙古人。康熙帝之母佟佳氏本姓佟,佟氏先祖是女真人達爾哈齊,投奔明朝後改姓佟,歷代爲明代衛所長官,在此期間不斷和漢人通婚,已經漢化。後金崛起後,佟氏家族投奔後金,此後被編入漢軍旗,也就是滿人也認爲佟氏是漢人。毫無疑問,康熙帝有漢人血統。乾隆帝生母鈕鈷祿氏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鈕鈷祿氏就是漢人,鈕鈷祿氏本姓錢,後來雍正帝爲了提高乾隆帝的地位,才讓錢氏改姓爲鈕鈷祿氏。而另一種說法是鈕鈷祿氏是鈕鈷祿凌柱的女兒,不過凌柱的老婆是漢人彭氏。所以乾隆必定帶有漢人血統。嘉慶帝的生母魏佳氏是漢人,遠祖魏國賢是明朝千戶,投降清朝,後來收入內務府做包衣,後裔就是魏氏,只不過改名爲魏佳氏。如果把血統論放在康熙帝和順治帝身上用,那順治帝是蒙古人嗎?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是漢人嗎?很顯然不可能成立。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第2張

如果放到世界歷史上,那就更加好玩。我們對比一下英國和俄羅斯。

現代英國的主體民族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而英國溫莎王室的祖先是諾曼人威廉一世,這個諾曼人是維京人後代。丹麥的維京人曾經在11世紀初佔領整個英格蘭,對英格蘭造成了重大破壞。而諾曼人則在1066年再次佔領英格蘭,史稱“諾曼征服”,威廉一世也被稱爲“征服者威廉”。那作爲諾曼人後裔的溫莎王室是英國人嗎?

而且溫莎王室還是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的後裔。喬治一世就是典型的德意志人,連英語都不會說,而且還不喜歡去英國居住,大多數時間留在漢諾威生活,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因爲和德國交戰死傷無數,而英國王室的血統居然是德國人。那喬治一世的直系後裔溫莎皇室是不是英國人?

英國只是歐洲比較典型的國家,俄羅斯的歷史則更加有趣。

俄羅斯主體民族是東斯拉夫人,在沙皇俄國之前是由北歐維京人組成貴族進行統治,這也導致俄羅斯很多貴族後裔是維京人後代。而沙皇俄國皇室則是摻雜大量德國血統,比如葉卡捷琳娜大帝,她就是典型的德國人。葉卡琳娜大帝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是普魯士安哈爾特公國的公主。所以俄羅斯拍一部電視劇《葉卡琳娜大帝》來表彰一個德國人爲俄羅斯做貢獻?

所以用血統來劃分唐朝王室是十分荒謬的行爲。那麼爲什麼這麼多的人把血統和民族聯繫在一起呢?因爲他們對於民族的概念不夠了解。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第3張

血統≠民族

我們首先要清楚什麼是民族。民族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弄出來的概念,到現在爲止屬於比較難以定義的概念,因爲學術界到現在也沒有大家公認的定義。按照公開的定義,民族是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羣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羣人。也就是民族這個概念並不是以血緣爲重要的因素,反而是三個要點:文化、語言、歷史。

在西方,對於民族定義比較權威的著作有《美利堅百科全書》,此書對於民族的定義是:

作爲一個文化術語,nationality指個人或集團的文化、種族、語言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狀況。這樣,一個人可以被稱爲日耳曼人、波蘭人、意大利人或希臘人,而不用考慮他的公民身份、戶籍和法律國籍。

西方突出了民族的特徵,即文化、種族、語言和意識形態,解釋一下,意識形態的意思是對於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類似於我們平常所說的觀念。

我們通過上述的說法可以看到,民族最爲重要的是擁有相同的文化和語言,這纔是一個民族的特性。除此之外,民族思想誕生的也比較晚,早期人類只有比較樸素的民族觀念,直到近代法國由於大革命形成了民族思想,然後通過拿破崙戰爭散佈到其他歐洲國家,此後歐洲殖民全球,這個思想被帶到了全世界。

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意大利。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意大利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且各個地區的族羣差異性很大,意大利北部長期遭到歐洲大陸的侵襲,南方又分裂爲數個小國。甚至還有比薩、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城邦國家。在意大利統一戰爭之前,就沒有意大利人這一概念。主要區分有西西里人、卡拉布里亞人、那不勒斯人等等,各集團之間往往語言不通。只是在統一戰爭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由於存在統一的政府,逐漸形成了意大利人的概念。

血統論原本是古代奴隸制社會上層貴族爲了維護自身的權力和利益,藉着君權神授的概念,以血脈劃分貴族和奴隸,以此壓榨下層民衆。

比如中國的商朝自稱是玄鳥的後裔,《詩經》中有一篇《商頌》就描述了君權神授的詩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商朝皇室的先祖是神靈玄鳥的後裔,所以歷代帝王自然具有神性,在這種宣傳下凡人自然不能反抗神靈後裔,這十分有利於商朝的統治。

在封建社會也採用了這種辦法維持統治。唐朝的李氏家族就宣傳自己是老子後裔,老子即是道家思想的創始者,又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這種聖人兼神人的身份,也會使得李氏家族的血脈顯得高貴。所以唐朝皇帝經常追封老子,唐高宗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追封老子爲聖祖大道玄元皇帝。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第4張

此後近代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新興的資產階級在定義民族主義,更多也是以文化和語言作爲民族的特徵,比如德意志統一運動前期的思想中,哲學家赫爾德爾就是以語言和獨特的傳統強調德意志的民族性。而德意志境內的文學家也更加強調德意志人的文化認同。

所以血統論在民族理念的形成時,並沒有形成支配性地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原始社會中同姓的人基本上來自同一個族羣,他們不可能一直內部通婚,勢必會和外姓的族羣通婚。周朝時期就實行過同姓不婚的原則,姬姓諸侯通常選擇姜姓諸侯的的女兒結婚。如果論血緣,那全體人類從本質上講都是遠古時期從非洲出走的智人後代。這該如何定義呢?

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散播者——唐王朝

漢族是以文化爲認同的民族,在古代社會也是這麼定義的。在北朝,高歡是屬於是北魏六鎮的漢人,但是被鮮卑化,高歡和他的子孫一直自認爲鮮卑人。而與北魏王室同血脈的源氏一族源賀,他的五世孫源師在北齊被高阿那肱痛罵爲“漢兒”。可見文化認同是當時的常態。

唐朝的制度和禮儀都來自於北朝,而北朝的制度和禮儀是漢族士族所設計的,這使得北朝始終認同漢文化,最明顯的就是官制,北周宇文泰在改革官制時,就是在周禮的基礎上設計的。

這裏要說明的是北朝爲什麼始終會被,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北方的漢人士族勢力龐大。這些北朝士族與南朝士族有着根本區別,北朝士族在地方上擁有大莊園和家族武裝,他們修建塢堡控制了地方,家族子弟能文尚武。這使得北朝皇帝必須不斷拉攏這些豪族,才能穩固統治。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第5張

北方士族一直保存着漢朝之後的漢文化,比如儒家禮儀,而北朝皇帝則處於比較落後的制度和文化之中,很容易被先進的漢文化所吸引,所以纔會出現漢化改革,健全北朝的國家統治。當然北朝對於漢文化也有衝擊,比如北朝婦女地位的提高,這也是對於儒家文化中婦女受到壓制的修正。

唐王朝繼承了北朝的漢文化,也繼承了一部分北朝時期的社會風氣。但是唐王朝最大的功績是發揚了漢朝以來的中華文化。

唐朝在前期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滅了高句麗、百濟、西域、突厥等等國家。把漢文化也傳播到了這些地區,最明顯就是東亞北部地區的民族和國家大部分接受了唐文化,日本,渤海國,新羅基本上都在學習中華文化,這種影響幾乎無法消除。比如渤海國在後期和唐人的區別不大,他們學習詩書也喜歡牡丹,此後消融於漢族。後繼的遼朝重建二元制帝國也是學習唐朝,即唐朝君主擁有的的天可汗和皇帝的兩重身份,而且遼朝在南京燕雲地區的文化更加接近唐朝而非宋朝。

西北的西域乃至中亞,西南的南詔也深受唐文化的影響。西域大國於闐一直是中原的藩屬,于闐李氏王朝自稱唐朝後裔,也是受到唐朝影響很大的國家。在宋朝建立之初、道路隔絕的情況下,于闐李氏王朝就開始和中原的宋王朝建立聯繫,這種文化上的控制力直到于闐滅亡。西南的南詔也搞過府兵制,傳承至大理,能和宋朝聯繫緊密,文化趨同不可忽視。

在宋朝,唐代故地定難軍、歸義軍被定難軍節度使攻佔,而定難軍節度使就是党項人首領李氏家族,此後李元昊建立西夏割據一方。而唐朝的靜海軍節度使在五代十國時獨立,演化爲後來的越南。

在今天唐朝的影響依舊還在,比如海外的中國人自稱唐人,建立了唐人街。而且日本在唐代之後,一直喜歡稱呼東亞大陸爲“唐”。

雖然人們很喜歡拿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沙陀王朝說事,但是三個王朝政治羣體來源於後唐,後唐是以復唐爲政治旗幟,《資治通鑑》中李克用曾經說過:

顧吾家世忠孝,立功帝室,誓死不爲耳。汝它日當務以復唐社稷爲心,慎勿效此曹所爲!

後唐也確實以“中興唐朝”爲目的,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更多是文化上的影響力。後唐滅亡後,南方又出現南唐,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影響力確實不小。

可以說唐朝把當時的中華文化散播到了四方,是一個傑出的中華文化繼承者和傳播者,也使得後人一提及中華文明,首先想到就是漢唐時代。

從中外皇室對比、民族概念和文化傳承三個角度,分析李唐皇室的身份問題 第6張

結語:在唐朝誹謗皇室是什麼下場?

在唐朝時期,有人曾經就說唐朝皇帝是鮮卑人,這個人就是唐代的僧人法琳。要知道法琳是一代高僧,被彥琮稱作:“唐護法沙門”。他曾經對唐太宗說: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李唐皇室是鮮卑後裔,不是隴西李氏苗裔,這個達闍即大野,是鮮卑語中李氏的意思。

法琳的言論使得唐太宗大怒,專門下詔書批評法琳,說法琳誹謗先人,但是法琳畢竟是高僧,唐太宗只是把他流放。所以很多人爭論李唐皇室,但這個問題早在唐代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