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燕雲十六州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有宋一朝,武力不振,除“守內虛外”與“重文輕武”之類的國家制度原因,細究之下,整合五代十國亂局而建立的大宋王朝,其根本就先天不足,趙匡胤所接手的實爲一個爛攤子,整個宋王朝從建立之始,到崖山之戰,燕雲之地始終如陰霾一般籠罩在大宋王朝頭頂。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不光彩的手段(陳橋兵變),從孤兒寡母手上奪取江山建立宋王朝的時候,燕雲十六州已經屬於契丹(遼),這個窺視了中原大地的強國已經建國半個世紀之久,此時的契丹,不說如日中天,但比較剛剛建立的趙宋王朝來講,不異於龐然大物。

遼國始建於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機所建,公元924年,耶律阿保機發動了對西北草原部落的全面進攻,把遼國勢力範圍延深伸至貝爾加湖,從而完成對北方草原的統一,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率兵進軍東北,滅掉立國二百餘年的渤海國,得到了五千裏土地,進而收服山野女真,統一北方地區,王朝基本成型。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公元936年,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在晉陽(太原)起兵造反,遭到後唐末帝李從珂凌厲鎮壓,石敬瑭爲了最終贏得勝利,奪取帝位,於936年7月,向遼國求救,條件就是“稱臣於遼國主,且以父禮事之”,並且約定事成之後,割讓“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就這樣的條件,甚至連石敬瑭的心腹將領劉知遠“後漢建立者”都爲之驚愕。

有了遼國的武力支持之下,石敬瑭成功代唐自立,建立後晉,是爲後晉高祖,而且石敬瑭還親自拜見當時遼國皇帝耶律德光,以全當日之約,確定父子關係,這一年,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34歲,兒子比老子大11歲,“兒皇帝”之名由此而來,這不是一出鬧劇,公元938年,石敬瑭派遣使者,獻上燕雲十六州的圖籍,至此燕雲之地盡入遼國,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由大帥徐達派兵北伐,分離432年的燕雲之地,才從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

石敬瑭的夢想成真了,當上了皇帝寶座,但對中原大地而言,悲劇的大幕從此揭開。

對於中原王朝來講,北方的異族自周開始,就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但始終都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面,這些北方的民族,由於地理幻境的影響,個人武力及其強大,加上是馬背上的長大的,加上有馬匹的加持,都是來無影去無蹤,隨時準備劫掠中原,翻看歷史。秦漢之時的匈奴,唐時期的突厥,都曾強大一時,但最終被中原王朝所打散,直到消失於歷史的長河。

唯獨宋王朝時期,不論宋君臣如何努力,始終不能收復舊山河,甚至還屈辱的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爲什麼燕雲之地就這麼重要,僅僅是因爲燕雲之地是北方屏障?

其實,宋王朝之所以收復不了燕雲之地,是因爲石敬瑭慷慨饋贈,使得遼國獲得了一塊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漢人居住地區,遊牧民族有一個特點,強大很快,落敗也很快,這和他們的習慣有關係,因爲他們需要逐水草而居,遇到大雪天災年間,抗災的能力太差導致容易消亡。

遼國雖然滅掉了渤海國,獲得了東北地區一些產糧之地,但主要還是以畜牧爲主,渤海國之產,完全只能佔到遼國整個收入的十分之一,其發達程度決不能和燕雲之地相比。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第2張

燕雲十六州是一個成熟先進的農業區,農業、手工業、其他產業遠比遼國本部地區發達的多,從遼國統治者對燕雲之地一直親睞有加就能看出,燕雲之地不管是對中原王朝還是北方國家同樣重要,甚至要比對重要王朝更爲重要,幽州一直都是作爲中原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以軍事爲主,但在遼國的手裏,一躍成爲政治陪都、軍事前哨和主要的賦稅來源。

遼國還弄出了“一國二制”的辦法,遼人管遼地,漢人管漢地,正因爲有了燕雲之地,遼國從皇室到平民,都認真學習漢人文化,以學習漢文化爲榮,這些手段使得遼國和過去的匈奴、突厥等汗國不同,不是一個單純的草原王國,而是一種新型的“農耕畜牧複合型帝國”,其組織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文化程度,要比漢唐時期單純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更爲強大。

遼國有農業基地,可以築成防守,北方地勢之艱難對他們有利,中原王朝想收復,那也需要一城一城推進,不在像以前,只要直搗黃龍,只要行動迅速,就可以安全退回,取得勝利,遼國有了堅城之後,遼國同時也保存着動員的迅速和戰場上的機動性,這和遼國的生活息息相關。

可以這麼說,有了燕雲之地的遼國,是當時大地上的霸主,而且遼國也開始以“北朝”自稱,與中原的政權形成了南北的態勢,高麗、回鶻、吐蕃俯首稱臣,就連當時南方地區的南唐,吳越之地的統治者均去遼國朝貢。遼史記載:“蓋北朝(遼)雄勝過古者,緣得燕地漢人”,這一點,連後期的宋王朝也只能無奈的承認。

燕雲之地,不僅是農耕,在偏北的幽州,更是處於半耕半畜的地方,馬匹的數量及質量遠遠不是其他地方能及的,公元822年,當時作爲盧龍節度使的朱克融曾一次向朝廷獻馬數萬匹,數量驚人,中原朝廷有自己的產馬地,也就不會在與遊牧民族戰鬥中處於被動局面,燕雲之地割讓給了遼國,中原政權就再也沒有產馬地了。這也是爲什麼之後的宋王朝與遼國和西夏過作戰中,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的關鍵問題所在,你打贏了,

更爲重要的是,燕雲之地易主,主客位置也隨之變化,中原政權在地理位置上就處於一種被動局面,燕雲之地處於華北平原的最北方,地行復雜,易守難攻,是一道天然的軍事天險,中原政權守着偌大的平原之地,北方遼國只要出兵就可以一路毫無障礙的直達黃河岸。

趙宋王朝建立之後,面對此難題,毫無辦法,只能通過一些手段,防止遼國入侵。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第3張

第一、挖水渠、連接各地河流延緩進攻步伐,使宋王朝有反應時間。

宋王朝初期,修築了一條由現今滿城縣北山、經過清苑、高陽、雄縣、霸州等地的河渠,直接到東面的泥姑海口,聯結了大清河幾條支流以及多處窪地,形成了綿延400多公里的河泊防線,其實後期治理黃河,並不全是爲了防黃河決堤,更多是也是阻擋北方遼國所用。

“國家恃此大河,內固京都,外限敵馬,南岸遂屬遼界,彼必爲橋樑,則中國全失險阻之限,不可不爲深慮”

不管如何,多些河流總是好的,至少你人馬通過,必須要建橋樑,這也讓宋王朝有一些基本反應時間。

第二、植樹造林

宋遼對峙時期以白溝河下游爲兩國的分界線,故白溝河即稱界河,沿界河一帶地勢由西向東傾斜,以保州爲中心分成兩段,東從泥姑海口西至保州數百里皆瑭水瀰漫,遼兵難以通過。保州以西至太行山下並無瑭水,近二百里無險可守,契丹騎兵可以直入,這一帶遂成爲營造軍事防禦林的重點地區。

北宋建國以後,多次詔令保護邊界地區的林木,並令植樹造林,以作爲御遼的軍事防禦工程。首先利用了原有的林木作爲軍事防禦林,對河北地區的山林,朝廷常有詔令禁止砍伐,以致“積有歲年,茂密成林,險固可恃”。除利用原有的山林外,北宋還很重視人工造林,宋仁宗在皇拓元年(公元1049年)把目的說得一清二楚,“廣植林木,異時以限敵馬”。這在木材消費壓力很大的北宋實在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須知宋代開封附近已是一片平原,早已沒有森林,修造宮殿所需的杉木都取自千里之外的湖南湘潭、衡陽、道縣等處。甚至北宋的印書業很發達,紙與墨的消費量均高。制墨的方法是燃燒松木,聚積其菸灰,用膠調和,製成錠狀,使得“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朝廷的重視,經過宋初百餘年的經營,河北緣邊的軍事防禦林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太祖立國時曾於“瓦橋一帶南北分界之所專植榆柳,中通一徑,僅能容一騎”,至真宗朝,形成了“歲月浸久,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絡翳塞”的局面。公元1075年時,沈括奏報定州北境種植的榆柳已經以億計。契丹也意識到宋人的目的,以致出現了“雄州種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的事情。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宋王朝揹負最爲沉重的歷史包袱 第4張

除此之外,宋王朝還大力發展軍備,使得軍費開支空前巨大,“以步制騎,莫善於險”宋王朝在對戰的時候,都是依靠堅城,山河地理等險要之地,限制敵人騎兵發揮優勢,隨後依靠強大的科技爲之禦敵,這無形之中也讓“兵貴神速“成了一句話,雖然宋王朝能靠防禦來阻擋遼國入侵,但是靠防守的勝利是奪不回燕雲之地的,之後無形增加軍費開支。

終宋一朝,都一直處於被動局面,這個由五代十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一直成爲宋王朝身上最爲沉重的包袱,壓制着宋王朝的武治,無法和文治齊頭並進,文治鼎盛,沒有武治的幫襯,最終不免崖山之戰的出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