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北魏是如何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的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花木蘭,是中國“巾幗英雄”形象的金牌代言人。衆所周知,該角色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雖然這可能是虛構的作品、虛擬的人物,但所處的時代並非完全架空。根據詩中所描繪場景及關鍵詞,目前史學/文學界一致認爲,木蘭身處的朝代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而她作戰的對象,則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柔然。

說到“魏”這個國號,咱們首先會聯想到以戰國時期的魏國,或者三國時的曹魏,它們都是曾經雄踞中原的強大農耕政權。

但與上述二者相比,北魏卻相當“非主流”:這個王朝的創立者拓跋家族,起源於東胡的遊牧民族——鮮卑;在百年間內,它從一個邊陲小部落,逐步成長爲統一北方的中原帝國;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自我學習、進化,成爲了首個成功(也許是短暫的)將北方各民族整合入漢文明體系中的劃時代王朝。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而《木蘭詩》中的一些關鍵詞,也體現出了北魏的時代特點,如木蘭作爲平民女子卻會騎馬;同時出現了“可汗”、“尚書郎”這兩個分屬遊牧及中原的頭銜;“黑山頭”、“燕山胡騎”等地名,也與北魏出擊柔然的真實歷史記錄高度吻合。

因此,像下圖劇照中,北魏軍隊在草原上對戰柔然鐵騎時、竟然步兵爲主體的情形,在真實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北魏打擊柔然,基本上是騎兵對騎兵,依靠更高一籌的技術優勢、戰術水平、後勤實力,時常上演追打對方几十里、幾百裏甚至數千裏的壯觀場景。(木蘭詩中其實已經透露了這一情況,下文也會提及)

下面,我們就看看北魏的傳奇逆襲史。

拓跋氏崛起的時代背景:司馬氏集團自毀河山,各民族梟雄逐鹿中原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當初對漢高祖劉邦說的這九個字,幾乎是中國古代數千年治、亂交替狀態的最精準概括:一個王朝先興後衰,當達到一個臨界值後,天下羣雄順勢並起,爲了爭奪未來唯一的話語權而大打出手。

但司馬氏的西晉還是開創了先河。在之前,王朝的歸屬權,是在中原“衣冠華族”內部不同的家族之間易手;而到了晉朝,司馬氏及其支持者集團狼狽逃向江南後,原本華夏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淪爲了原本處於附屬地位的內遷少數民族的角力場。

在接下來的上百年間,以匈奴、羯、氐、羌、鮮卑爲代表的各族力量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族之間、同民族內部的不同姓氏之間、甚至同姓氏內部不同個體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血腥征服戰,除偏安東南一隅的司馬氏之外,中原大地上先後誕生了20多個政權,其中16個較爲強大的個體被後世稱爲“十六國”。

這就是史學界所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但是,這些豪強都沒有徹底整合整個北方的能力,曾經最接近這一目標的氐族前秦政權也只是曇花一現。而最終結束亂象、統一北方,將時代發展推向南北朝的,則是起初極不起眼的鮮卑小部落——拓跋氏。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從弱小部落逆襲爲中原之主,根據關鍵首領來劃分,拓跋氏的崛起大致可分爲五個階段。

階段一:拓跋猗盧,從原生部落,到官方認證的藩國

曹魏時期,拓跋家族在首領拓跋力微的率領下遷徙到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並且向中原入質稱臣。直到其後的晉武帝司馬炎時期,中原王朝延續着長期以來對周邊民族的軟硬兼施、離間分化國策,使得這一部落的發展被嚴格控制。

晉惠帝司馬衷時期,八王之亂使朝廷的控制力逐漸減弱。不僅如此,多位藩王紛紛調動內遷少數民族武裝,這也讓曾經被嚴格束縛的匈奴、鮮卑等部落得到了擴張的機會。

在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公開扯起反晉大旗後,拓跋氏在首領拓跋猗盧的率領下,堅定站在晉王朝一邊。當時還處於遊牧狀態的拓跋氏,憑藉強大的騎兵力量,先後多次幫助晉軍擊敗叛軍。憑藉戰功,在公元310年,拓跋猗盧被晉王朝封爲代公,以代郡爲封地(河北省內),不久後再次進爵爲代王。

對於拓跋氏的戰鬥力,《資治通鑑》中記載的一起戰鬥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公元312年,匈奴漢國中山王劉曜擊敗晉朝司空劉琨、奪取晉陽城。不久後,應劉琨的求救,拓跋猗盧率20多萬騎兵痛擊匈奴軍隊,敵軍屍體綿延數百里,劉曜(後來的前趙皇帝)身中七傷,幾乎當場斃命。

被封爲代王后,拓跋氏已經從遊牧部落進階爲受中原王朝承認的藩屬政權。此後,拓跋猗盧以盛樂、平城(山西大同)爲中心,重用漢人官員,吸納納流亡的晉人,嚴明法令,部族管理逐漸規範化;並且不斷東征西討,先後擊敗匈奴、烏桓,實力獲得迅速發展。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階段二:拓跋什翼犍,混亂→崛起→滅國,拓跋氏的波折命運

隨着西晉被匈奴漢國滅亡,偏居北方的拓跋氏逐漸開始自我發展之路。從公元316年拓跋猗盧被殺開始,一直到公元338年,拓跋氏內部出現了多次內亂,首領頻繁更迭。但在弱肉強食的大環境下,部族仍保持着一體,在某些首領在位期間,甚至仍取得了可觀的發展。

到了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位,並不間斷統治部族38年。這一期間,拓跋氏迎來了發展的新階段。

什翼犍“雄武有謀略”,他在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模仿中原設置百官,任用漢人爲官,明確法令、爲政清簡,推動拓跋氏逐漸由部落轉化爲具有王朝性質的封建組織。其後他東征西討,實控範圍“東自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陰山,北盡沙漠”,擁有部衆數十萬。

這段時間,代國主要的打擊對象是周邊其他遊牧民族,比如在公元363年冬,他親自率軍討伐高車(又稱敕勒、丁零),抓獲俘虜一萬多人,搶得馬、牛、羊100多萬頭。此外還多次戰勝匈奴鐵弗部。

但隨着強大前秦王朝的崛起,拓跋氏遭受了有史以來的最大挫折。公元376年,外有前秦20萬大軍,內有高車等部族背叛,不久後什翼犍也被庶子殺害,代國被前秦滅亡。

階段三:拓跋珪,北魏的建國者,王朝時代的奠基者

代國滅亡時,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逃到了舅舅賀蘭部避難。

直到公元383年,隨着苻堅在淝水之戰落敗,統一了北方的前秦土崩瓦解,原本被征服的各族紛紛自立門戶。年僅16歲的拓跋珪在舅舅賀訥、後燕慕容垂的鼎力支持下,於公元386年正式復辟代國。幾個月後,他將自己的稱號從“代王”改成“魏王”,逐鹿中原的雄心顯露無疑。(此時,我們就可以將拓跋氏政權稱爲“北魏”)

拓跋珪年紀雖輕,但已體現出雄才大略之主的一切特質。在前期,他聯合後燕,將打擊兼併的目標放在附近的其他遊牧民族、鮮卑內部的其他部族身上。其中,就有花木蘭後來面對的柔然。

柔然,跟鮮卑一樣出自東胡。起先歸順於拓跋氏,代國被前秦滅亡後,柔然依附於匈奴鐵弗部。

公元391年,拓跋珪率軍攻打高車,各部族都言聽計從,只有柔然不聽命,拓跋珪決定先收拾這個刺兒頭。他親自率領的鐵騎即將殺到之際,“柔然遁走”,拓跋珪率軍緊追不捨;雙方同爲馬背上的民族,都擁有超高機動性,以至於魏軍狂奔600裏還沒追上對方。

在糧草即將耗盡之際,拓跋珪命令將士們殺掉副馬作爲口糧(副馬,即備用馬,魏軍將士基本人手兩匹馬輪着騎),堅持追上了柔然人,將其全族抓到了雲中郡。

通過一系列遊牧民族內部的兼併,北魏愈發兵強馬壯,擁有精騎以十萬計。

其後,眼看着一代戰神慕容垂(後燕皇帝)年老,拓跋珪打起了盟友後燕的主意。爲了收拾這一後起之秀,公元395年5月,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率領8萬大軍進攻北魏。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4張

雖同爲鮮卑政權,但燕國早就威震中原,對仍在草原上喝西北風的北魏心存輕視。針對敵人這一心理,拓跋珪故意示弱,帶着全體部族渡過黃河往西躲避1000多裏;8月,他帶着輕騎與後燕軍隊隔黃河對峙、但堅決不跟對方交戰;同時他還派人抓獲燕軍的偵察兵,大肆散佈謠言。

這些組合拳下來,燕軍疲憊不堪、人心惶惶,耗到11月,慕容寶決定撤退。

拓跋珪得知,立即率兵渡過黃河,留下輜重,親自挑選了2萬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趕敵人。

對此,慕容寶卻全然不知,邊走邊歇、如同度假。初9,拓跋珪率軍連夜摸到了參合陂,埋伏在西邊,東邊則是燕軍的大部隊;第二天日出後,2萬魏軍騎兵突然出現在山坡上,山崩地裂般呼嘯而下,毫無準備的燕軍驚慌失措,混亂不堪,5萬將士放下武器後被悉數屠殺。

拓跋珪在參合陂之戰使用的騎兵戰術,是北魏的祖傳殺手鐗,後來面對柔然時多次使用。

第二年,志在復仇的慕容垂御駕親征,在取得初步勝利後,卻在路經參合陂時被燕軍的遍地屍骨活活氣死,從此,北魏進入中原再也沒有阻礙。

公元396年,拓跋珪率大軍殺入中原。經過2年的奮戰,除山東半島的南燕、東北的北燕外,太行山以東的中原地區基本上歸入北魏版圖。

進入在經濟、文化等方面更爲先進的中原後,拓跋珪遷都平城,並在公元398年底正式稱帝,國號爲“魏”,史稱北魏。爲了加速政權封建化,拓跋珪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按照長安、洛陽的模板,修宮室、建宗廟、設社稷;大量起用漢人、仿照漢制,設置朝廷百官和地方各級官員,並且徙民耕田等。

拓跋珪在位的23年間,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加快,北魏從單純的遊牧政權,逐步演化爲準封建王朝。

不過到了公元409年,像當初的拓跋什翼犍一樣,拓跋珪死於兒子之手,諡號道武帝。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5張

階段四:拓跋燾,終結十六國時代、統一北方的一代雄主

經歷了明元帝拓跋嗣後,公元423年,拓跋燾繼位,史稱太武帝。此時他跟當初的祖父拓跋珪一樣,僅僅16歲。

拓跋燾即位後的首個敵人,就是我們的老熟人柔然。

當初在拓跋珪後期,北魏將重要精力集中於問鼎中原方面。柔然首領之子社侖趁機逃到漠北,侵略吞併高車等部族後,實力逐漸強盛,史書稱其巔峯時“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成了北魏北邊的一大勁敵。

公元624年,得知年輕的拓跋燾繼位,柔然可汗大檀率6萬騎兵入侵雲中郡,拓跋燾親自率領輕騎迎敵。經過這次事件後,拓跋燾力排衆議,決定暫時各自南下戰略,優先解決腹背後的大敵。

同年12月,拓跋燾派長孫翰等軍北擊柔然,對方落荒而逃,魏軍緊追不捨,“大獲而還”;

第二年,拓跋燾兵分五路、自己親領中軍大舉北伐。抵達漠南後,全軍丟下輜重,帶着15天的口糧輕騎度過漠北追殺柔然,大檀沒料到魏軍如此兇殘,幾乎沒命似的埋頭往北逃竄。

在暫時威懾柔然後,拓跋珪揮兵西南,打殘匈奴鐵弗部建立的胡夏政權。而柔然眼見有機可趁,再次南下騷擾。

爲了打痛這個討厭的攪局者,公元429年4月,拓跋燾分兵兩路,目標柔然可汗庭(蒙古國境內),他自己親率東路軍。

與上次一樣,魏軍到達漠南後放下捨棄、輕騎奔襲。六月,大軍已經遠離北魏都城3700多裏。魏軍在柔然境內橫行無忌,東至瀚海、西至張掖水、北越燕然山,柔然政權幾乎被摧殘的分崩離析,魏軍俘獲30多萬人、牛馬100多萬匹。7月,拓跋燾引兵東歸,至黑山。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6張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中提到的燕山胡騎,指的就是柔然國境內的燕然山;“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只有拓跋燾兵至黑山。由此看來,木蘭詩描寫的內容,極有可能引用了這起發生在拓跋燾時代的重大事件。

拓跋燾一生中13次出擊柔然,他認爲這個敵人“無知,狀類於蟲”,就像蟲子一樣無知、愚蠢、令人厭惡,因此將對方命名爲“蠕蠕”。《魏書》中,就正兒八經的列了一篇《蠕蠕傳》。

經此一戰,柔然元氣大傷,拓跋燾得以將目光投向中原、繼續落實自己“廓定四表,混一戎華”的志向。在近十年裏,拓跋燾先後吞併胡夏、北燕、北涼,繼當初苻堅的前秦以後,再次統一中國北方。

此後,爲了統一天下,拓跋燾曾南下,劉宋王朝的江北六州幾乎被摧毀,魏軍兵鋒直抵長江,整個南朝惶惶不可終日。 劉宋王朝的官員甚至贊拓跋燾“英圖武略,事駕”,是遠超當初匈奴一代雄主冒頓單于的存在。

除了卓越的軍事成就外,拓跋燾在治國方面也頗有建樹。他重用漢臣 ,改革官制、整肅吏治,而且知人善任 ,賞罰分明,重視法制,極大改善了北魏的政治生態;在作戰之餘,他注重改善民生,減輕賦稅 ,鼓勵生產,體察民間疾苦 ,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此外,他崇尚儒家禮義,推行楷式文字,進一步推動鮮卑族的漢化進程。

公元452年,45歲的拓跋燾被手下弒殺,追封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階段五:孝文帝改革,推動北方各族融合的偉大變革

在其後的拓跋濬、拓跋弘期間,北魏經過接力式的改革,社會組織形式逐漸由遊牧轉向農耕。

公元471年,醉心佛教的拓跋弘,將帝位傳給不滿5歲的兒子拓跋宏,是爲孝文帝。此後的拓跋弘名爲太上皇,但仍把控朝政。比如在公元472年,面對柔然來犯,他親自披掛上陣,將對方殺得丟盔卸甲,一直追到大漠。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7張

公元476年,23歲的太上皇拓跋弘暴斃,傳言是被其母親馮太后所殺。接下來,升級爲太皇太后的馮太后掌握了大權,她一方面着手推進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一方面親自撫養教育孝文帝拓跋宏。在她的影響下,孝文帝對漢文化越發認同。

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爲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進一步推動更大範圍的推動改革,比如重用漢族士人,全面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仿照漢人官制、考覈州郡官吏,以及設立三長制(採用鄰、裏、黨 的鄉官組織),實行均田制等等。

但真正讓他青史留名的舉動,是以遷都爲開端的全面漢化改革。爲了加強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公元493年5月,他以大舉討伐南齊爲由,率領百官以及步騎百餘萬從平城南下,於9月底抵達洛陽。其後以陰雨連綿爲由,大軍駐紮洛陽休整。當時許多鮮卑勳貴雖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南伐,加上此時自己已經身在洛陽,因此再也無人對遷都提出異議。

第二年,孝文帝正式宣佈遷都洛陽,其後在一衆漢族士人的支持下,全面推行漢化改革:

所有人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

禁止說胡語、改說漢語,官員若犯,就地免職;

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要葬在河南(黃河以南),不得回葬平城;

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等,全面推行儒家教育;

496年,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爲單音漢姓;拓跋改爲“元”,他本人改名爲元宏;

他親自帶頭,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

爲了保證改革的落實,他甚至處死了試圖叛亂太子拓跋恂。

......

北魏從小部落熬成中原大帝國,是如何做到的? 第8張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極大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並且使北魏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成爲完完全全的中原封建王朝。自此之後,雖然北方曾出現東西分裂,但再也沒重演過五胡十六國時期那種支離破碎、各族殘殺的局面。

但在孝文帝去世後,北魏政治的日益腐敗,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其後,在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邊境六大軍鎮起義的衝擊下,北魏王朝逐漸分崩離析。

534年,元善見被軍閥高歡在鄴城立爲皇帝;第二年,元寶炬被宇文泰在長安立爲皇帝,他們都自稱魏朝正統,北魏分裂,史稱東魏、西魏。

而到了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逼迫東魏皇帝禪讓,建立了北齊政權;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也要挾西魏皇帝“禪讓”,建立了北周政權。這標誌着,北魏王朝正式滅亡。

而“蠕蠕”柔然,由於對位北魏,未能像漢朝時的匈奴、唐朝時的突厥那樣,對中原王朝造成巨大沖擊,可謂北方草原之“恥”;北周北齊並立期間,柔然被爲自己打鐵的突厥人覆滅,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北魏也沒逃過這一封建王朝的死循環。但這一王朝在結束北方戰亂、促進民族融合、加強中原尚武精神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值得後世肯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