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鴻章是救國重臣,爲什麼會被說成是賣國賊?

李鴻章是救國重臣,爲什麼會被說成是賣國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李鴻章,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晚清時期,中興之臣與賣國之賊這兩個天差地別的評價出現在了一個人的身上,李鴻章的一生做了許多大事,有關於他的評價也是正負參半,評價高的將他列爲晚清救國的四大重臣之一,評價低的將他說成了賣國之賊,那這位晚清的軍政大臣,爲什麼心甘情願背上了賣國之賊的罵名呢?

多方原因,艦隊覆沒

首先看一下甲午海戰的失敗,北洋艦隊是清政府每年花大錢並且給予強國厚望的一支艦隊。在甲午海戰時,李鴻章命丁汝昌實行“保船制敵”的戰略方針,海戰失敗的原因與這個錯誤的戰略有關,最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李鴻章是救國重臣,爲什麼會被說成是賣國賊?

一時間李鴻章成爲全國聲討的對象,將戰爭失敗的因素全部歸於他的身上。但是李鴻章提出這個方針不是沒有原因的,軍費嚴重不足導致北洋艦隊的多數船艦老化嚴重,李鴻章心想就是再把這些艦船打沒了,拿什麼去震懾列強羣狼環繞的局面。

其實甲午海戰的失敗,真的不能完全怪罪到李鴻章的身上,沒有人不想讓自己國家的軍隊打個勝仗。北洋水師也不是李鴻章的私人軍隊,這是清朝的軍隊,日常的軍費仍然遭到阻攔,在列強羣狼環繞的背景下,清政府的內鬥依然嚴重,當時的翁同酥因爲與李鴻章有私人恩怨,軍費經常遭到剋扣乃至刁難,導致船艦裝備老化嚴重,加上多方面的原因,戰敗是自然的。

條約簽訂,淪爲賣國賊

據《清史稿》記載:“鴻章遇刺傷面,創甚,而言論自若,氣不少衰。日皇遣使慰問謝罪,卒以此結約解兵。”

李鴻章是救國重臣,爲什麼會被說成是賣國賊? 第2張

戰敗後要簽訂條約,在簽訂條約的過程中,李鴻章被刺客刺殺,險些喪命。也是這個“苦肉計”讓孱弱無力的清政府少賠了1億兩白銀,並且在簽訂時用盡辦法去減少國家的損失,甚至是苦苦哀求日方的談判代表,但是國人並不知道,國人知道的是又要面臨割地賠款了,回國後又是罵聲一片。

《馬關條約》簽訂後,不僅需要割地,還面臨着天價的賠償金額。這時候的慈禧傾盡了國庫正籌備美其名曰的萬壽大典。這讓天下人怎麼想,民情激憤難抑,無法去指責慈禧,李鴻章這個費力不討好的人再次成爲了替罪羊,淪爲了人們口中的賣國賊。

修修補補,一心衛國

條約的簽訂,是孱弱清朝政治的延續,當時的清政府從上到下腐敗至極,與列強前去談判,去籤一系列的條約本身就是一件受辱的事情。李鴻章忍辱負重,在簽訂時的談判中,極盡可能地爲國家爭取少一點的損失,往往要爭論半天。

處在他那個年代,弱國無外交,作爲戰敗方想要在與列強的談判中有一點作爲何其艱難,就算是李鴻章不去簽訂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也會有別的人去籤,甚至別人簽訂時所要賠償的土地、賠款會更爲嚴重。爲了能夠更好地維護國家的利益,每次談判簽訂他都儘自己所能,也是因此這位重臣心甘情願地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

李鴻章是救國重臣,爲什麼會被說成是賣國賊? 第3張

在李鴻章生命的末年,李鴻章簽訂完《辛丑條約》後,迴歸途中就已經時日無多,即將逝世了。這樣一位已經接近80歲的老人哪怕在病牀上生命最後的餘留之際仍然不忘上奏朝廷,寫下了“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的痛心之話,這樣一位爲了清朝“修修補補”了一輩子的老臣,怎麼可能是賣國賊呢?

在那個備受屈辱的年代,李鴻章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想方設法的增強國家的實力,但他也僅僅只是一個人,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經到了日薄西山時候,這是大勢所趨,也不是他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的。但是李鴻章的愛國之心,是值得我們去敬佩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