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面對古代的一件篆刻作品,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去解讀?

面對古代的一件篆刻作品,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去解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會無法解讀(無法從中獲取信息),就是所謂審美的“失語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去解讀呢?既然是審美,那麼,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觀因素外,必然會有一些客觀的評判標準。我根據自己平時的一些經驗,借用平時用來評點菜餚的“色、香、味、意、養、形”六大方面,試着講講對如何進行篆刻作品解讀,或許對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啓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面對古代的一件篆刻作品,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去解讀?

一、“色”。

主要是指視覺效果、觀感。我們面對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處着眼。解讀作品時,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章法要看分紅布白是否視覺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勻,是否氣韻生動。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統一和諧,是否騰挪變形有度,是否生造誇張過度,是否相互關照呼應。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當,是否自然,是否刀筆相融筆意傳達到位,是否輕重徐疾富於節奏。總之,在大的視覺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香”。

指“香氣”,原本是指菜餚的嗅覺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爲篆刻作品的“氣”或者“氣息”,我們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氣、書卷氣、山林氣、村野氣、江湖氣、廟堂氣、狂狷氣、奇氣,甚至是戾氣、俗氣、匠氣、習氣。它或濃或淡,或清或濁,或遠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氣息是作品氣質品位的體現,它往往是評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標準。

三、“味”。

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風格定位,是醇古還是辛辣,是淡雅安寧還是生猛活脫,是寓巧於拙還是空靈淡定,是艱澀難嚥還是味滯雜陳,是形同嚼蠟還是回味無窮,是清淡還是嗆鼻。雖說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調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餚來的。我們在解讀作品時,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儘量做到就味論味,嚐盡百味才能成爲一名美食家。

面對古代的一件篆刻作品,我們應該如何着手去解讀? 第2張

四、“意”。

就是指意態、意韻、意境、用意、創意。“意”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現力、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因素。無論寫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態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創作。用意貴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顯。

五、“養”。

是指營養。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礎,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經驗,是否根正苗紅,是否缺鈣軟骨缺鐵貧血,是否脂肪過剩導致癡肥,是否營養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內分泌失調導致滿臉豆豆,是否氣結虛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夾生囫圇,是否營養失衡。

六、“形”。

是指形制、形式、樣式,一些可視的外部特點。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會通過一定的“形”表現出來。我們要看作品所採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適當(比如,隨意形、加分欄是否應用得當),陰刻陽刻的使用是否得當,印文佈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協調到位,邊欄與印文是否和諧,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發揮,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種藝術都具有自身特質,但是它們之間也會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譬如,篆刻之於文學繪畫的意境,篆刻之於書法的筆情墨趣,篆刻之於音樂舞蹈的旋律節奏,篆刻之於建築雕塑的空間結構,等等,所有這些,都爲我們在解讀篆刻作品時提供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我們可以“印外讀印”,可以從作品中獲取到更多的信息。

總之,解讀篆刻作品的過程是複雜而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解讀是“二度創作”當我們掌握了一套解讀的路徑,可以對一件篆刻作品從外而內地層層分析理解,那麼,解讀的過程就成爲我們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