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阿巴亥殉葬,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嬪妃殉葬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尤其是明朝初期連續幾任皇帝死後嬪妃都跟着殉了葬,可謂是慘象連連。好在明英宗在位時廢除了嬪妃殉葬的制度,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在這之後嬪妃殉葬的事情就鮮少發生了。清朝時期,皇帝駕崩之後,嬪妃們會集中在宮中養老,不會殉葬。但是在清朝入關以前卻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殉葬事件。那就是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大妃阿巴亥殉葬了。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即便是在殉葬盛行的時期,一般來說都是沒有生育子女的嬪妃殉葬,阿巴亥是大妃就是正妻,而且還爲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兒子。爲何還是殉葬了呢?

阿巴亥是烏拉部首領的女兒,因爲父親早逝,所以小小年紀的阿巴亥被叔叔撫養長大。當時的努爾哈赤勢力龐大,烏拉部爲了保住自己,便將年僅12歲的阿巴亥送到了努爾哈赤那裏,因爲努爾哈赤的寵愛,她成爲了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第2張

努爾哈赤比阿巴亥大三十多歲,年少青春長得又漂亮的阿巴亥非常受努爾哈赤的喜歡。後來烏拉部與努爾哈赤反目成仇,這個部落被努爾哈赤滅掉,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因爲這件事而遷怒於阿巴亥,她依舊非常受寵愛。

很多少數民族有收繼婚的習俗,滿清也是這樣。當時努爾哈赤選定了自己的長子代善爲接班人,那麼自己死後阿巴亥就可以嫁給代善了。阿巴亥自然對這一切瞭然於胸,她似乎看到了自己以後的歸宿,於是便與代善早早的暗通款曲,甚至還傳出他與代善深夜相會的緋聞來,結果被人告發了。努爾哈赤很是憤怒,但是這種事情他也不願意張揚開來,於是便以阿巴亥私藏金銀的罪名將她治罪。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給予特別嚴重的處罰,然後開始了與阿巴亥的分居生活。而代善也因爲這件事惹怒了努爾哈赤,後來努爾哈赤找了個藉口將他的太子之位給廢掉了。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第3張

但是阿巴亥卻也不是一般人,就在分居一年之後,努爾哈赤又將阿巴亥接了回來,恢復了地位與待遇,重新成爲他最寵愛的女人。1626年努爾哈赤駕崩,臨死之前並沒有交代讓誰做接班人,皇太極此時在衆人的擁簇下成爲了繼任的大汗。但是皇太極做了大汗之後卻執意要讓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不願意卻也無可奈何。那爲何皇太極就是容不下阿巴亥呢?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第4張

自然是阿巴亥對於他是有威脅的,阿巴亥生育了三個兒子,在當時只有長子阿濟格成年了,多爾袞與多鐸都只有十幾歲。雖然三個兒子年紀都不大,但是努爾哈赤卻將八旗當中的三旗給了這三個兒子。而阿巴亥也一直是個不太安分的女人,根據史料記載,阿巴亥在重新回到努爾哈赤身邊的時候一改往日宅在家裏的習慣,開始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外出搞社交,百姓、官兵們都能見到阿巴亥的身影,在後金,阿巴亥的影響力逐漸增大。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第5張

阿巴亥之所以這麼做很可能是爲了給自己的兒子攢資本,畢竟她有三個兒子,多爾袞又是非常受寵的一個。據說努爾哈赤一直沒有選定接班人就是爲了等待多爾袞長大。所以阿巴亥之所以走出去四處活動,很可能也是希望自己會有一個兒子做接班人,她希望利用自己在後金的影響力來爲兒子加分。只是她沒有想到的是一向身體不錯的努爾哈赤會被明朝的紅衣大炮從馬上給轟下來摔成重傷,最終不治身亡。而當時的多爾袞只有十五歲,即便是再受努爾哈赤的喜歡,他也不可能鬥得過那些年長的哥哥們,坐上汗位的。

阿巴亥都給努爾哈赤生下孩子 努爾哈赤爲什麼還要她殉葬 第6張

另外,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率領着八旗當中的三旗,可以說是大權在握,如果這個時候阿巴亥出來振臂一呼,奪取皇位或者是拿出個遺詔什麼的,幫助自己的兒子奪取汗位,那麼即便是不成功,皇太極也得是麻煩不斷。皇太極本身就不是努爾哈赤指定的接班人,若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亂子,那麼對於皇太極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所以阿巴亥必須死,這樣三個年少的兒子便失去了依靠。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便帶着幾個宗室去逼迫阿巴亥殉葬,說這是努爾哈赤留下的遺囑。阿巴亥自然是不願意的,但是她一個弱女子,兒子們都還年少,根本無力跟皇太極等人相對抗,只能服從。阿巴亥臨死之前好好地打扮了一番,她要體體面面的殉葬。死前留下遺言讓皇太極等人善待自己的孩子們,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多爾袞與多鐸。皇太極等人應允後,阿巴亥自縊身亡,年僅三十七歲。

阿巴亥殉葬之後與努爾哈赤合葬在了一起,皇太極在登基之後只是將自己的親生母親追封爲皇后,同樣是大妃的阿巴亥卻沒有被追封。多年之後,已經成爲攝政王的多爾袞追封母親爲孝武皇后,算是給死去的母親一點安慰。

參考資料:《清史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