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皇帝喜歡重用外戚,不重用宗親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皇帝喜歡重用外戚,不重用宗親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古代皇帝爲何喜歡重用外戚的故事。

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助自己治理國家。

仔細研究中國古代史,絕大部分的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外戚,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宗親,這是爲什麼呢?

皇族宗親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皇帝害怕皇族宗親會打着“清君側”的口號來造反,要顛覆皇帝的位置,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

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於是本家人,特別是一些親王,同樣都是先帝的兒子,對於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

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爲外戚不屬於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麼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說白了就是外戚這樣的存在,對於皇權威脅不大。而皇帝弟弟叔叔這類的藩王,對於皇權威脅很大,所以皇帝往往是重用前者,防備後者。

古代皇帝喜歡重用外戚,不重用宗親的原因是什麼

外戚和藩王的區別

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的多了,因爲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晉王趙光義爲什麼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

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於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後期,晉王趙光義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無法遏制,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天地君親師這個倫理綱常,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爲反正都是皇族宗室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爲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因爲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係數低多了,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鬥爭,不至於亡天下,不至於改朝換代。

明朝的朱棣,因爲朱允炆要削弱藩王的實力,朱棣起兵造反,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後,自己登基爲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爲皇帝的事實,就是基於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外戚篡位,就等於是亡天下,等於是改朝換代,所以那些皇族勢力,還有忠於皇室的勢力自然不答應,難度係數自然就高了。

古代皇帝喜歡重用外戚,不重用宗親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西漢末年有名的外戚王莽,爲了篡位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將自己樹立爲一個道德楷模,爲此不惜逼死二兒子,在掌握大權的過程中,王莽是先後成爲安漢公,然後成爲宰衡,再加九錫,最後別出心裁的當假皇帝,如此複雜的過渡了好幾年以後,才篡位建立新朝,自立爲皇帝。

而且一般來說,藩王身爲皇族重要成員,可以自己培養自己的勢力,比如說宋太宗趙光義在身爲晉王時期,就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所以纔可以在宋太祖趙匡胤死後,自己以皇弟這個不合適的身份繼位,因爲他勢力強大,有很多大臣支持。

而相對來說外戚的權力來源於皇權,是依附於皇權的產物。

外戚只是在當代皇帝在位時期顯赫一時,到了下一任皇帝,往往會扶持自己的母族或者妻族的外戚,上一代皇帝的外戚自然就過氣了,最多也就是當代皇帝的外戚是太子舅舅,而太子順利繼位以後,舅舅這個外戚還可以再顯赫一代,再想持續顯赫就不太現實了。

所以在古代,外戚和藩王這兩個存在,皇帝一般是重用外戚,而防備乃至打壓藩王。

但是也有例外,外戚篡位的也有,但比較少,王莽、楊堅就是以外戚身份篡了江山的,爲什麼外戚只能專權而篡位成功的很少?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這就屬於帝制家天下的侷限性所在了,必然會有一二個成功篡位的外戚。

古代皇帝喜歡重用外戚,不重用宗親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相對來說外戚篡位不同於藩王篡位,得不到法統上的支持,所以困難重重,因此古代皇帝主要精力在於防備自家人(藩王),而非外戚(沒有繼承權的外人)。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白馬之盟,主要爲了防備呂氏外戚,內容是“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意思除了我劉家人,其他人再大也就是侯,避免諸如外戚等封王,進而對皇位有了野心。

但西漢對於外戚的防備也就差不多到此爲止了,縱觀西漢一朝,外戚掌握軍政大權可謂是屢見不鮮,所以纔出現了王莽篡漢的情況。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爲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就一直防備。

明朝是自中後期以後,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清朝則是在歷經開國初期的風雲動盪以後,形成了藩王不能離京的定例,藩王雖然有參政權,但並沒有兵權,還處於皇帝眼皮底下,自然是威脅不到皇權。

正因爲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於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爲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