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因爲趙匡胤在建立大宋之後,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爲了避免重現亂世,穩固政權給老百姓一個太平的社會,趙匡胤因此採用了許多政策來制衡武將,從而形成了最早的“重文輕武”的思想,後世之君墨守成規絲毫不懂變通,最終導致宋朝武功不競的局面。

吸收前朝的經驗教訓

唐朝中期以後,府兵制破壞了,各地節度使統帥的部隊,都是招募的職業兵,於是將領們可以長期擁有大量軍隊,並不斷擴大隊伍,安祿山、史思明就因如此得以起兵反抗中央,釀成唐代有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們競相擴大自己的軍隊,唐朝中央政府反而沒有強大的軍隊,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失去了控制節度使的能力,於是形成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連綿不斷的戰爭,藩鎮擁兵自重的需要,使軍隊的數量不斷擴大,將帥士卒遂日益驕橫,終於,擁有強大軍隊的朱全忠取代了唐朝。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所以,趙匡胤非常重視對軍隊的控制,加強中央的軍隊力量。

趙匡胤對五代以來的治兵措施加以改革、完善,確立了新的兵制。“開寶二年,遣使分往京西諸州賜太原所徙民帛,人一匹,又命控鶴都虞候京兆崔翰差擇其勇悍習武藝者籍爲禁兵。以此來增強禁軍力量。建隆二年甲戊,令殿前、侍衛司及諸州長吏閱所部兵,曉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趙匡胤在兵力的配置上,實行了“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政策。

趙匡胤時期禁軍約二十萬,其中十萬駐守京城,十萬分屯各地。

“太祖盛時,皇城之內,有諸班之兵京城之內,有禁衛之兵京城之外,列營猶數十里”。

正如北宋名臣包拯所說“京師者,天下之本也。強本者,歌兵耳本固且強,睬中制外,則天下何患焉”。

京城兵強馬壯,各地方自知兵力不敵,一般不敢萌生異心,這就是“強幹弱枝”的軍事防衛政策,駐屯各地的禁軍,主要是侍衛馬軍和侍衛步軍,兩軍的精銳雖不及主要屯駐京城的殿前軍,但相去不遠,加上各地的廂兵、蕃兵、鄉兵等部隊,其數量則要超過京城兵力至少一倍以上。

如京城有變,各地軍馬聯合起來,以抑制京城之變,這樣“內外相維,無輕重之患”。這樣既不會發生類似唐朝的安史之亂,也不會發生京城兵變。

從北朝末年到五代的約四百年間,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盛行結成義兄弟的風氣,後周太祖郭威有十兄弟,宋太祖趙匡胤也有義社十兄弟,這種帶有集團化的結義兄弟的行爲,是對皇權的重大威脅,趙匡胤不想重蹈覆轍,使自己的政權毀於將領的拉幫結社。

“開寶四年十一月,太祖下令,禁止軍民男女結義社”。

開始禁絕這延續了四百年的惡習,這種集中軍權的思想是趙匡胤從前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趙匡胤個人實踐所得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第2張

五代時期,這是武人的天下,宋太祖趙匡胤也是武將出身,同其他武將一樣,言行舉止不時流露出輕文的傾向。

據《湘山野錄》一記載,有一次,趙匡胤到朱雀門,趙普陪同前往,趙匡胤指者門上的牌匾問趙普“爲什麼不直接書`朱雀門',中間加個`之'字有什麼用處“趙普回答說“`之'字是語助詞。”

趙匡胤聽後不以爲然,輕蔑一瞥,大笑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不屑之情,溢於言表。但是,趙匡胤本人對前代驕兵悍將禍國殃民之事也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他在統一戰爭的過程中,再三強調要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就這點來說,趙匡胤比五代時期的帝王明顯高出一籌,所以他能夠以防弊之政作爲立國之法,其中之一就是他決定改變前代重武輕文的傳統。

唐末五代歷經戰亂,禮樂儀制遭到踐踏,官籍散落,倖存下來的禮書也是疏略不備,互相矛盾之處頗多。趙匡胤要恢復五代戰亂時期的疏忽的禮儀,多次下令大臣考循舊制,重新編篡有關禮儀著述,健全禮樂儀制。

用於禮樂的器械在戰亂中也漸漸淪廢,趙匡胤命令有關部門加以考究,予以修復。如懸掛鍾磐的木柱、升堂奏歌的本架、鼓鈕蕭等樂器、武人所執大旗、用於武舞的兵器等等皆如舊制復現於趙宋朝廷。

在不長時間裏,趙匡胤將五代時期被破壞的禮樂制度恢復完善,是與趙匡胤改變五代時期武人專政,實行文治分不開的。趙匡胤在青年時期的經歷使他體會到雖然能夠“馬上得天下”,但是並不能“馬上治天下”,文武並用,適當地重用文人,才能夠逐漸消除唐末五代以來武人專政所帶來的各種弊端。

大臣的建議

《宋史》“自古創業之君,其居潛舊臣,定策佐命,樹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一,未嘗乏也。求其始終一心,休慼同體,貴爲國卿,親若家相,若太祖之於趙普,可謂難矣。”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第3張

這段文字表明,趙匡胤與趙普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後周時,趙普已經成爲趙匡胤的心腹幕僚。

大宋開國之初,趙普首先進入樞密院,然後成爲宰相,始終掌握着中樞大權,趙匡胤對趙普極爲信任和倚重,待遇殊絕。

《長編》卷九記載,開寶元年十月“雷德驟判大理寺,其官屬與堂吏附會宰相,擅增減刑名,德膝憤惋求見,欲面白其事。未及引對,即直詣講武殿奏之,辭氣甚厲,並言趙普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之日`鼎擋猶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櫻臣乎'引柱斧擊折其上鱷二齒,命左右曳出,詔宰相處以死刑。既而怒解,止用闌入之罪處焉。”

趙匡胤壓下了對趙普的控告,表明了他對趙普的極度信任。

因此,趙匡胤在治理國家定製法律法規時,趙普起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趙匡胤的集權思想,控制兵權,也採用趙普的建議,趙普多次向趙匡胤建議,要求解除石守信等佐命功臣的兵權,授予其他職務,趙匡胤起初並沒有聽取。

趙匡胤回覆:“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趙普說“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不得自由耳”這句話,十分刺耳,趙匡胤不禁想起陳橋兵變時自己“不自由”的情況,幅然醒悟,接受了趙普的建議。隨後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乾德元年二月,趙匡胤想任用符彥卿典掌禁軍,趙普反對,認爲符彥卿名位己勝,不能夠再委以兵權。趙匡胤說“卿苦疑彥卿何也聯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聯也”,趙普說“陛下何以負周世宗”,趙普這句話,使趙匡胤收回了成命。

符彥卿“武勇有謀,善用兵”,又是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岳父,是一位名望地位都很高的將領,用他典禁軍是非常危險的,位高則權重,加之名望高,就有潛伏着策動兵變的可能,所以趙普不能不極力反對。

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如何造成的?武將爲何不能掌握大權? 第4張

趙普提出的建議是針對時勢的,建議趙匡胤掌握兵權有效地防止了禁軍將領發動叛變的可能性,是當時維護趙宋政權穩定所必須的。

趙匡胤的“祖宗家法”的影響

趙匡胤所立下的“祖宗家法”,產生了積極和消極這二個重大影響。

積極的一面: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皇權,使得北宋政府能夠較快地剷除士族門閥地主與軍閥勢力的割據,消除了分裂之禍,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統治,基本上保持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使得農民人身依附關係相對減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科技的持續發展。

消極的一面:禁軍廂軍數量激增,趙匡胤時禁軍只有有19萬人,太宗時激增爲35萬人,真宗時又增至43萬人,仁宗時猛增至82萬人,,廂軍數量也相應地由趙匡胤時期的18萬人增至仁宗時的43萬人,合計125萬,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在軍隊中,將帥只有統兵權,而沒有發兵權,兵權的控制權掌握在皇帝手中,雖然這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發動兵變,而且將領的循環調動,使他們很難有自己的腹心部隊,但是造成了軍隊中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使得將兵疏遠,軍隊的戰鬥力低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