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宋朝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宋朝的軍事力量一直不夠強大,但在宋朝初期統治階級的確對這一狀況進行過一番努力,想要改變宋朝軟弱的軍事建設,因此宋太祖決定沿用並改善唐朝的武舉制度,爲宋朝選拔軍事人才,但是宋朝的武舉制度建設並不如人意。

武舉制度的建設

武舉於唐朝建立,但是武舉在當時並不受重視,甚至武舉人的地位要低於文舉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無法產生真正具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因爲但凡能夠走文舉的學子必然不會選擇武舉,再者對於武舉的不重視使得武舉人的仕途必然也走得艱難,有才能的人可能也無法得到重用。

在趙匡胤登基之後,爲了填補大量武官的空缺,宋太祖大開武舉科舉考試,雖然明太祖渴望人才,但是在國家剛剛成立之處,各項管理機構仍然不成熟,武舉科舉制度也仍然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造成了許多混亂的局面。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又過了幾年,宋太祖決定在全國選拔武舉人才,他命令地方官員在民間四處尋找遵循孝順並且品德高尚的人或者具有武藝才能的人,並將其帶往都城進行殿試。本來官吏們在民間選拔了七百餘人,又在後續的考覈中刪去一半人,但是最後參加殿試的三百多人沒有一人夠得上宋太祖的要求,對此他勃然大怒。

雖然宋太祖此舉看起來打破了封建階級的限制,給民間學子一次破除階級的機會,但是事實上,選拔和推薦的權力仍然是在官員的手裏,就和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一樣,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太多,水分太大。

這和文舉科舉不同,缺乏一個自下而上的公平考試製度,也缺乏嚴格的監督制度,考覈的認真程度有待商榷,因此毫無疑問這樣的武舉選拔會失敗。

宋仁宗趙禎登基之後,設立了武學,從此武舉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也開始擁有正規規範的教學,武學建設才慢慢走向正軌。在之後宋仁宗還親自對武舉舉人進行了殿試,考察舉人的騎射功夫等,以此來確定名次,從這可以看出明朝的武舉制度在此時逐漸走向成熟。

宋朝武舉制度的意義

宋朝武舉的考試同樣十分複雜,一共有四項考試。第一項的比試,考生在京城地區的考試就由兵部隸屬的機構主持,考生在偏遠地區的考試就由帥司考覈。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第2張

這一考試有分武藝和程文考試,考生總額不得超過兩百人,但是兵力短缺的延邊地區則沒有這些限制。第二項是解試,武舉必須在京城兵部的主持下參加考試,而不能像文舉一樣,在家鄉地方考試。武舉的解試內容仍然爲弓馬武藝和程文,程文的考試範圍是兵書七書,考驗考生的謀略和對兵法掌握,和文舉的題量大致相似。

在北宋紹聖年間,省試開始設立兩道程文大題,要求考生根據自己所讀的兵書用自己的話或者前人的註解釋兵書大義,要求內容內容通順有理。

第三項是省試,也稱兵部試,和前兩場考試一樣,省試也分文武兩項考察,武藝考察弓馬武藝,考察項目包括馬步射、弓步射、掄使刀槍器械、弩踏等,其中以馬步射爲主,程文問策依舊考察謀略策問,只是每級考試難度逐漸加大,最後選拔的人數也越來越少。

最後的殿試仍然是檢驗文武兩項,但是側重在於對於兵書策論的解讀。

在北宋對於省試的武藝項考察有細緻的要求,根據在弓步和弩踏上的不同表現,考生會被劃分成上等、中等和下等,但是在南宋對於武藝的要求更加嚴格,朝廷規定武藝不合格的,直接就被淘汰,無需參加程文考試。可能在朝廷遭遇靖康之恥南渡之後,發現自身軍事力量的尤其薄弱,因此加大對於武舉的專業性要求。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第3張

宋朝在慶曆年間創辦武學,之後武學荒廢,因此在神宗熙寧年間,朝廷再度興建武學,在宋徽宗在位期間,甚至將武學置於州縣之中,極大地擴大了武學機構的範圍,但是很快靖康之變發生了,宋徽宗和其他妃嬪被金軍擄去,宋朝不得不南渡,武學的創辦就此停滯。

等到南渡安穩之後,又下令在臨安府修建武學。武學的入學者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皇宮中的三種使臣,分別是宋初指東頭供奉官,左右班殿直、殿前承旨,第二種就是依靠朝廷官員推薦的末等小官以及文武大臣的子孫後代。

在北宋,大多數的想要進入武學的人都得參加先前的選拔,考察武藝,但是也有一些例外不用參加考試。但是在南宋參加考試是強制的,所有人都得參加入學選拔。

在北宋,武學一般招收兩百人,通過選拔將這兩百人分爲上舍人、中舍人和下舍人,而這三個等級的人數各不相同,上舍人一共三十人,中舍人一共七十人,下舍人人數最多,一共一百人,學生會在武學裏修習三年。

在南宋,雖然也實行這樣的制度,但是武學的招生名額削減了一半,三種等級中上舍人僅僅佔據了人數的十分之一,並且這十個人裏還要區分等級,最高一級的上舍人可以直接得到官職,下一級的上舍人可以免除省試直接進入殿試,最低一級的上舍人可以免除解試直接進入省試。

教授武學學生的老師也要從文武百官中選拔,要選拔在武學上有所長處的官員前來任職,考試內容也包括對兵書兵法的考察,這些老師就被稱爲武學教練。

之後元豐改制,將名稱改爲博士,另外重新設立了一個專門管理武學的機構,即武學諭。武學校長則稱其爲判學,武學諭一共分爲六齋,每一齋有四位文員,一切經費都由朝廷撥錢負責。武學作爲一種學校制度固定下來,爲選拔和培養武學人才貢獻了很大的力量,並且爲後世學習建立武學制度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第4張

金朝建立於北宋末年,受到漢族文化的薰染,也開始實行武舉制度。在金朝,考試分爲三場,分別是府試、省試和程試,並且學習宋朝將考試分爲內場和外場,外場主要考驗武藝,因爲金朝是遊牧民族,因此主要考驗考生的騎射功夫,內場主要考察程文,考驗考生兵書的熟讀和融匯貫通。

但是金朝的程文要求較低,在詢問《孫子》《吳子》等書籍中抽問十條,能回答上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就屬於上等了。

這些的考試內容很明顯是借鑑漢族文化而來,出於對於漢族謀略的欽佩,金朝雖然是遊牧民族,但是堅持實行程文這一考試,因此如果有武藝高超錄爲上等但是卻不懂得兵法的人,成績則會調到中等,而武藝評爲中等卻不懂兵書的人,成績則會調到下等。

但是金朝的文舉仍然要求射箭考試,這是由於金自身的民族特性,希望用此舉保證民族習性不會丟失。

武舉制度的崩壞

宋朝中後期,重文輕武的思想浪潮開始破壞武舉制度,宋高宗趙構在察覺這一現象後就十分擔憂,擔心這樣只會不斷地產出文人,而出色武將則不能夠選拔出來,因此他倡議文武並重。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第5張

宋孝宗趙昚在位時,有大臣向他進言,認爲把武舉的優勝者派遣軍中擔任高級官員,因此宋孝宗問大臣洪适的意見。

洪适對這項建議表達了反對意見,他表示這時的武舉人都是通過“文墨”選拔出來的,即是通過書面考試選拔出來的,把他們和行伍之間的武人放在一起不大適合。

這一建議在之前曾經提出過,此次再度重提,因此儘管大臣洪适反對,宋孝宗仍然將武舉人任命爲高級將領派遣軍中。

從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宋朝武舉的荒廢程度,武舉考察武藝的程度也極大地縮小,就連大臣都直言武舉人是通過“文墨”選出,武舉人最多也就是在兵書策問上表現出色纔會被錄用,而其中的武藝考察肯定就大大縮水。

宋光宗趙惇在位期間,宋朝朝內重文輕武的風氣十分嚴重,武舉人的地位自然要比文舉人要低得多,導致許多武舉人刻苦學習四書五經,想要再度考出個文舉人。武舉人不再勤學武功,轉而投向書本之中,專心學文,因此國家的武舉制度也一度遭到廢棄。

等到宋寧宗趙擴掌權之時,他廣開武舉科舉,重新構建了武舉制度,但是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仍然存在,因此參加武舉考試的大部分還是不入流的武者。

宋朝重文輕武,武舉制度是怎麼崩壞的? 第6張

甚至官員腐敗,朝廷上下對於武舉科舉也不大上心,因此考場作弊現象數不勝數,一大批質量不達標的武舉考生最終成爲了武舉人。

而宋理宗趙昀也是下定決心要對武舉進行改革,但是無奈重文輕武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並且那時的宋朝已經病入膏肓,社會制度已經極度腐敗,因此全新的改革也不能喚醒這個國家的生機,最終武舉制度只能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