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又是什麼?

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又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淒涼地死去。第二年,她的靈柩被運到長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圓錐形石山,山勢峭拔挺立。乾陵以山爲陵,將整座山建成了一個巨大的陵園。梁山有三個山頭,北峯最高,南面二峯較低,東西對峙,形成天然門戶。三峯聳立,就好像武則天仰臥於大地,北峯爲其頭,南面雙峯峯頂因爲有15米高的土闕,遠遠望去恰似乳房。

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又是什麼?

有人認爲,只要一看到梁山三峯,就會使人感受到武則天的威嚴和非凡無處不在。置身於三峯之間,你彷彿就面對着這位剛烈女性,受到了她張揚的性格和媚麗的恣色的包圍,你對她既萌生出肅然起敬的感覺,又產生出無限的聯想。傳說武則天希望死後自己能頭枕梁山,腳蹬渭河,臥望長安,看來她的選擇是很有眼光的。

梁山三峯,由一條南北走向的高嶺相連。高嶺之巔便是長達700多米的墓道。墓道兩旁,124件石刻對稱排列,以其獨特精美的造型風格,點綴着陵園的自然風光,與山陵默契相合,創造出了一種神聖、莊嚴、肅穆的氣氛,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在朱雀門的地勢寬闊處,西側矗立着武則天追記高宗文治武功的紀念碑——《述聖記碑》。

全碑七節,高6米多,全文8000多字,武后撰文,中宗書寫,字面填以金屑,光澤豔麗。東側的《無字碑》,是武則天的紀念碑。碑高與《述聖記碑》相同,整石雕成,重量達100噸。碑頭九條蟠龍盤繞,兩側線刻雲龍紋。碑座的正面是一幅獅馬圖,馬屈蹄俯首,雄獅威嚴挺立。雕刻之精細,爲歷代墓碑罕見。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時隻字未刻,這在中國曆代是十分少見的。今天我們在乾陵參觀時看到碑上隱約可見的文字,是宋、金以後遊人在上面的題識,使《無字碑》成了有字碑。那麼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是什麼?

有人認爲武則天在碑上不刻一字,是爲了誇耀自己的政績,表示自己在統治時期功德高大,並不能用文字來表達。武則天從655年被冊立爲皇后,660年高宗將政事讓給她裁決,直至705年中宗復位,前後掌握國家大權幾十年。她突破太后臨朝稱制的慣例,稱孤道寡,主宰天下。

由於她的非凡才能,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得以延續。她堅持中央集權,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製度,加強和改善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發展農業生產,維護了唐王朝的統一和強盛。武則天維持了貞觀以來國家經濟向前發展的態勢,這種發展對唐玄宗的開元之治起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這樣說來,武則天的確是功高德大,不是很容易能用文字表達清楚的。

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又是什麼? 第2張

反對這種觀點者認爲,武則天既然給自己的丈夫唐高宗立碑作傳,歌頌他的政績,輪到自己卻不是這樣做,顯然很不符她的風格。她是個敢做敢講、好大喜功的人,她不可能不用文字這種最方便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政績。她在暮年就爲自己立過“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碑歌頌自己,爲何在臨終前認爲自己功高莫名,非文字可述?

另有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之所以立無字碑,主要是她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無顏爲自己立傳,感到還是不寫文字爲好,以免死後落個話柄在後人手裏。持這種觀點者對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政策基本上全部予以否定。他們認爲武則天以非常手段騙得高宗信任,從才人的地位爬上皇后高位,最後竊取皇位,無論是唐朝人還是後代人,這都是無法接受的。

掌握政權後,武則天培養自己的黨羽,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殺政策,大量剷除異己。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並不見得有什麼發展,實際上當時是處在一個馬鞍形曲線的底部。就在武則天期間,安西四鎮一度不保被奪,威脅到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武則天是無法爲自己立傳的,她只能以無字碑爲後世定基調。不過這種說法有很多人並不贊同,他們認爲如果武則天無顏爲自己立傳,那麼她乾脆不立碑豈不是更好。

另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是個聰明過人的女人,她既不想自吹白擂,但又不甘心無聲無息,她立了無字碑,想讓自己的功過由後人去評述,據說這也是武則天臨死前的遺言。武則天執政時期,有驕人的成績,不但經濟上承繼了唐太宗時的發展趨勢,而且在用人上不拘一格,爲後人讚歎不已。

另一方面,她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形成了以自己爲中心的一個統治集團。武則天后期,隨着年齡的增大,她被迫還政於唐中宗,自知死後人們對她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件很難的事情,乾脆就立一塊無字的碑,留給後人去評說自己。

武則天在立碑時爲什麼一反傳統不刻一字,其用意又是什麼? 第3張

此外還有少數人認爲碑是唐中宗李顯所立,但撰寫碑語時犯了難,稱武則天是“皇帝”、“母后”好,還是稱“大聖則天皇后”好,羣臣意見也不統一,所以最後只好不了了之。不過不同意這種說法者認爲這種觀點僅是猜測而已。武則天死後中宗就諡號“大聖則天皇后”,唐中宗如果用此號寫碑文可謂名正言順,有什麼不好稱呼的?

也有少數人認爲武則天權智過人,很喜歡標新立異,她造怪字,信佛教,寵幸男人,她做的往往都是歷史少見的事情。死後,她也要標新立異,立一塊無字碑讓後人摸不着頭腦,以顯示出她過人一等的智慧。

以上這些觀點,究竟哪一個更能符合當時的實際?這真是一個難題。一個女皇立下的一塊無字的墓碑,留給了後人無限的想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