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 “太監”和“宦官”不一樣嗎?

揭祕: “太監”和“宦官”不一樣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衆多的古裝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宦官”和“太監”是經常出現的兩個角色。現實生活中,人們大都將“太監”和“宦官”混爲一談,認爲兩者是同一種職務的不同種稱謂,即所謂的閹割之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爲,“太監”和“宦官”完全是不相對等的兩個概念

首先,“宦官”和“太監”在詞義解釋上存在很大區別。宦官中的“宦”是星官名,“星官”指的是中國古代對恆星的一種分組方式。如《後漢書·宦者傳序》記載“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意思是宦官緊隨皇帝左右兩側,因而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也就是說宦官最初是以服侍皇帝的身份出現的,他是一類官職。而“太監”指宦官中的高級官員,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稱。從生理角度來說,太監一定是閹割之人,宦官既可以由閹割之後的太監充任,也可以是非閹割的士人。

宦官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東漢末年“蔡侯紙”的發明者蔡倫,《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以永平末始給事宮掖,建初中,爲小黃門。“小黃門”指的就是漢代低於黃門侍郎一級的宦官。此外,秦朝權傾朝野,指鹿爲馬的趙高,也是宦官裏的佼佼者。

而太監這一角色中,耳熟能詳者比比皆是。如大名鼎鼎的史學家司馬遷。天漢二年(公元前99),西漢名將李陵抗擊匈奴敗降,司馬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此後,司馬遷忍辱負重,一舉寫成別魯迅讚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再如,明朝專斷國政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據《明史》記載:“魏忠賢,肅寧人。少無賴,與羣惡少博,少勝,爲所苦,恚而自宮,變姓名曰李進忠。”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得知,魏忠賢少時嗜賭成性,因此苦惱便忿恨自宮。

揭祕: “太監”和“宦官”不一樣嗎?

其次,“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宦官”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宦官”最初稱作“寺人”。《詩•秦風•車鄰》中說:“未見君子,寺人之令。”《周禮•天官•序官》也載:“寺人,王之正內五人。”這裏的寺人均泛指宦官。而“太監”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時期,如唐高宗時,,改殿中省(官署名,掌管皇帝生活諸事)爲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但“太監”一詞真正公之於世是在遼代。《遼史·百官志》載,遼代南面官諸“監”職名中,有“太監”之稱。所以說“太監”出現的時間要晚於宦官一千多年。

再者,“宦官”和“太監”的角色有變。東漢以前,“宦官”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一般不得涉足國家政務,官階不高,地位低下。東漢以後,宦官中的非閹割之人逐漸淡出,太監成爲唯一服侍皇帝的近臣。如《後漢書•宦者傳序》記載:“中興之處,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意思是說從光武帝中興早期開始,宦官全部由閹割後的太監充任,不再任用其他旁雜人員。而且“太監”的身份級別通常要高於“宦官”。如宋代的童貫,官至太師;明朝一手遮天的“立皇帝”劉瑾,備受慈禧恩寵的首領總管太監李蓮英,都曾權傾一時。

不過現在我們經常把“太監”和“宦官”並用並非無稽之談。因爲明朝時期,宮廷中設置由宦官所領的十二監,各設掌印太監一員,他們均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爲宮內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監可以直接管理一般的宦官。“太監”和“宦官”逐漸合二爲一,且“太監”的稱謂漸成主流。清朝時期,太監和宦官纔有同等意思,纔可以互用。

由上所述,“太監”和“宦官”是互相交織但卻有着明顯差異的兩個身份。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太監必須是宦官,宦官卻不都是太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