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說魏延死的非常憋屈?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爲什麼說魏延死的非常憋屈?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魏延,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魏延的死一直是我們喜歡討論的話題,作爲一個大功臣最後卻被誣陷而死,還有死的比魏延更加憋屈的麼。不過當時魏延已經被扣上叛變的帽子,如果魏延想活命難道真的只有叛變一條路能選麼?魏延只狠自己沒能早點發覺楊儀的詭計,不然還能反制楊儀。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諸葛亮一死新的權利也就誕生了。

爲什麼說魏延死的非常憋屈?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說起來,魏延算是三國曆史中最憋屈的人之一,其憋屈程度堪比在《三國演義》中顏良與文丑纔出場傳遞消息就死去的憋屈。他生而驍勇,《三國志》中稱其“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說明他絕不是戰場上空有武力的莽夫,更是能養兵帶兵的將領,只不過他自視甚高,因此常常不將其他人放在眼裏,也就是這樣的性格,爲他最終憋屈的結局埋下了隱患。

作爲蜀漢的肱骨之臣,在降劉備後,他便一直未蜀國效力,無論是打算讓他背黑鍋,在宴席上以舞劍爲名刺殺劉璋,還是讓他帶兵出征,攻城略地,他都無怨無悔。也因如此,他一步步成爲劉備身邊近侍,如同趙雲。在劉備入蜀稱帝之後,他駐守漢中十年,不曾出過什麼差錯。甚至連諸葛亮帶兵北伐,也常常帶着魏延出征,可見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對魏延能力的認可。

爲什麼說魏延死的非常憋屈?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2張

特別是在第四次北伐過程中,他計謀疊出,設計襲擊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麾下兵馬,讓司馬懿吃了大虧,接連損失三千精兵,一戰之後竟被嚇得不敢出城迎戰。也正因爲有諸葛亮的方針,與魏延等人的智謀策略,這才使得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不得不改變策略,與諸葛亮論持久戰,無論諸葛亮百般羞辱,他都堅決不出兵對戰。也因此將諸葛亮拖垮,最終續命不成,被魏延打翻七星燈,在五丈原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諸葛亮在五丈原身死之前已與同行的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定下了策略,大軍撤軍時,由帶兵多年,老成有謀的魏延斷後,姜維緊隨其後,倘若魏延不願意撤軍,可以讓他選擇留在那裏。

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與楊儀就按照諸葛亮遺言,讓軍隊緩緩撤回,而在安排魏延斷後時,魏延很是不甘心,畢竟面對的是昔日被他戲弄的司馬懿,加上五次北伐已將蜀國的資源幾乎消耗殆盡,畢竟當時縱然是不缺糧草的蜀地,爲了讓士兵出征,也是以十養一,大蜀國力凋敝,若此次不一舉北伐成功,退據蜀地,那這輩子就別想東山再起了!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以及自己封侯拜相,爭取軍功的想法,加上他歷來與楊儀不對付,魏延當然不同意,於是不滿道:“丞相雖然死了,但大軍還有我能指揮,身爲大將,我自能統領三軍,在我看來,這場仗就應該繼續打下去,憑什麼你楊儀一個人貪生怕死,就要廢了蜀漢大業?”。當然,心高氣傲的魏延定然認爲自己乃是蜀國赫赫有名的大將,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更何況他心中早有怨氣,認爲諸葛亮死後,三軍統帥自然應該是他,他如何甘心屈居在後來居上的姜維與楊儀之下。

爲什麼說魏延死的非常憋屈?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3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延一怒之下,竟然提前撤了兵,而且還燒了閣道。同時楊儀魏延二人分別上表,都稱對方是叛徒。由於魏延平日裏目中無人,自視甚高,衆人對他的印象都不好,身爲中間派的董允、蔣琬等文官自然更相信楊儀,甚至還派遣了禁衛軍北上,要抵禦叛變的魏延。魏延當時率先抵達南谷口,攔住了楊儀大軍,當時的魏延或許只是爲了當面對質,討個說法,因此並沒有出兵和對面幹架,而就在此時,何平在陣前大罵魏延叛徒,魏延一看自己叛亂的罪名坐實,更不敢出兵抵抗,將這個罪名實打實的加在自己身上,於是只能跑了。

當時的情況下,姜維統帥的是步兵,而且還坐鎮中軍,而馬岱統領的是騎兵,相較而言,自然是馬岱更善於奔襲追殺,因此魏延最終被馬岱追上斬殺。

可惜魏延身爲一代名將,最終被後世詬病腦後有反骨,更因與楊儀格格不入,被楊儀坐實了叛亂之名,最終無奈被殺,是在是憋屈不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