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廟號分爲稱祖和稱宗,那這二者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廟號分爲稱祖和稱宗,那這二者有什麼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應該比較清楚,一般開國皇帝都稱爲某某“祖”,比如漢高祖,而守成的皇帝一般都稱爲某某“宗”,比如唐太宗。當然任何事情總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算是例外,姑且不論。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有歷史原因的。大家知道,從西周開始,人們就有了起諡號的制度。諡號的作用,就是對這個人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有好有壞。到了秦朝統一六國,秦始皇特別不喜歡,下令廢除這個制度,所以他死後就稱秦始皇,沒有諡號,如果有的話,他大概會叫武帝,或者厲帝什麼的。漢代又恢復了諡號,但慢慢變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諡。綜觀西漢一朝,就沒有被冠上惡諡的皇帝,諸侯得惡諡的倒不少,比如謀反的淮南王劉長,全稱爲“淮南厲王”。

古代的廟號分爲稱祖和稱宗,那這二者有什麼區別?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也高冷地說了一句:我纔不學秦始皇呢——於是又恢復了諡號的制度。從那時候起,皇帝們又開始有諡號了。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明清兩朝,又有一些另類,不稱帝,也不稱祖或者宗了,僅僅朱元璋稱明太祖、朱棣稱明成祖,還有後面的明英宗,但是朱元璋更多時候被後人稱爲洪武帝,朱棣稱爲永樂帝。爲什麼呢,明朝以後,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了,朱元璋用的是洪武,朱棣用的永樂,愛新覺羅·玄燁用康熙,愛新覺羅·弘曆用乾隆,從登基到退位都沒有更換過

有人要問了,怎麼劉邦叫漢高祖呢?這事你得問司馬遷。人家劉邦的“高”字是諡號,明明要叫漢高帝,或者用廟號叫漢太祖,誰知道司馬老先生怎麼就把這倆名字混在一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那麼,爲什麼到了唐朝就用廟號了呢?廟號又是什麼呢?前文說過,諡號是對某個人一生的作爲來作總結的,到了唐朝,大家總覺得用簡單的幾個字來總結實在說不完皇上的豐功偉績。於是,諡號的字越來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諡號,就是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實在太長了。甚至到了清朝,諡號都有十幾個字。爲了說得方便,於是大家就改稱皇帝的廟號了。

那麼廟號是什麼呢?

廟號是皇帝家族供奉於太廟時,對先人的稱呼。但是,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在漢朝時,沒有真正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資格享有廟號的。你想想連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想得這種殊榮得多難!到了後來,皇帝們爲了尊敬先人,不再過於計較是否有功績了,所以皇上們都有了廟號。而廟號裏的字,也是有褒貶的不同含義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古代的廟號分爲稱祖和稱宗,那這二者有什麼區別? 第2張

即使是廟號也分兩種格式,有的稱祖,有的稱宗,二者有何區別?

一般,開疆拓土的皇帝纔有資格稱祖,所以大部分祖都是開國皇帝,曰高祖,曰太祖。到了曹丕篡漢時,老曹家愛慕虛榮,就都給自己起廟號爲祖,如魏高祖曹丕,魏世祖曹睿,其實都是很有水分的。到了後來,皇帝們也開始遵守廟法,祖字也不再氾濫,只有確實有不世功業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忽必烈,打下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蒙古鐵蹄踏到東歐,曰元世祖;如順治皇帝,在位時女真人入關一統中原,曰清世祖;如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清史稿》稱他“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故曰清聖祖。

總而言之,“諡號”、“廟號”、“尊號”都是封建時代朝廷大臣對大行皇帝(已經去世的皇帝)或當朝皇帝的一種政治性評價。其本意在於激勵或警告君主勤政愛民,給國家帶來安定和富庶,但是隨着君主權利的擴張,它們漸漸遠離其初衷,最後徹底演變成爲君主權利華美的裝飾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