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作爲與安祿山齊名的哥舒翰,爲何兵敗後會向安祿山搖尾乞憐?

作爲與安祿山齊名的哥舒翰,爲何兵敗後會向安祿山搖尾乞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歷史網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哥舒翰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在幽州起兵反唐。叛軍勢如破竹,唐軍節節敗退,東都洛陽很快被叛軍攻陷。急於平叛的唐玄宗聽信讒言,陣前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並強令長安養病的哥舒翰出山。結果,哥舒翰中了叛軍埋伏,靈寶之戰中20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僅有8000餘人逃回潼關,哥舒翰也被部將挾持至安祿山大營。此時的哥舒翰早已沒了名將風骨,向安祿山屈膝投降,祈求安祿山的寬恕,但最終還是被殺。作爲與安祿山齊名的大唐戰將,爲什麼哥舒翰兵敗後會向與自己有仇的安祿山搖尾乞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任俠,中年從戎

哥舒翰出身突厥哥舒部落,祖父哥舒沮和父親哥舒道元都是部落首領,母親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父親曾擔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使。少年時期哥舒翰性格格豪邁,仗劍邊陲之地,縱情於聲色犬馬,是當地有名的公子哥。40歲時,哥舒翰因父親去世首次來到長安,並在長安客居三年。雖在邊地他身份不俗,但在貴族遍地的長安,他受到了輕視和無禮對待,“爲長安尉不禮”。這讓哥舒翰很受打擊,憤而從戎,到河西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此時的哥舒翰已經43歲,這在古代算是高齡了。

哥舒翰投軍後,作戰非常勇猛,先後得到了王倕和王忠嗣的賞識。天寶六年(747年),哥舒翰被提拔爲右武衛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期間,哥舒翰嚴厲打擊吐蕃搶糧行爲,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到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的赫赫武功,也讓邊地各族百姓爲之敬畏。“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朝民族界限模糊,改換門庭是常有的事

作爲與安祿山齊名的哥舒翰,爲何兵敗後會向安祿山搖尾乞憐?

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得軍中有大量的胡人將領和胡人士兵甘願爲唐朝所驅使。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安祿山等都是胡人將領,在軍中和朝中都是位高權重。由於出身邊疆少數民族,胡人將領對唐朝的認同感並不如漢族將領那麼深,改換門庭都是常有的事。

哥舒翰是突厥人,突厥曾經與中原長期作戰,對唐朝的歸屬感比較淡。在哥舒翰看來,安祿山的叛唐,就像當時邊疆少數民族經常與唐朝兵戎相見一樣,雙方很快就會講和,然後大家又再次相安無事。況且,安祿山打着討伐楊國忠的旗幟,這也矇蔽了哥舒翰,一旦楊國忠被唐玄宗處死,安祿山又會重新回到朝廷,而他哥舒翰也將重返朝堂,因此投降安祿山並不算是背叛朝廷。

胡人崇尚強者爲尊

作爲與安祿山齊名的哥舒翰,爲何兵敗後會向安祿山搖尾乞憐? 第2張

哥舒翰出身突厥部落,崇尚的是強者爲尊。安祿山以一隅之地敢於挑戰泱泱大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唐朝的東都洛陽,這是一個強者才能做的到。唐朝建國以來,從來都是把周邊民族打的滿地找牙,想不到有一天東都洛陽竟然也會被安祿山打下,長安也是早晚的事。作爲突厥人,哥舒翰骨子裏有着強者爲尊的基因,這也是他爲什麼要加入唐軍,爲唐朝開疆闢土。因此,向強者投降,是草原部族通行的準則,並不丟臉,甚至還以此爲榮。

惜命之人無忠義可言

哥舒翰是通過戰場建立功業的。但當他手握重權時,就變得非常惜命。當初石堡城之戰,王忠嗣因反對用士兵的生命去填,差點被唐玄宗殺死,而哥舒翰在取代王忠嗣後,顧及自己的生命,不想被唐玄宗處死,於是以數萬唐軍士兵的生命爲代價才艱難攻下石堡城,而俘獲的吐蕃士兵僅有400人。當封常清和高仙芝因爲違抗唐玄宗命令而被殺後,這讓繼任者哥舒翰很害怕。

爲了自己能夠活下去,哥舒翰根本不顧當時的戰爭形勢和數十萬軍民生命,違心遵從唐玄宗的旨意,率領20萬大軍出關與叛軍決戰。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哥舒翰既然怕死,怎麼還敢親自領兵出戰。其實,作爲一個統帥,是不用親冒箭矢的,而且身邊護衛足夠他逃到安全的地方。因此,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怎麼可能有忠義可言。

對唐玄宗表達不滿

哥舒翰本來在長安好好的養病,結果唐玄宗硬是讓他出去領兵,這讓他很是牴觸,但又不敢違抗唐玄宗的命令。到了潼關後,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而唐軍大多都是剛招募的士兵,根本沒有戰鬥力,與叛軍交戰,那是找死,哥舒翰就想憑藉堅固的潼關與安祿山叛軍對峙,一方面可以加強士兵的訓練,儘早形成戰力,另一方面也能消磨叛軍鬥志,而且唐軍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勤王軍隊都往潼關趕來,到時,可以夾擊叛軍。但結果,唐玄宗根本不聽他的建議,強迫他出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出關時,嚎啕大哭,他知道自己凶多吉少。

當兵敗被部將挾持到安祿山大營後,哥舒翰對唐玄宗的不滿徹底爆發了。如果不是唐玄宗的瞎指揮,他怎麼會有如此下場。所以,他還沒等安祿山勸降,就立馬向自己的昔日仇人安祿山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甚至還寫信向以前的老部下勸降。“翰懼,俯伏稱:‘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爲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私德有虧,全無國家大義

一個因私廢公的人是不可能站在國家民族大義上來的,不會“苟利國家生死以”。哥舒翰有遊俠的義氣,所以他向唐玄宗求情饒恕王忠嗣。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報復心很強的人。哥舒翰早年在軍中與安思順共事時產生私怨,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哥舒翰於是趁機報復安思順。他派人僞造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讓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失去理智,下旨處死安思順。“天下怨之”。

明知是誘敵之計,卻無應敵之策

面對朝廷的催戰,哥舒翰在給唐玄宗的報告裏說 “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爲逆,豈肯無備!是必贏師以誘我,若往,正墮其計中。”他指出這是安祿山的誘敵之計,應該固守待變。但當唐玄宗屢次強令他出戰時,作爲統帥,他就應該考慮戰爭可能的後果,併爲之做好各種預案。

兵書雲“預則立,不預則廢”。但哥舒翰是怎麼做的,他消極怠工不顧20萬唐軍的生死,乾脆以病情爲由,將軍中大事交給威望和能力不足以服衆的行軍司馬田良丘,而田良丘也是昏招迭出,竟然讓互不服氣的王思禮和李承光,一個管騎兵,一個管步兵,致使雙方相互拆臺,軍中號令不一,這是軍中大忌。當一方已經磨刀霍霍時,另一方還在內耗,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爲零。“軍中之務,不復躬親,委政於行軍司馬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其將王思禮、李承光又爭長不葉,人無鬥志。”

一個英明的主帥應該化被動爲主動。一旦決定出戰,就應該千方百計的將風險降到最低。結果,哥舒翰沒有做任何的戰場推演,也不對叛軍可能的埋伏處進行偵查,就帶着20萬大軍貿然出關,這完全致潼關的生死不管。所謂“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應該根據戰場形勢調整部署,而不是僵硬的執行命令。作爲主帥,他難道不知道,一旦20萬大軍被叛軍擊潰,不僅潼關危險,也將危及京師長安。不可思議的是,哥舒翰只是嚎啕大哭,“慟哭出關”,這哪裏是去打仗,就是去送死。

當哥舒翰率領的唐軍與崔乾祐所率領的叛軍在靈寶西原相遇時,身經百戰的哥舒翰竟然被叛軍制造的假象迷惑,不派人前去偵查,反而命令大軍繼續前進,結果中了叛軍的埋伏,20萬大軍,只有8000多人逃回潼關,哥舒翰也被部下挾持投降。對此杜甫也發出了“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的感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