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探索漢武帝劉徹的生財之路,他是怎麼籌錢的

探索漢武帝劉徹的生財之路,他是怎麼籌錢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武帝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對於漢武帝劉徹,就算是不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提起漢武帝,我們總是去喜歡探討他所做出的豐功偉績,但這些事情的背後有一個根本的前提卻沒有多少人在乎,那就是錢。我們都知道,財政是一個國家得根本,有的朝代就是因爲沒錢發軍餉導致滅亡。那麼,問題就來了,漢武帝的錢是哪裏來的?到哪兒籌錢去?即便文景之治給漢武帝留下了不錯的物質積累,可到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的時候,漢朝的國庫已經被掏空了,財政也開始赤字了。到這時漢朝在前方的戰爭不能說停就停,國內的政策不能說放棄就放棄。所以,漢武帝必須找出一條新的生財之路。

探索漢武帝劉徹的生財之路,他是怎麼籌錢的

按照當時的情況,漢武帝可以選擇三條路。一是提高農業稅;二是採取金融手段;三是鼓勵工商業,從而增加稅收。但這三條路漢武帝都沒選,他選擇了第四條。

漢武帝有一個親信大臣,叫桑弘羊。元狩三年,爲了解決漢王朝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急,漢武帝任命桑弘羊爲大農丞。桑弘羊大刀闊斧地改造了西漢王朝的財政體系,推行了我們後世熟知的“鹽鐵官營”的政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鹽鐵官營”的第一項政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鹽和鐵的官營。桑弘羊在鹽鐵產區分別設置鹽官和鐵官,專門負責官營業務。官營採用官府提供煮鹽的鐵鍋、招募百姓煮鹽,官府再統一收購食鹽、壟斷銷售的做法;鐵的官營,則從開礦、冶煉到銷售,都由官府負責。

“鹽鐵官營”的第二項重要政策是均輸平準,就是各地向長安輸送的物資,除了少數關鍵物資外,都就地變賣或運到價格高昂的地區變賣,那麼這個地區的物資就得以豐富,物價就自然降了下來。然後購買價格低廉的物資,稱之爲均輸。所謂平準,就是官府在某項物資便宜的時候大量採購,等到價格昂貴的時候再拋售,來平抑物價。均輸和平準,都是着眼於商品流通,起到影響市場價格的作用;打擊了投機倒把的商人,維持了市場的穩定。

“鹽鐵官營”的第三項政策是幣制改革。朝廷禁止私人鑄幣。“鹽鐵官營”的第四項政策是酒榷,也稱爲榷酤,就是國家壟斷酒類經營。除了上述幾項政策外,桑弘羊還協助漢武帝開墾屯田。爲了與匈奴人打持久戰,同時也爲了經營河西走廊等邊疆地區,桑弘羊先後組織了六十萬人屯田戍邊。這是一個短期耗費巨資,但是長遠收益豐厚的項目。

探索漢武帝劉徹的生財之路,他是怎麼籌錢的 第2張

“鹽鐵官營”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項政策,要想理解“鹽鐵官營”,還要從中國社會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觀念談起。在古代,吃飽肚子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再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能吃飽肚子。即便是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也僅僅是沒有出現饑荒,絕大多數人能吃飽飯而已。一旦出現大面積的饑荒,就會使統治者面臨政權危機。所以,如何解決糧食安全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在土地面積相對固定的前提下,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儘可能多地生產糧食。而商人不可能埋頭耕種,他們四處遊蕩,脫離農業生產,他們並不生產實實在在的物資,在很多人看來反而是不勞而獲地消耗糧食。同時,商人的存在可能誘使更多的農民脫離土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影響農業生產。因此,統治者和農民們自然對商人沒有好感。這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經濟原因。

因此,我們就會發現,當漢武帝面臨財政困境、需要增加收入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選擇通過商業來增收,因爲這樣會給統治增加不穩定的因素。同樣,漢武帝君臣也不會通過提高農業稅來增收,因爲農業是立國之本。事實上,中國社會另一個重要觀念是推崇“輕徭薄賦”。因此,提高農業稅負的政治風險很大,還面臨更大的觀念束縛。

綜上所述,漢武帝時期“鹽鐵官營”政策是“重農抑商”社會觀念的反映,也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邏輯發展。

探索漢武帝劉徹的生財之路,他是怎麼籌錢的 第3張

在這項措施推行後,源源不斷的金錢和物資涌入官府,國庫在短短几年時間內重新充盈了起來。漢武帝的各項事業,比如北擊匈奴、經略西域等,得以繼續推行。漢武帝對桑弘羊非常滿意,提升他爲大司農,因功賜爵左庶長,賞賜黃金二百斤。漢武帝臨終前,鑑於繼位的漢昭帝年幼,任命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爲輔政大臣之首,加封桑弘羊爲御史大夫,與霍光共同輔政。

但這項制度也有弊端,鹽鐵官營後剝奪了百姓經營官營事業的權利,還因爲官僚主義作風導致官營產品質量不高、售價高昂。桑弘羊的政策導致民衆負擔加大,百姓貧困不堪。漢武帝晚期,社會不穩,民怨四起,其中被詬病最多的就是“鹽鐵官營”。漢昭帝早期,漢朝戶口凋零、民生凋敝,輿論普遍認爲這是“鹽鐵官營”造成的後果。但這項政策成了之後歷代王朝的國策,均輸平準政策在唐宋時期更是被奉爲財政調控的法寶。劉晏、王安石、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都或多或少地從桑弘羊身上汲取經濟方面的養分。可見,桑弘羊的財政思想中包含着難以否定的積極意義。每當王朝財政窘迫之時,就是桑弘羊的理論重出江湖的時候。遺憾的是,桑弘羊本人的社會評價始終不高,後世學者大多把桑弘羊看作“言利”之人,“興利”之臣。畢竟在輿論領域,道德往往佔據優勢。因此,桑弘羊就陷入了客觀上被效仿、主觀上被批判的尷尬境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