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陵終身不歸漢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李陵終身不歸漢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人走了背字,喝涼水都塞牙!隴西李氏家族,可能和大漢王朝犯衝,三代子孫的命運都以悲劇收場,李廣漠北迷路,不願受辱自殺而死,兒子李敢擊傷大將軍衛青,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報復射殺,孫子李陵浚稽山被匈奴大軍包圍,力竭投降,被漢武帝誤會夷滅全族,最後老死匈奴。一代人的不幸或許是偶然,三代人的不幸,可能真的是政治覺悟、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原因了。

戰前部署,矛盾不斷

李陵年少的時候,因爲祖輩的功勳,成爲侍中、建章宮監,後升任騎都尉,率領五千精銳騎兵,駐紮在酒泉、張掖一帶防備匈奴。

天漢二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從酒泉出發,出擊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部。同時召見李陵,希望他爲李廣利的大軍護送糧草,但是可能因爲世家出身的李陵,一向看不起靠裙帶關係上位的李廣利,不過李廣利也確實配不上人看得起,總是以多擊少,還喪師無數,敗多勝少。

李陵請求率兵攻打匈奴,漢武帝以馬匹不足爲由搪塞,年輕氣盛的李陵急於建功立業,完成祖輩未曾完成的封侯志向,當即表示願意率領五千步卒,以少擊多,漢武帝只得同意。漢武帝不太看好李陵的步卒出戰匈奴,但極其肯定他的勇氣,爲保萬全,命令強弩將軍路博德領兵接應李陵的部隊。這項命令讓已多次作爲主力作戰的路博德極爲不高興,上書漢武帝,請求來年春天與李陵共同領兵攻打匈奴。漢武帝看到路博德的上書後,大怒,強令李陵出擊浚稽山,觀察敵情,分散匈奴注意力,然後回軍在受降城休整。

血戰浚稽山,矢盡、援絕、力竭投降

李陵率領五千步卒,出居延,向北行軍近三十多天,到達浚稽山駐紮,並派人繪製山川地形圖,派遣屬下騎兵陳步樂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彙報情況。

李陵終身不歸漢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不久李陵的軍隊就在浚稽山與單于的三萬主力大軍遭遇,李陵依託地形,以隨軍的車輛作爲營壘,擺開陣勢與匈奴交戰。李陵的軍隊憑藉精湛的箭術,千弩齊發,匈奴大軍被擊退,一戰擊殺匈奴數千人。匈奴單于緊急調集左右賢王各部八萬大軍,一起圍攻李陵,希望全殲李陵部隊。

李陵率軍英勇作戰,且戰且退,轉戰九日,斬殺匈奴萬餘人,甚至單于親率數萬人阻擊,李陵命令士卒以連弩朝單于射擊,嚇得匈奴單于逃跑。但最終因爲寡不敵衆,隨軍攜帶的五十餘萬支箭矢用盡,士卒武器不足,就把車輪拆下來,用輻條做武器,最後李陵部僅剩三千餘人被圍困在一處山谷。

因爲李陵部隊的頑強,讓匈奴單于產生了恐懼,計劃再阻擊四十餘里,到了平地,再無法殲滅李陵,就撤退。要麼說堡壘都是被從內部攻破的,在這個關鍵時刻,李陵部下出現了叛徒,一個叫管敢的軍侯,因爲和上官有私怨,就投降了匈奴,並出賣了漢軍的情況,告訴匈奴漢軍已經沒有武器可以作戰了,並且沒援軍。於是匈奴打消了心中的恐懼,決心要圍殲李陵部隊。

匈奴突然的加強進攻,讓李陵感到了危機,決心戰死沙場,報效國家。爲了不使全軍被殲滅,李陵命令部隊化整爲零分散突圍,他和韓延年率領數十騎衝出重圍,但是匈奴數千騎兵緊追不捨,韓延年戰死,李陵無法突圍,被迫投降,此處距離長城已不到百里了。

漢軍組織不力,導致李陵兵敗

如果按照戰前的部署,李陵以偏師分散匈奴主力,那麼匈奴的王庭主力和左右賢王部都被李陵的五千人吸引,那麼李廣利的三萬人出塞連個鳥都沒見到。那麼有一個問題,漢軍出塞,除了指定的作戰目標,還有搜尋敵軍,主動作戰的目的,而這三萬人卻來了個公費出遊作壁上觀,假使他們能夠搜尋匈奴,向浚稽山移動,必然能夠牽制匈奴,爲李陵爭取作戰空間,未必不會是一場大勝,此是李陵之敗的第一個原因。

李陵部已經按照漢武帝的部署要求,到達指定的浚稽山位置,那麼說好的路博德的接應部隊呢,而且陳步樂已經回京彙報李陵部的動向,那麼原計劃的接應部隊卻沒有了,並且李陵部頑強作戰,但凡幾千接應部隊,出塞百餘里,都能夠對匈奴起到壓力,李陵都能夠率領三千殘部迴歸,此是李陵之敗的第二個原因。

李陵終身不歸漢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2張

李陵在漢武帝面前誇下海口,願意率領五千步卒擊破匈奴王庭,這是李陵的勇氣,但是漢武帝卻真的讓李陵率步卒出浚稽山,這就是漢武帝的賭氣了。元封二年,漢武帝可以組織十萬主力騎兵發動漠北之戰,之後雖然國力衰退,馬匹可能不足以支撐十萬精銳騎兵,但是支撐三萬李廣利部和五千李陵部還是有這個底氣的,漢武帝卻沒有調動馬匹給李陵,這個佈局真的讓人疑惑,可能漢武帝一直認爲李陵不可能遇到匈奴主力,就是出去轉一圈罷了,部隊機動性不足,是李陵部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最後,李陵治軍不嚴,導致隨軍出征的車輛上竟然藏有女人,原本用來裝軍械和補給的車輛,最後裝了女人,李陵曾說,但凡能多有幾十支箭,也能夠率軍逃出去,事後說來,要是少拉幾個女人,恐怕箭矢也不會嚴重缺乏吧,這是李陵之敗的第四個原因。

李緒誤作李陵,株連全族

李陵投降匈奴後,漢武帝起初以爲李陵戰死了,所以對李陵的全家非常禮遇,甚至還後悔當初誤會李陵,被路博德這個老匹夫給誤導了。

等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回來以後,漢武帝十分生氣,責問回京報信的陳步樂,陳步樂被迫自殺。滿朝文武都罵李陵,只有司馬遷爲李陵說話,司馬遷認爲李陵轉戰千里,僅有五千人,卻擊殺匈奴無數,雖然投降匈奴有罪,但是他奮勇殺敵的戰功卻是有的,而且李陵力竭投降,是想留着有用之身,未來戴罪立功報效朝廷也是有可能的,不能一味地問罪啊。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聽不進其他的話,認爲司馬遷這是藉着李陵的事,罵李廣利廢物,於是下令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等漢武帝冷靜下來,覺得司馬遷說的也是有道理的,於是派遣公孫敖率軍出塞,出擊匈奴,同時也有接應李陵的目的,結果公孫敖離開了大將軍衛青,跟李廣利一路貨色,旅遊一圈無功而返,還帶回來了李陵爲匈奴練兵的消息。

這下漢武帝就炸鍋了,下令誅殺李陵全族,李氏將門就這樣徹底沒落了。後來漢匈關係緩和,漢武帝派出使節出使匈奴,李陵質問使者,他爲朝廷浴血奮戰,朝廷爲什麼殺他全族,使者說皇帝遷怒於他爲匈奴練兵,李陵大吼那是李緒,不是我,這一場誤會卻賠上了李氏全族的生命。

拒絕歸漢,身死異鄉

漢昭帝繼位後,輔政的大臣霍光和上官桀年輕的時候與李陵的關係不錯,就想請李陵歸漢。於是派出李陵年少的好友任立政作爲使者出使匈奴,想勸說李陵歸漢。

立政等見陵,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後陵、律持牛酒勞漢使,博飲,兩人皆胡服椎結。立政大言曰:“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動之。陵墨不應,孰視而自循其發,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頃,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謝女。”陵曰:“霍與上官無恙乎?”立政曰:“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陵字立政曰:“少公,歸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不歸漢的原因是害怕再次受辱,李陵投降匈奴後,滿朝文武全都罵他,隴西的世族都排斥李氏,以他們爲恥,李陵認爲回漢朝後,少不了要被人冷嘲熱諷,受到屈辱,所以不想回歸漢朝。

第二個原因是還在怨恨漢武帝,漢武帝誅殺李陵全族,李陵內心深處肯定是很有怨念的。另外漢武帝的用人政策,也是深深地傷害了李陵的感情,漢武帝任用外戚的程度簡直令人髮指,前期撞運,擁有了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千年難遇的名將,大漢王朝揚眉吐氣。晚年一根筋犯了,可着廢物李廣利用,真是吊到外戚這顆樹上了,終於李廣利告訴他不是他自己雖然英明神武,但是沒有衛青和霍去病,也是難以完成大業的。李陵年輕氣盛,如果遇上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名將,打打下手自然沒有怨氣,老是給李廣利這樣的廢物打下手,但凡有點志向的,心裏都不會痛快,路博德、趙破奴哪個不比李廣利夠資格領兵作戰啊,所以這也是李陵心裏的一個結。

最後,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漢武帝時期,中國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一次大的洗牌,以司馬遷和李廣、李陵等爲代表的古老貴族勢力逐漸被新興的軍爵世族和儒家士族所取代,後者通過赫赫戰功和一步步對朝局的掌控,逐漸將前者擠出歷史舞臺,路博德作爲起於寒門的軍功人物,和李陵的叔父李敢曾經在霍去病帳下是戰友,卻不願意接應他,可見兩大勢力的矛盾和鬥爭。李陵曾經有這樣的機會,把百年李氏家族轉爲新興的軍勳家族,但是卻失敗了,隨着匈奴的衰落,漢匈關係逐漸走向以和爲主、以戰爲輔的階段,即使他回去,已經難以改變命運,也不過是受排擠的邊緣人物罷了,所以他不願意再回去了。最後單于派遣李陵駐守堅昆,於公元前74年病逝異國他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