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城濮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左傳》善於寫戰爭,且敘述手法十分精妙,“篇篇換局,各各爭新”。

“城濮之戰”是《左傳》中爲人稱道的著名戰役,許多《左傳》的研究學者將其與“崤之戰”“鞍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並稱爲春秋時期的五大戰役。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爲這場戰役奠定了晉文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在歷史上有重大的意義,更因爲《左傳》中對這場戰役的描寫,場面宏大、精彩紛呈,並且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間。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那麼,“城濮之戰”的戰前局勢究竟是什麼樣的?是什麼導致了這一戰的發生?身處這場戰役中的晉文公和楚成王,他們究竟有什麼想法?戰後的情況又是什麼樣的?

帶着這些問題,就讓筆者來分析一下,“城濮之戰”的前因、過程以及結果。  “城濮之戰”的作戰雙方,主要是當時的兩大諸侯國——楚國和晉國。

首先,我們來看看楚國。楚成王擊敗宋襄公後,威勢極盛,中原諸侯鄭、許、陳、蔡諸國已經屈服,於是他打算在軍事和外交方面雙管齊下,先趁着齊、魯交惡,齊國內部不穩之際,向東北進軍,消滅國勢日漸衰弱的齊國,控制黃河以南的區域;而後,再全力對付秦、晉兩國。此乃“先弱後強、各個擊破”之策。

其次,我們來看看晉國。晉公子重耳由秦穆公援助回到晉國即位,成爲晉文公,他重修政治,廣用人才,僅用數年便成功整合了統治集團,並且增強了國勢。晉文公用一系列的行動提升了和秦穆公的親密度,拉近了秦、晉兩國之間的關係,也藉此讓秦國成了楚國的敵人,爲日後的聯合行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晉文公尊王的行爲,增加了中原諸侯對他的好感,也變相離間了諸侯們同楚國的關係,增加楚國逐鹿中原的阻力。

此時的中原形勢,在晉國強盛、秦晉和睦中漸漸有了變化,晉、楚兩國之間慢慢有了旗鼓相當的勢頭,雙方的戰略模式也逐漸地明朗——開始針鋒相對。由此可見,晉、楚兩國之間的矛盾必定日益加深,最終的決戰也一觸即發。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第2張

“城濮之戰”中晉、楚雙方的戰略決策

楚成王率軍圍宋,而宋國向晉文公求援,成了“城濮之戰”的“導火索”。

從晉文公的行爲中可以看出,他其實是不想去救宋的。之所以這麼說,首先,是因爲此時晉國的兵力處於劣勢,從戰略層面看是不利的;其次,是因爲此行路途較遠,並且需要馳援,可以想到,這一路必然是舟車勞頓,從實際作戰層面看是不利的;最後,是因爲一旦出兵救宋,晉國的側面和背面可能會受到曹、衛等楚國盟國的攻擊,有可能面臨顧此失彼的窘境。

然而,晉文公又不得不去救宋。因爲,宋國一旦被滅,他稱霸中原的機會便會大減,而且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尊王攘夷”盟主形象,也會被隨之毀滅。在這兩難的境地之中,最終晉文公還是下定決心去救宋國。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第3張

晉文公將晉獻公時代的二軍編制,增加到了三軍,而後他便出兵曹國和衛國。在筆者看來,晉文公起初的軍事策略是想引誘楚軍放棄宋國而北上,誰料楚國卻加兵圍宋,使宋國的局勢更爲危險。

從戰略上看,楚國沒有馳援曹、衛,反而急攻宋國,說明了他們不願落入被動的局面。反觀晉國,晉文公雖然佔領了曹、衛,解除了側背的威脅,但是單憑一己之力是不行的,他們仍然陷入了以劣勢兵力與楚國優勢兵力相爭的不智局面。

爲了扭轉劣勢,晉文公又用了“使宋賂齊、秦”這一計,把齊國和秦國拉入了戰爭的漩渦,如此一來,形勢發生了全面的改觀。此時,晉、宋、齊、秦四國聯軍約十萬人,楚國聯軍約十一萬人,可見兩方兵力上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楚國來說,沒有盡力去爭取齊、秦兩國的中立,是其戰略上的最大失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此時楚軍的戰線延伸得太長了,一旦開戰,非常容易形成腹背受敵的局面,十一萬大軍很可能一夕間就灰飛煙滅。事已至此,頗有軍事才能的楚成王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他下令縮緊戰線,同時自己率軍回撤,防止後方失守。

這樣的戰略可謂是相當高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這樣的回撤一方面避免了楚軍在不利的形勢下決戰,保存了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等待晉國聯軍內部分裂,進而提高勝算。然而,楚成王在下了這一步好棋後,步步皆是昏招。我們從子玉請戰開始進一步的分析。

子玉向楚成王請戰,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爲他嚴重低估了晉國聯軍的實力,還因爲他耳聞楚國國內有說他“指揮無能”的流言,於是企圖打一場勝場來提升自己的威望。此時,楚成王犯了第二個戰略性錯誤,就是產生了欲冒險而僥倖求勝的想法。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第4張

衆所周知,在避免決戰的前提下,將犧牲降到最小就是最大的勝利,即使有人請戰,也應當想辦法避免分出太多的兵力。筆者猜測,此時的楚成王或許是認爲後方已經穩固,全部的軍隊都在,不趁機會撈點戰果說不過去,這才同意了子玉的請求。

筆者認爲,這是造成楚軍最後失利的一大關鍵所在,因爲戰與不戰是需要去全面考慮的,如果不戰,就要放棄任何戰機,全面固守;如果求戰,就應該將所有兵力集中,以優勢兵力給敵人毀滅性的打擊。反觀楚成王,他步步遲疑且搖擺不定,這就讓晉國聯軍有了“將軍”的機會。

晉文公見機不可失,就答應楚國的交涉,使曹、衛復國,這一做法解除了宋國之圍。與此同時,晉國暗地裏唆使曹、衛兩國離楚親晉,又扣留使者激怒了子玉,使其主動求戰。果不其然,楚軍北上,並且擺出決戰的態勢,而晉文公卻下令全軍“退避三舍”。

筆者認爲,晉文公退避三舍的理由,不僅僅是爲了報恩,還起到了“給己方一個開戰的藉口”和“提振軍心、提高士氣”的作用;同時在戰術上,晉文公屢次引誘楚軍行動,不但消磨了楚軍的銳氣,也把楚軍拖入了疲憊的泥潭。

楚軍一意孤行,全軍一路尾隨晉軍到達了城濮,他們的左、中、右三軍與晉國的上、中、下三軍列陣相對,然而,晉軍精心佈置的陣型和戰略,勝了楚軍一籌。晉文公先是用下軍瓦解了楚軍的右翼,緊接着,又用上軍僞裝潰敗而逃,誘使楚軍左翼深入追擊。就在此時,晉文公用中軍從側面攔腰攻擊楚軍左翼,上軍再調頭夾攻,於是楚軍左翼也潰敗了。

楚軍見左右兩翼皆敗,爲了免於全軍潰敗的命運,只能下令收兵。至此,“城濮之戰”大勢已定,晉國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了楚國,並且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稱霸諸侯長達一百多年。

什麼是城濮之戰?晉文公在這場戰役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第5張

後人對“城濮之戰”中晉文公的評價

後人給晉文公的評價是“譎而不正”,這是對“城濮之戰”中晉國用一連串狡詐謀略和軍事方針取勝的總結。然而筆者認爲,這樣的評價是有失公允的,我們拿管仲來舉個例子。

管仲是優秀的政治家,但他絕非是一流的軍事家,甚至可以說,有相才者不見得有將才。在召陵之盟中,他“按兵修禮”的行爲,雖然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和平,但是在兵家眼中,沒有抓住時機進攻,等於白白浪費了一手創造出來的戰機,是管仲戰略上的失策。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詭道也。晉文公能夠靈活運用謀略並取得最終勝利,就說明他是有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