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慶春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杭州是人間天堂,有美麗的西湖;更因爲有南宋在此建都,杭州成爲一個繁華的城市,但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杭州的建造城牆歷史相對比較短,有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雖然有南宋在此定都,但杭州城的面積相對其他的都城來說比較小,也正因爲如此,杭州的城牆在清朝末年因爲修鐵路就開始拆除,現在只能看到十大古城門的遺址和古城門遺址的石碑,這令人感到非常遺憾。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爲了讓人瞭解杭州城牆的歷史,杭州市政府在慶春門的遺址上以清朝城牆爲原型,建成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城牆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爲殘牆,城牆中間建有城門,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就在整個城牆的中空部分。

慶春門的前世今生

慶春門不是杭州最早的城門,但絕對是最特殊的城門之一,不僅僅是因爲在慶春門的原址上覆原了清朝的城牆,建成了古城牆陳列館,還在於他多次改名,多次易址,直到明朝才確定慶春門的名字,到了清朝更是被認爲是污穢之門,是清朝唯一一個由漢人把守的城門。

杭州這個名字是在隋朝的時候纔有的,據史書記載,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而慶春門有史書記載的城門建造就始於隋朝,隋朝在鹽橋西面建了一座城門,命名爲鹽橋門,鹽橋在現在慶春路和中河北路交叉口附近,目前叫慶餘亭拱橋,是鹽橋損壞以後修建的橋。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第2張

唐朝之前,杭州算不上重鎮,名氣比不上餘杭,甚至比不上錢塘縣,而杭州真正受到重視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誕生了一個軍閥割據政權:吳越國,建立吳越國的正是臨安人錢鏐。

由於錢鏐對外並沒有稱帝,因此杭州不能稱爲首都,算是割據政權的都城吧,這個級別就比一般的城市要高了,因此錢鏐要拓展杭州城,原來的鹽橋門在戰亂時期已經損壞,於是錢鏐將城門往東移,約在今直大方伯附近建一土城,稱之爲“北土門”,可見雖然受到了重視,但依然無法跟當時的汴梁、洛陽相比。

南宋時期,趙構逃到杭州後,將杭州作爲南宋的臨時首都,既然已經成爲都城,那麼城牆的規格也要升級,必須要保障皇帝的安全,於是在今直大方伯的背面修建了城門,取名爲東青門,又因爲在菜市橋西,也被老百姓成爲“菜市門”,這個時候的慶春門的規格已經升級,再也不是當年的土城門了。

南宋滅亡以後,元朝防備南人,明令禁止修建城牆,杭州的城牆由於戰火等原因基本都遭到破壞,處於半坍塌狀態,而到了元朝末年,張士誠佔據了杭州,爲了防備的需要,廢除了一些城門,又修建了一些城門,特別是對於東邊的城牆,張士誠又進行了東擴,東城牆靠近貼沙河,在現如今的環城東路慶春路口修建新的城門,由於新門靠近太平橋,因此新城們本稱爲太平門,太平門改爲慶春門,那是明朝的事情了,由此可見,慶春門歷盡磨難,多次變遷,從隋朝的鹽橋門變成五代時期的北土門,又變成南宋的東青門,元末時期的太平門,最後變成明朝慶春門,可以說明朝的慶春門早已不是隋唐時期的鹽橋門了。

太平門改爲慶春門的原因

關於慶春門,有民謠是“太平門外糞擔兒”,可見老百姓還是喜歡叫慶春門爲太平門,明朝建立以後,慶春門的城門上的牌匾是慶春門,那麼爲什麼太平門會變成慶春門呢?這裏還是頗有爭議的,從目前的史料來看,太平門改名的原因目前主要有兩個:

其一,在現如今的古慶春門遺址上立有石碑,石碑上的《古慶春門碑記》雲:“明初,朱元璋部將常遇春由此入城,故名慶春。”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第3張

其二,在明清時期慶春門外東郊一帶有“迎春”習俗,所以官方以“慶春”命名城門。

那麼這兩個哪一個更可信呢?接下來就一一分析。

首先來說一下碑文上的記載,慶春門是因爲常遇春從這裏入城,取義是慶祝常遇春進入杭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明史 常遇春列傳》記載:攻杭州,失利,召還應天。從達拔趙普勝之水寨,從守池州,大破漢兵於九華山下,語具《達傳》。也就是說常遇春在攻下衢州之後,攻打杭州,但是由於杭州城池太堅固,所以沒有攻下,被召回應天府也就是南京,跟隨徐達去守衛池州。

既然杭州不是常遇春攻克的,那麼常遇春由此入城而改名慶春門也就無從談起了,更何況,以朱元璋的性格,是不會允許這樣的部將存在,也不允許這樣的命名存在的。

攻下杭州的是另外一名大將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明史 李文忠列傳》記載:明年秋,大軍伐吳,令攻杭州以牽制之。文忠帥亮祖等克桐廬、新城、富陽,遂攻餘杭。守將謝五,再興弟也,諭之降,許以不死。五與再興子五人出降。諸將請僇之,文忠不可。遂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亦降,整軍入。可見,李文忠是從邊緣包圍的杭州,最後是守將投降,杭州這才被佔領,餘杭在杭州的西部,太平門又在貼沙河邊,因此,李文忠也不大可能從太平門進入,如果是從餘杭過來的杭州的話,從武林門進入的可能性非常大,李文忠進入杭州以後,整飭軍紀,下令:擅入民居者死,軍隊裏有個伙伕去菜農那裏借了口鍋,違反了李文忠的命令,李文忠二話不說就把這個伙伕殺了,杭州全城老百姓這才相信愛護老百姓的軍隊來了,也因此贏得了杭州老百姓的人心。

而第二個說法,迎春相對比較合理的,根據清朝範祖述編寫的《杭俗遺風》開篇時序類記載:“立春前一日,杭府暨總捕、理事、水利三廳,仁和、錢塘二縣。着朝服,坐憲轎,全副執事,親往慶春門外迎請勾芒之神。”在此之前要進行占卜,測算今年“勾芒之神”的姓名、年齡、相貌特徵,然後毀掉舊像,重塑新像,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經固定路線重新迎往吳山的廟宇。神像“經過門口,家家設祀爆竹之聲不絕”,出現“香菸繚繞,直透雲霄”的盛景。神像後面跟着的喜慶的秧歌表演,秧歌過後,有活牛、紙牛各一頭。紙牛坐了四人擔的綵棚,而活牛也是這次活動的主要項目,由扮作牧童的人進行鞭打,也就是所謂的“鞭春”,無論是迎“勾芒之神”,還是“鞭春”,都是官方在祈求今年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鞭春過後,就是一年農事的開始。

雖然這是清朝的事情,但清朝都是採用的明朝的儀式,在明朝建立之初,在太平門附近進行迎春活動,改名慶春門也就非常的合理,同時也可以抹去張士誠的痕跡,不過民間老百姓還是喜歡太平門,因爲天下太平就不會有戰亂,而官方爲了維護統治,更希望糧食豐收,因此官方定的名字爲慶春門,而老百姓則更喜歡叫太平門。

慶春門的東郊迎春,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民國建立以後,隨着帝制的廢除,這項迎春活動也就停止了,但是在江浙很多地方農村,還保留着鞭春的習俗。

慶春門在清朝變成了污穢之門

清朝沿襲明朝宋朝的迎春習俗,在慶春門外舉行,非常的隆重,但是清朝貴族卻不願意把守慶春門,清軍佔領杭州以後,對人間天堂杭州非常的重視,因此杭州城內把守的士兵八旗都有,從順治年間起,杭州的十座城門,九座城門的鑰匙由八旗掌管,漢人的巡撫都不能染指,唯獨慶春門,由漢兵把守,原因就是那句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在清朝貴族看來,這屬於“污穢之門”,因此沒有人願意把守,這纔給了漢人士兵。

大名鼎鼎的年羹堯,清漢軍鑲黃旗人,因平定青海、西寧叛亂,治理青、甘地區有功,功進一等公。後因功高震主加上嬌縱不法,遭雍正皇帝猜忌,相傳年羹堯曾被貶至杭州管慶春門,可見清朝貴族包括皇帝是多麼的嫌棄慶春門。

太平門爲何會改名爲慶春門?慶春門到了清朝爲何成爲了污穢之門? 第4張

清朝貴族認爲這裏是污穢之門,但是老百姓卻不這麼認爲,俗話說的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在貴族眼中的污穢,變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寶貝,因此會有菜農挑着糞桶從慶春門進入杭州城收糞便,然後給菜地施肥,當然這個也不能隨便收,城裏有糞行,稱“金汁行”。收糞的人各有“領地”,誰破了規矩,可就把事情鬧大了,南宋時期就有記載因爲收糞而鬧到官府的例子。。

《夢粱錄》卷十三《諸色雜貨》雲“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由出糞人倒去,謂之‘傾腳頭’,各有顧主,不敢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官)府大(訴)訟,勝而後已。”由此可見,這糞擔在老百姓眼裏有多金貴,清朝也是如此。

菜農收糞這個事情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沒有了金汁行,菜農也大多數是收固定的幾家,而對這些來收糞的菜農,門是不關的,菜農可以進入家中自取,出於感謝,菜農會在每年冬至給這些人家送大白菜。

建國以後,老百姓家裏逐漸都有了廁所,也就沒有了糞桶這一說,隨着城市的開發,這一習慣就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如今慶春門附近已經是高樓林立,人們也只能通過民謠和博物館來了解這段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