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新加坡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其他華人地區有何不同?

新加坡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其他華人地區有何不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加坡人過中元節與其他國家地區華人的過節方式有所不同,最爲熱鬧也歷時最長。每年農曆七月初一至月底,新加坡華人就以社區、廟宇或街道爲單位,在全國各地舉辦“慶贊中元”活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新加坡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其他華人地區有何不同?

集體供奉

中元節期間,新加坡的大街小巷瀰漫着香燭煙火的味道,是這個節日的獨有氣息。很多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組屋樓下或店面走廊點燭焚香祭拜,心中默唸祈求平安,並供奉水果、肉品和米飯,有時還加上中元節專制糕點等,然後焚燒紙錢。爲了便於清理紙灰,不影響公共衛生,新加坡政府專門定製了焚燒桶,每年七月擺放在組屋前供人們燒紙用。

商家店鋪和公司企業也在街頭巷口貼上紅色招紙,設壇酬神,虔誠祈禱“好兄弟”(當地人對鬼魂的諱稱)保佑生意興隆,闔家平安。因爲中元節除超度先人外,還普渡十方孤魂,倡導多行善事,所以人們也願意在公共焚燒桶燒紙以普施供奉。

七月歌臺

華人常以歌舞形式祭奠亡魂,這一文化特性在新加坡被髮揮到了極致,整個七月“鬼月”夜夜載歌載舞。最初負責獻演的是傳統戲班。20世紀40年代,一些中國內地的歌舞團來新加坡避亂,他們舉辦歌舞表演爲抗戰籌款,並將演出稱爲“歌臺”,但當時是在電影院裏售票演出。到了60年代,演酬神戲的傳統戲班爲吸引觀衆,在演出中穿插歌臺表演,最初是歌臺表演1小時,戲班演出3小時。

到了現代隨着從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新移民歌手的加入,歌臺表演逐漸成了主流,舞臺也由早先簡單的卡車車廂相拼,變成了臨時搭建的固定舞臺。祭祀的沉重嚴肅氣氛被熱鬧的歌舞沖淡許多,七月中元節更像是爲全體新加坡人舉辦的一場娛樂盛宴。

七月初一,在很多社區的空曠地都搭建起一個標有“盂蘭盆會”字樣的歌臺。

新加坡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與其他華人地區有何不同? 第2張

左側是拜祭用的供臺,擺放着燒豬、雞、鴨和水果、罐頭、乾糧雜果、素食齋品等供品,裝飾着彩色的三角旗,供桌前還插着高香巨燭,高約二三米,排列整齊,蔚爲壯觀。太陽下山後,歌臺的表演就開始了。演員多用福建方言,表演以神話故事、宗教典故爲主題的地方戲曲或者現代歌舞,有時還邀請歌星到場演唱流行歌曲,以此酬神祭鬼。臺下或坐或站擠滿了周圍社區的居民,有的伴着節奏揮舞手臂,有的邊點歌邊給歌手發紅包,

還有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們圍着歌臺嬉戲。熱鬧歡慶的氣氛吸引了不少過路行人和遊客駐足觀看。千萬要注意的是,哪怕站得再累,也不要去坐歌臺下第一排空着的席位,因爲那是專爲“好兄弟”們準備的。新加坡的中元節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肅穆冷寂,煙火舞樂充滿整個農曆七月。

投標晚宴

焚香燒紙祭奠完畢,欣賞着歌臺上的表演,中元晚宴也開筵了。食物很豐盛,而且對所有人都開放,可以任意免費取用。在宴席中間會進行福物投標的活動,主辦者通常邀請演藝界小有名氣的人士來主持喊標,用來喊標的福物是據說會有好彩頭的吉祥物,多爲金色,如金龍或黃梨,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往往最後投中的價格會高出市價數倍。

投標者的目的在於施行善舉且得個好彩頭,期盼會有福報,增加好運財氣。投標所得主要用於慈善事業,甚至有的中元宴會當場直接派發慈善禮包給生活較爲貧困的人。新加坡人敬祖追遠、倡導愛心的傳統,重視優秀道德傳承的風氣,散發着這個移民國家的獨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