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崇禎帝的故事。

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皇帝不是沒想往南方遷都事宜,只是由於各種原因的羈絆,沒有成行而已。

最後崇禎被迫吊死煤山,成爲了明朝的最後一個悲情皇帝。

崇禎只是明思宗在朝時的年號,其名諱叫朱由檢。

本來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母親劉氏只是朱常洛當太子時的一個淑女,而且早亡。

所以,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能把帝位和朱由檢聯繫到一起,別說他的父皇不相信,就是朱由檢自己恐怕也是不相信的。

但誰知機緣巧合,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後,由於沒有子嗣,運氣落到了朱由檢的頭上,作爲皇弟的他被擁戴上皇帝的寶座,時年才十七歲。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由於打心底沒有一點心理準備,所以,朱由檢一開始當皇帝並不是那麼興高采烈,更多的應該是膽戰心驚

因爲他接皇位時,大明朝廷正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

史載崇禎的性格: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明史》

這種性格的形成,源自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當時的時局實在太亂;二說明崇禎沒有自信心;三說明他駕馭朝廷的能力實在有限。

所以,接過帝國船舵的崇禎,只有用百倍的努力來彌補這些缺陷和不足了。

崇禎剛到20歲,眼角已長出魚尾紋來,說明是長期的積勞成疾造成的。

由於能力有限,識人不準,所以崇禎當政時和大臣的關係很僵。在位17年,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說明他既不相信臣僚,而臣僚也難給他積極的配合。

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崇禎還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問罪、砍頭,使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稍作休整,便揮師東進,進攻北京了。

此時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選擇只有兩條路:遷都南下,避其鋒芒;堅守北京城,履行朱棣當年制定的“天子守國門”的國策。

但是最後崇禎並沒有南下,而是吊死在煤山之上。

是他不想南遷都城嗎?

其實不是他不想,而是無法脫身前往。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第2張

羈絆崇禎南行的,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一、懷着一種僥倖心理

明朝建立以來,北京城曾被大軍包圍了3次,但都轉危爲安了。

第一次是明英宗御駕親征,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後,得勝的瓦剌也先乘勝追擊,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當時的兵部尚書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最後成功擊潰了也先的進攻。

第二次是嘉靖時期的“庚戌之變”,由於對明朝“貢市”不滿,韃靼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率軍南下,大軍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後來因爲朝廷答應了俺答汗的要求,他們才撤兵。

第三次是1629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避開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北京城。最後在袁崇煥等諸路援軍的血戰下,京城之危才得以解除。

有了以上幾次成功退敵的經歷,崇禎當時懷有一種僥倖的心理,也是客觀存在的。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第3張

二、崇禎被大臣玩了,也可以說是崇禎把自己給玩死了

早在年初的2月10日,崇禎就召見了翰林學士李明睿、總憲李邦華和原九江軍府總督呂大器共同議事。

當問及將來應該選何良策時,李明睿直言,李自成大軍已逼近京城,最好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

崇禎聽了之後不置可否。

雖然沒有表態,但也沒有發火,說明他此時在考慮這個問題。

崇禎第二次和李明睿談話,李提出最佳路線是取道山東。

皇帝可以祭拜文聖孔子的名義南下,到曲阜稍作停留之後,一路南下,只要到了淮安地區,就進入安全區了。

崇禎此時對南遷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向李明睿問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中途的安全、接應部隊從哪裏調集等等。

心中有了初步想法之後,崇禎再次命令羣臣獻策。

此時大臣們的意見分成涇渭分明的兩派。

李明睿等擁護南遷的,大多是南方人。他們建議建議皇上率軍南遷,在長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線,令太子留守北京。

但另一派堅持堅守北京城的,都是北方籍的位高權重者。他們在河北、山西、山東擁有大量的田產,如若跟着南遷,這不是把家底兒都賠上了嘛。

再說此時的他們已經和皇帝不一心了,他們有自己的小九九,認爲就算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他們只要一投降,必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當問題暴露出來,大臣們在朝堂上吵做了一團。

後來兩派相持不下時,堅持南遷的做了一些妥協,提出另一個解決辦法來,即皇上本人留下來守衛北京,派太子南下,保留革命的“火種”。

誰知道此意一提,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一席話說得誰也不敢往下說了:

“幸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爲?將欲爲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這段史實是說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一塊出逃長安,隊伍剛逃到馬嵬坡,就發生了兵變。

最後的結果是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逼自盡。

接下來是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揚鑣,李隆基到成都避難,李亨北上來到朔方軍,後來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李隆基爲太上皇,李隆基從此告別政治舞臺。

本來光時亨只是個六品小官,按理說沒有他發言的機會,但他此時震耳發聵的語言一出,誰也不敢接這個茬了。

不光是大臣們心裏明白,崇禎的心裏也是明鏡似的,他和大臣們的關係鬧得那麼僵,如果派太子南下監國,這些人到南京後肯定會擁立太子登基,到那時自己就會被徹底拋棄了。

看到大臣們一句話不說,崇禎只好說了一句話:“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

好了,皇帝已經表態了,在爭論下去還有什麼意義。於是南遷之事徹底作罷,太子也陪着皇帝老子坐以待斃吧!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是自願的還是形勢所逼? 第4張

這位最積極提倡爲國獻身的光時亨,其實早就和起義軍祕密接觸上了,在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便投降了大順政權,只是當時沒人識破他的狼子野心而已。

到李自成的大軍攻陷北京城,崇禎成了甕中捉鱉時,他才醒悟過來,在吊死煤山之前說了最後一句話:“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

可惜現在一切都晚了,只有無奈地悲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