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死後,蜀漢如何走到無纔可用的尷尬境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學上,有個衆所周知的定律,叫做"劣幣驅逐良幣"。即消費者不願將自己手中足值金銀貨幣投入市場流通交換,所以暗中囤積起來,縱容質量低劣貨幣的橫行。

其實,不僅僅是經濟領域,在政治博弈當中,這種定律同樣在影響着當局者的抉擇,而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才不得盡其才,導致政事廢壞。

諸葛亮故去,各方勢力角逐繼承人位置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在丞相諸葛亮死後所產生的的一系列人事糾葛,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與曹魏對峙的渭南前線,長期以來,蜀漢雖以後主爲皇帝,但大小政事其實皆由諸葛武侯決斷,現在當家人病故,誰能扛起這個大梁,帶領這個割據政權走下去呢?尤其還是在這樣一個對手實力的上升期。

在蜀漢集團內部,面對丞相的病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曾與諸葛亮一同接受先主劉備遺命的前中都護、原屬益州本地集團的李嚴,躍躍欲試,可是,由於之前延誤糧草運輸,又自作聰明欺騙諸葛亮和後主,導致被廢爲民,李嚴縱然名聲再大,再有經驗,可是其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

畢竟,誰會貿然提拔一個已經被諸葛亮丞相所徹底打倒的人呢?所以李嚴是無緣政壇,而他背後那個益州集團,也逐漸被新人所邊緣化。

除了李嚴外,當時在軍中與諸葛亮關係最爲密切的,還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和前鋒魏延。其中,才幹突出者爲楊儀和魏延二人。

諸葛亮出兵祁山時,楊儀爲其保障後勤供應,在前敵則積極出謀劃策,深得諸葛亮器重,但是,他的短板是性格"狷狹",言語上"不節",說話到處惹人,從此可見得此人缺乏城府與容人之量,諸葛亮在世時候,楊儀尚且與身爲武將的魏延不合,諸葛亮死後,他更是對手握重兵的魏延表現出警惕和不安。

相比於不諳軍旅事務的楊儀,魏延早年率領自己的部曲跟隨劉備南征北戰,曾坐鎮漢中抵抗曹軍進攻,諸葛亮攻打魏國時,魏延曾大膽建言,稱自己帶兵可抄小路攻打長安,與諸葛亮會師關中。

對於這一戰術所可能產生的效果,後人爭議很大。有人認爲風險極高,不易取勝,有人卻認爲當時曹魏對西線防禦疏忽,魏延出奇兵未必不會險中取勝。無論如何,魏延的軍事才能在當時的蜀漢軍中是少有的,所以諸葛亮病逝之初,蜀漢還不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無將可用的尷尬境地,如果能團結安撫好魏延,他是能夠牽制曹魏進攻的重要力量,也是能彌補諸葛亮死後蜀漢高層權力真空的重量級人物。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不過遺憾的是,此人同楊儀性格類似,"性矜高",難以和同事處好關係。諸葛亮病逝不久,他就放言"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此可見他與楊儀在政治上皆才具平庸,容易被人下套。

至於另兩人費禕和姜維,就要低調一些,城府也要深很多了。費禕政治上比較保守,不贊同諸葛亮之前頻繁的主動出擊,所以在諸葛亮死後,費禕很快就萌生出了改弦更張的打算,但主帥新死,爲避免產生混亂,還得有所收斂。

姜維履歷方面,他原來是天水降將,工作生活中被諸葛亮評價爲"忠勤時事、思慮精密",再加上本來又懂得一些戰法,所以坐到了護軍高位。但是,他與費禕相同,在諸葛亮繼承人選的事情上都沒有急於表態,而是贊同儘早祕密班師。

可是,此時魏延還在前軍,諸葛亮病逝這麼大的事情總要告訴他,而且萬一魏軍得知加以追殺,魏延作爲前鋒部隊是要負擔起很大責任的。所以楊儀、費禕和姜維三人祕密商定,以魏延斷後,入谷發喪,然後回師漢中。

魏延提前出局

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費禕到魏延軍中說明發生的事情後,魏延當即表示質疑,認爲這不是諸葛亮生前的意思,而是楊儀等自作主張,刻意排擠自己,說什麼也不接受。

費禕不好多說什麼,也不想捲入楊儀與魏延的紛爭,所以編造個幌子匆匆回到大營,結果,魏延後悔放走費禕,乾脆先帶兵拔營後撤,他打算趕在楊儀等前面回到漢中,好取得日後鬥爭的有利態勢。

魏延的這種做法,引起了長期中立的姜維與費禕的不快,而素來與魏延不合的楊儀,更將此解釋爲是魏延蓄意謀反,到處散播,魏延不甘示弱,也稱對方想造反。

不過,這個時候誰造反不造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魏延的單獨行動,提前孤立了自己,就在他率軍獨自開拔後不久,以獲得諸葛亮遺命自居的楊儀、姜維、費禕三人同時要求其交出軍隊,束手就擒。

魏延哪能答應,他不顧手下動搖離散,試圖再做掙扎,結果被馬岱殺死,其部衆也被姜維等收編,原先與楊儀相互制衡的魏延一派至此覆滅,正正中楊儀下懷,且刺激了他爭權的慾望。

楊儀孤立了自己

和魏延一樣,楊儀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當馬岱把魏延的人頭交到三人面前時,楊儀竟然按捺不住自己,踩着魏延的頭顱罵罵咧咧,說"庸奴,復能作惡不?"一副很爽的樣子。

這時候,楊儀要真有繼承諸葛亮事業的野心,就應該假裝哭上兩眼,或者像姜維費禕一樣不表態,好顯示自己的寬容氣度,畢竟,政敵已死,沒必要再靠侮辱死人來泄憤。但是楊儀偏不這樣,而選擇這種極端方式,導致原先與他同盟的費禕等都感到不快,"你連死人都容不下,今後能和活着的人和平相處嗎?"所以魏延之死,同樣也加速了楊儀的垮臺。

回到成都後,果不其然,楊儀之前的一系列做法讓他未能如願繼承丞相位置,真正獲利的人,是未捲入前線文武官員人事糾紛,一直在後方參與運籌調度的留府長史蔣琬。

蔣琬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主張無爲而治,曾因喝醉酒差點被劉備處死,虧得諸葛亮以"此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爲他求情,才讓蔣琬僅僅被免職。不過說來,蔣琬所主張的"安民爲本",倒是接近諸葛亮的治國主張,所以蔣琬在政治上絕非才具平平所能概括,而更應當是大智若愚。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其次,蔣琬這個人待人和氣,有人指責他,他也不生氣,而是大方地承認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做得好,時間久了,反對者也覺得無趣,所以蔣琬反而地位更加鞏固了。這樣沒有棱角、卻曾得到過諸葛亮肯定的人物,正是費禕與姜維所傾心的,於是在二人支持下,蔣琬被任命爲尚書令,兼任益州刺史,蔣琬雖不是丞相,但也和丞相的職權大同小異。

楊儀呢?他一直覺得自己比蔣琬資歷老,且更有才幹,如今自己親自參與並主導了粉碎"魏延反革命集團"的叛亂,怎麼也不提拔一下?結果呢?楊儀權力沒撈到,自己反而被架空爲有名無實的"中軍師"。楊儀這下更不滿了。

這個關鍵時刻,楊儀本應當聰明點,改變過去鋒芒畢露、到處胡說八道的毛病。

可是楊儀偏不,他先罵蔣琬,罵不夠了,他又在費禕跟前翻過去三人一起消滅魏延的舊賬,這下費禕也緊張起來了,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還疑點重重,一旦後主或者其他朝臣懷疑起來,又給魏延翻案,那自己和姜維又該被置於何處?

所以,費禕一不做二不休,先在後主面前打了楊儀的小報告,稱他有不臣之心,後主呢?劉禪倒大度,畢竟也沒抓住啥可靠的證據,所以把楊儀廢爲民。

楊儀丟官罷職,反而愈發不屈不撓,他"覆上書誹謗",而且言辭比之前更加激烈,無奈,朝廷只得把他關進監獄,楊儀氣憤不過,自殺而亡,落了個和魏延一樣"勞苦功高,卻無名無分"的悲慘結局。

費禕+姜維:並非理想的將相組合?

蜀漢在諸葛亮死後爲什麼會無纔可用?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楊儀與魏延相繼垮臺後,蜀漢朝廷繼續奉行蔣琬的清靜無爲之策,不過這之間,蔣琬曾計劃從水路出兵,與陸路姜維一起夾擊曹魏,後因其早死,無果而終。至於後來的費禕呢?費禕領尚書事,暗中掣肘姜維的軍事行動,每次"與其兵不過萬",不願意姜維像諸葛亮在世時候一樣,頻繁攻打曹魏邊境。

其實,客觀地講,費禕做的並沒有錯,一方面此時蜀漢財政週轉困難,又缺少兵源,不能像曹魏一樣動輒出兵就是三萬以上。作爲弱者,在看不到勝利希望時防禦,未必不是穩妥的上策。

另一方面,姜維的才能也要遜色於諸葛亮,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雖然用兵謹慎,但總能以少量兵力消滅曹軍主力,把司馬懿兜得團團轉,可是姜維只是追求一味猛攻,結果先在進取上卦途中被鄧艾佈置伏兵殺得大敗,後姜維試圖藉着曹魏鎮壓遼東叛亂之際擾亂長城,也被曹軍過早發現,提前堅壁清野。姜維孤軍深入後,糧草耗盡,最後無功而返。

費禕看到了絕對實力的差距,也看到了姜維個人能力之有限,所以不讓他主動進攻也能理解。但就是不知道,要是魏延此時還活着,局勢能否有所轉機呢?

其實,如果僅從人盡其才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在姜維、楊儀、費禕和魏延四人中,楊儀與魏延的文武搭配,是最爲理想的。將相和,國家方能興盛,但是,二人過於剛硬的性格與對至高權力的覬覦,讓他們根本無法和解,其中再加上費禕、姜維這樣能力不足、但樂於坐山觀虎鬥的"熱心同事",蜀漢會連失兩位文武幹才,在諸葛亮死後不久迅速陷入無纔可用的困境,也就不難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