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黃河鐵牛的祕密。

黃河“鐵牛”是世界橋樑史上的瑰寶,被我國著名橋樑學家茅以升評爲:“浮橋地錨中,以浦津橋鐵牛錨最爲著名”。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古代黃河上有一個著名的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爲了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唐開元十三年,皇帝命人在這裏鑄造了四尊鐵牛。所以黃河鐵牛又被稱爲開元鐵牛,或者是唐代鐵牛。

每尊鐵牛長3米左右,寬1.3米,高1.9米,,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腹部下有底盤和六根直徑爲0.4米、長爲3.6米的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每根鐵柱分別有反向出伸鐵足各一,其功能如同地錨。鐵牛頭朝西,尾朝東,伏臥,兩眼圓睜,形象非常逼真。鐵柱,在它們旁邊,都有一個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第2張

鐵牛除了有固定的作用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作用。《易經》說:“牛象坤,坤爲土,土勝水”,將鐵牛放置在河岸,是對肆意氾濫的黃河水祈禱一種震懾作用,象徵着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人民。鐵牛旁邊的牽牛人,同鐵牛一樣,起着索樁的角色。它的存在,展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不僅是在橋樑交通方面,還有黃河治理、冶金鑄造技術等方面的成就,爲後世研究當時的歷史、黃河的變遷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元朝末年,蒲津浮橋被毀,加上黃河東移,鐵牛被沒入水中,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上世紀四十年代,河水沿着蒲州西城牆外流過。當地老人回憶,遇到枯水的季節,下河還可以摸到牛角,過往的船隻,也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事兒出現。五十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牀淤積,河水西移,到六七十年代時,鐵牛被埋在了黃河水面下2米多的河灘裏了。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第3張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堪察探方,終於在第二年8月份發現了黃河鐵牛。爲了保護文物,專家對鐵牛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它們的出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遺址。四尊鐵牛和鐵人,也是我國發現的最重的、工藝水平最高的、歷史最久的珍貴文物,在海內外,都極爲罕見,是盛唐時期,古人聰明才智的見證。

黃河“鐵牛”有什麼作用?爲何歷經1300年至今完好無損? 第4張

黃河鐵牛是蒲津渡遺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文物。鐵牛的出土,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此大的文物怎麼保存?經過無數的爭論,山西省文物局提出了一套保護方案:把鐵牛、鐵人、鐵柱等就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復原貌,露天陳列。最終,相關部門採取了這套方案,將鐵牛就地提升,而原址將被回填埋沒。專家表示,因爲鐵牛太重,運輸困難,沒有人敢輕易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