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動拓展外交空間,與衆多亞非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使明朝出現了“四方來朝”的壯麗場景。而在前來朝見的各番邦諸國中,占城卻顯得極其特殊。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有明一代,雖然番邦來貢者衆多,但卻沒有一國能像占城一般堅持不懈,有時甚至一年之內來貢數次。故而,占城與明王朝始終保持着密切的宗藩關係,雙方使者來往頻繁,爲兩國的友好關係以及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洪武初,立國未久的大明王朝,在對外方略方面努力推行和睦友好的政策,而占城剛剛與元朝結束大戰,國力疲乏,故而選擇與明朝建立和平外交關係

明朝剛剛建立之時,國際形勢並不友好。一來由於北元殘黨尚在,北方遊牧部落和高麗等國都願意奉北元朝廷爲正統。二來由於元朝佔據中原時一直與周圍諸國不太友好,先後與日本、安南、占城等國開戰,致使各國對中原朝廷的印象極其不好。

所以,爲了穩定新生的明王朝的國際地位。明太祖吸取元朝勞民傷財征伐占城、安南卻沒有取得任何政治、經濟、文化效果的歷史教訓,一改元朝的軍事外交,對周邊國家實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第2張

明太祖即位後,立即派遣使者到占城、安南、高麗等國去宣諭:

“朕主中國,天下用安,恐番未知,故遣使以報諸國”。“朕既爲天下主,華夷無聞,姓氏雖異,撫字如.....”

洪武年間,明太祖又曾7次遣使出訪占城,將儒家思想貫穿於外事活動,遺使祝占城、安南等國山川、頒科舉詔於占城等國,並頒發朝貢的勘合文冊,這就是明太祖播聲教於域外的具體舉措。

而對於明朝所釋放出來的善意,各國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日本由於在與元朝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所以有些驕狂,雖然短暫承認了明朝宗主國的地位,但反覆無常,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大怒,下令“片板不得下海”.北方遊牧部落與高麗雖有猶疑,但在朱元璋數次北伐大漠的軍事威懾下很快就臣服於明朝。

而南部諸藩卻完全呈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

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慶遠等五縣。

明朝建立以後,安南雖然明面上接受了明朝的冊封,認其爲宗主,但實際上與明朝關係相當差。

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丘溫、慶遠等五縣,但安南卻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而反觀占城卻又是另一個極端,因爲占城雖然於安南相似,都曾於元朝交戰,但占城畢竟比安南弱小,加之與元朝的戰爭結束後本國元氣也一直爲曾完全恢復。

所以,當明朝向占城釋放善意時,占城很快就給與了積極迴應,派出使節出使明朝,而且占城來使身份,多爲王子、王叔、王孫等王族成員,充分表達了占城對明朝的尊重。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第3張

自此,占城與中國明朝始終保持着友好的宗藩關係。而占城作爲最早嚮明王朝“奉表稱臣”的國家之一,也是東南亞國家中嚮明王朝朝貢最多的國家之一,贏得了明朝皇帝的友誼,早在明太祖時期,明朝就將佔城列爲“不徵之國”。

二、占城與安南一向關係惡劣,但其國力卻弱於安南,所以占城始終在禮節上對明朝“奉表稱臣”,希望達到“奉正朔,保境而威其鄰”的目的。

在以小農經濟爲基礎的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君臣、父子、上下等儒家倫理是維繫人與人之間、君與臣之間關係的準繩,下一級要尊敬服從上一級,上一級則要恩惠體恤下一級。

這種思想延伸到明朝的對外關係就是宗藩關係,即周邊國家對明朝“以小事大,事大以誠”;而明朝作爲大國,對周邊國家則行使冊封和保護之權,播聲教、施仁德於諸國。

占城之所以一直以來對明朝“忠心耿耿”,這種宗藩關係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爲自古以來,占城和其鄰國安南之間一直都是齷齪不斷,相互之間幾成世仇。但是占城的國力卻比不過安南,在與安南的戰事中,占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吃虧的一方。整個15世紀,占城都不斷受到安南國的侵擾,占城舉國上下都苦不堪言。

所以,爲了尋求明朝的庇護,占城纔會盡心盡力地侍奉明朝,以達到其目的:

“奉正朔,保境而威其鄰”

事實證明,對於占城而言這個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洪武時期,明朝雖然沒有直接以軍事行動打擊安南,但安南也因爲明朝的威懾而不敢直接進攻佔城。永樂時期,明軍更是二徵安南,如果不是後期朱棣急心於北伐,安南很有可能因此滅國。

不過即便是此次戰役沒能滅亡安南,但也迫使安南歸還了占城的國土,並且占城本國也在跟隨明軍征討安南的過程中截獲了大量的財富。所以,對於占城來說,侍奉明朝的付出遠遠不及其收穫。

而且,即便是此後安南再次侵略占城,占城只要嚮明朝求救,明朝就必然會干涉兩國事宜。爲此,明朝也經常派遣使者出訪占城和安南,或冊封占城國王,或調解占城與安南的不和,或主動遣使賞賜以示友好,整個明代,遺使出訪占城共30次,。

其中,明朝初期較爲頻繁。太祖洪武年間,占城共遣使二十七次。永樂年間,十九次。期間的朝貢頻度遠遠超過明廷“三年一貢”的限令,連年入負,一年再貢的現象多次出現。

從這些數據就足以看出,在東南亞緊張的國際形勢下,占城對明朝的依賴極重,這也就足以解釋爲何占城能始終堅持不懈地嚮明朝朝貢了,因爲只有爭取了明朝的支持,占城纔有存活的可能。

三、占城在於明朝的朝貢貿易中賺取了大量經濟利益和政治優勢,這也是促使占城一直擁護明朝統治的重要原因

占城熱心於嚮明朝朝貢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朝貢本身。

朝貢本是中因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貢獻方物,表示誠敬的一種制度。到了明代,朝貢早已失去它佔老的含義,實質上既是海外蕃國與中國政府進行政治交往的一種特殊的外交形式,又是彼此經濟互利的官方貿易活動,同時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明朝時期,航海技術已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海上交通的便捷通暢,加之明朝對於占城一直採取和平的外交政策,所以中佔兩國頻繁地進行使節往來和貿易交流。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占城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爲占城賺取了大量財富。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第4張

因爲占城所處的東南亞地帶正是地理學上所稱的熱帶地區,所以此地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國內許多特產在明朝都是極其暢銷的珍寶。根據《瀛涯勝覽》記載:

“(占城)氣候暖熱,無霜雪,常如四五月之味。草木常青,山產烏木、伽藍香、觀音竹、降真香。烏木甚潤黑,絕勝他國出者。伽籃香惟此國一大山出產,天下再無出處,其價甚貴,以銀對換。”

再加上中國古代文化崇尚“投之以李,報之以桃”的交往方式,用之於國與國間的關係更是“厚往薄來”。占城使者每次前來朝拜,回國之時,總是能夠獲得大量的賞賜和饋贈。這些賞賜和饋贈不僅包括實在的金錢利益,有時候也會反映爲一種政治姿態。

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占城國王派王子寶部領詩那日勿前來奉表朝貢,賀萬壽節,明太祖則專門派太監送王子行回國。

此舉不僅加深了王子寶部領詩那日勿在占城國內的威望,也向占城的強敵安南展示了明朝護持安南的決心,對於占城而言,這種政治姿態極其重要。

到明中後期,占城在與安南不斷的交戰中,國力日弱,占城使者常遭到安南的阻擊。在這種情況下,占城使者來朝後,爲安全起見,請求明朝派人護送,明朝多次專門派使者或船隻送他們回國,以示對占城的體恤與關愛。

明朝初期“四方來朝”,番邦國中占城爲何比其他國家熱情忠誠? 第5張

所以,占城之所以如此積極熱心於嚮明朝朝貢,維護明朝的正統地位,其根本由於還是在於怎麼做能爲本國博得巨大的政治於經濟利益,使得本國得以在強鄰的壓迫下得以勉強圖存。

不過,即便如此,占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友好往來國家,這一關係在明朝達到最親密的程度,雖然最後因爲占城的滅國而遺憾告終。但占城頗具特色的文化以及與當時先進的大明帝國的文化交流,對兩國文化的發展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都出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