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如果看到明朝疆域圖,會發現其東北方向顯得相當突兀,這裏面積龐大,寫着五個漢字:“奴兒干都司”,這是明王朝在此處的統治機構。“奴兒干”這個名稱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其實這是女真語(後面滿語也這麼說),意思是“山水畫”,而且很奇怪的是,地圖上沒有畫奴兒干都司的上界,顯示出“上不封頂”的怪狀,那麼,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目前最常見的明朝版圖(宣德年間)

這,還要從明朝對東北的統治說起。

其實,現在的遼東以北中國東北地區(甚至加上俄遠東大片土地),在古代中原王朝基本沒有大力經營,最多就是羈縻一下。畢竟這裏氣候惡劣,以當時的生產條件開發起來頗爲困難,所以這個地方生活着的都是些漁獵民族,但有時候這些民族也時來運轉,比如女真人,就在12世紀滅亡北宋,進入了中原並建立了金朝。

而到了元朝,東北這一帶設置了遼陽行省,一直到明朝建立。

但是,當時有一個問題,明朝建立的時候,東北地區還殘留了大量的蒙古勢力,這是明朝所決不允許的,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07年),明軍迫使元朝太尉、開元王納哈出(當時此人事實上已成爲控制遼東的軍閥,擁兵20萬,實力強大)投降,明朝勢力滲透入東北。明太祖北伐後,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先前依附元朝的部落首領多歸降明朝,並請求參照元朝徵東元帥府(又稱徵東招討司,元朝控制這裏的軍事機構,隸屬遼陽行省)舊制進行冊封。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2張

明朝初期武功強盛,對蒙古進行了大規模北伐

明朝自然是樂見其成,但明王朝對東北地區也不是很熟悉,明成祖時期,蒙古在東北的勢力基本被清除出去,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在女真人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中國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這是繼遼東都司後明朝在東北設立的另一個機構,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

那這“奴兒干都司”是個什麼性質呢?這裏簡單說下明朝的行政區劃,明朝的核心疆域是傳統意義的漢地,遷都北京後,明王朝在漢地設立了十三個布政使司和兩個首都直轄區,俗稱“兩京十三省”。但對於一些周邊部族生活的地區,明朝沒有在這裏大規模開疆拓土的意圖,但明朝迫切希望恢復元代被嚴重破壞的“宗藩體制”,讓周邊的各部族認自己當老大,對於東北地區來說,自然也是如此。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3張

所以,這個時候明朝就出現了一些羈縻性質的統治機構,主要就是都司衛所,明朝羈縻統治的都司主要是三個: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和奴兒干都司,管理藏區和東北。都司下面管理的是羈縻衛所,都司衛所的統治規則通常是:明朝冊封當地某些部族首長爲部族長官(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管理當地事務),這些部落長官名義上屬於明朝官吏,實際除了表示臣服,偶爾納貢,基本照舊。

東北地區自然也出現了大量衛所,根據歷史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樞等往諭奴兒干,招撫諸部。永樂二年(1404年),置奴兒干等衛,其後相繼建衛所達一百三十餘個。

這麼多衛所,需要統轄管理,於是就有了衛所以上更進一步的羈縻建制——都司,永樂七年(1409年)四月,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蒙古後裔,當時其入朝朝貢,向朱棣表示奴兒干地方雖然已經建立了奴兒干衛,但那裏地處衝要,應該建立元帥府)的建議下,明政府決定設置奴兒干都司,統轄各衛所,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爲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爲都指揮僉事。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4張

大家注意圖中的“北山女真部”,這其實是現在的楚科奇人,活動範圍非常大,一直到北冰洋,根據歷史記載,這北山女真曾經有某一支嚮明朝進貢過,所以可以劃爲明朝版圖,但由於其分佈過廣,無法詳細畫出,而劃到北冰洋又很不合適,所以明朝疆域圖有個極爲少見的情況:東北方沒有上界。

奴兒干都司其治所位於哪裏呢?其治所位於黑龍江下游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兒干城(元朝徵東元帥府舊地,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

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後,朱棣派遣心腹太監亦失哈前去黑龍江地區進一步探險。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5張

注:亦失哈,海西女真人,約在14世紀末期被明軍俘虜,閹割並送入燕京當宦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亦失哈屢受朝命出使奴兒干(黑龍江下游地區),擴張明朝勢力。他還在奴兒干建了一座名叫永寧寺的佛教寺院以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豎立石碑以記其事,此碑現位於海參崴的阿爾謝尼耶夫博物館內,這是唯一一塊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滅亡之後刻有女真文的石碑。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再度巡視此處發現廟已毀,便下令重修永寧寺,同時另立一塊石碑——《重建永寧寺記》,宣德碑全爲漢文。1904年,兩座石碑被搬移進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兩座博物館。清代外東北被割讓給俄羅斯,1885年曹廷傑曾冒險拓回碑文。

奴兒干都司建立後,明朝在此駐軍,士兵每兩年一換。奴兒干都司駐軍多時達3000人,最少也不少於500人,輪番戍守。爲了更好的管理此地,明朝還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附近設立了船廠,派官領軍制造大船,並在奴兒干都司的轄區內修建了許多驛路,設置驛站,以保證奴兒干都司與京師及各地的聯繫。

奴兒干都司隸屬兵部(實際奴兒干都司可以看成是遼東都司的派出機構),其鼎盛時期(萬曆年間)共有384個衛,24個所、7個地面、7個站、1個寨,通常簡稱384衛,統領西起斡難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以東,以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6張

永寧寺碑文

但是,奴兒干都司實際並不存在管理所屬衛所的職能(想想也不現實,這麼大的地方它也管不過來),東北北部設置的衆多衛所, 都直接聽命於明朝中央政府, 直接和朝廷發生關係,,並不經過奴兒干都司這樣一箇中間環節,它真正的作用是什麼呢?是招撫,這其實是明朝招撫東北部落的總基地

那麼,如果招撫任務停止了會怎麼樣呢?

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明朝“召內官亦失哈等還。”,宣德五年(1430年)十一月, “罷松花江造船之役。”到宣德十年(1435)正月,奴兒干巡視工作徹底停止。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7張

注:明成祖朱棣時期,明代國力損耗過度,所以隨後的洪熙(僅在位一年)和宣德(在位十年)兩位皇帝都採取“修養生息”的國策以恢復國力,對外採取收縮戰略,包括停止下西洋,對蒙古採取守勢,放棄交趾,放棄東北探險等。

既然職能沒有了,那奴兒干都司組織結構已經不復存在,其招撫職能隨即消失。基本名存實亡,有些網上資料顯示“奴兒干都司被廢除”也是指這個,其實這並不準確,奴兒干都司的“名”還在,宣德之後,奴兒干都司的官員還時見史書記載,也就是明朝名義上還是保留了這個機構,但也只剩名義上而已(因爲明代軍職世襲制度和奴兒干都司三個主要負責人的韃官身份,所以不太好廢除)。

明朝是怎麼管理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的職責有哪些? 第8張

奴兒干都司的很多衛所都是沿着烏蘇里江,黑龍江設立的,因爲當時河流就是主要的交通路線。

不過,自成化中葉以後,不再見有奴兒干都司機構的活動,此後奴兒干地區有關事務,均由遼東都司直接過問、管理。

而且,此時“奴兒干”還有了類似漢代“西域”的地理概念,比如剛剛上文提到的,萬曆《大明會典》記述,“奴兒干都司,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 地面七,寨一。”這並不是說有個叫奴兒干都司的地方管理這裏,而是明朝把這一片仍然沿襲叫“奴兒干都司”,這成了明代在東北羈縻體系的概念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