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祕宰相劉墉:“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

揭祕宰相劉墉:“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年,由李保田、王剛等主演的清宮熱播劇《宰相劉羅鍋》,曾經引發了“羅鍋”熱。其中的主角“劉羅鍋”,實名爲劉墉,清乾隆嘉慶年間有名的清官,聰明絕頂,家喻戶曉,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與紀昀(即紀曉嵐)、和珅並稱爲乾隆朝三大中堂。樂奀在此說說劉墉其人其事,並解釋一個疑問: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劉墉是誰?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峯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清廷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之子。他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入榜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工書,尤長小楷,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爲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卒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作爲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近臣,劉墉他爲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號稱“清貴”,“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

劉墉當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官至一品,但沒有當過宰相,因爲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後的明清兩朝壓根兒就沒有“宰相”一職。而劉墉的名號中,人們更爲熟知的是其綽號--“羅鍋”,一提起“劉羅鍋”,人們便覺得很親切,然而劉墉究竟是不是羅鍋呢?

不論是從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還是從說書人的口裏,“羅鍋”是乾隆皇帝賜給劉墉的。可在實際的歷史中,劉墉的綽號是嘉慶皇帝封的,與乾隆皇帝無關。據史書記載,嘉慶皇帝偶爾稱劉墉爲“劉駝子”,而不是“劉羅鍋”,這是在劉墉年過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讀書,難免會彎腰駝背,因此用“駝子”二字極其自然。但是,不能就此推斷劉墉年輕時便是個羅鍋。相反,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劉墉即使算不上相貌堂堂,卻也不至於身有殘疾。這是清代選官取士的標準所決定的。

在封建社會,要想參加科舉考試,必須符合“身、言、書、判”四項標準。身,即形體素質,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言,即言談舉止,需要口齒清晰,語言通順;書,即書寫表達,需要工整得體,避免潦草敷衍;判,即思維能力,需要頭腦敏捷,審時度勢。在這四項標準中,“身”是最直觀的,也最爲重要。

揭祕宰相劉墉:“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

相貌的重要性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來。按照規定,舉人會試三科不中,可應考“大挑”科。這一科不考文章,也不考口才,只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以字形來比擬身形。“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方頭大臉身體直長,“日”指高矮肥瘦適中,符合以上四個字便有入選的可能。“身”指身體歪曲,“甲”指頭大身體小,“氣”指肩膀一邊聳一邊平,“由”指頭小身體大,凡是與這四個字有關者,落選無疑。

清代官場重視官員相貌,而乾隆當朝又爲之最。劉墉乃科舉出身,那麼就不可能是羅鍋兒!當年熱播清宮劇《宰相劉羅鍋》和後來的《鐵齒銅牙紀曉嵐》1、2、3等諸多古裝連續劇,乃是編劇、導演們爲襲人眼球、贏得人氣的戲說甚至杜撰之“傑作”而已!!